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 秦朝传了几代人物

导语:秦朝之后出现了多个朝代,如西汉、东汉、三国、晋朝等。在这些朝代中,不少重要的人物涌现出来,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西汉的汉武帝、东汉的董卓、三国的诸葛亮、晋朝的司马昭等等。

目录导航:

  1. 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
  2. 秦国官位等级排列
  3. 嬴政秦朝的建立经历了多少代秦王的努力
  4. 秦国四名将顺序
  5. 秦朝有那些名人
  6. 秦朝开国十大名将
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

秦朝之后出现的大一统王朝有,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清朝。这期间共经历约两千多年,这期间封建专制得到发展,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极大强化,大一统的思想成为绝对主流。文化思想上确立独尊儒家,但思想也逐步僵化,直到近现代才得以解放。

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近代。

国后面是秦朝,由秦始皇建立。但秦朝存在的时间不长,后面又是刘邦建立的西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横空出世,让后人敬仰,其中秦始皇是一个很伟大的君主,带领秦国走向秦朝他功不可没。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可最终秦国却在秦始皇病逝后,也不复存在了,其实不能说是因为胡亥的继位导致的,他只是一个接手人,其实在秦始皇后期,秦朝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

乱世年间出英雄,当时刘邦最大的对手是项羽。刚开始两人的实力相差极大,身份差距也极远。项羽是名将贵族,刘邦出身不高。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战无不胜,刘邦屡战屡败。但正是因为这屡战屡败的经历,让刘邦懂得了要如何广纳贤能之人。刘邦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竟然长驱直人,轻取关中,推翻暴秦。项羽自杀,刘邦得势,西汉建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秦朝亡后是汉(西汉)朝。

1.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2. 西汉为汉太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3.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秦消亡到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的大致进程:

1.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秦二世的第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秦制,十月为岁首),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人起义战役。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起义师敏捷发展到数万人。陈胜在陈地称王,国号"张楚"。

秦国官位等级排列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地方官制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预朝政。内史属官有:

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

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陆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皇帝、左右丞相;接受皇帝指令,统领百官,总览政务。

太尉;统领武官,号令三军。

御史大夫;监督百官,管理官员档案。

九卿;听从丞相号令,分掌国是。

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这个等级制度是秦国在古代的一种官职等级制度,公为最高级别,男为最低级别。
在秦国历史上,官职等级的高低关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地位。
除了上述五个等级,秦国还有一些数量不多的高级官职,如相国、丞相、大将军等,这些职位都具有很高的政治权力。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国的官位等级排列主要分为九品和三公,九品从上到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卿;三公则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中,公为最高的一级官员,卿则是最低一级的官员,而三公则是最高的三位官员,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如太子少傅、太子舍人等,这些官职通常由皇室成员或皇帝的亲信担任。

嬴政秦朝的建立经历了多少代秦王的努力

贾谊《过秦论》里面有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从这句话来看,嬴政统一六国,贾谊认为是经历了六代秦王的努力。

这六代秦王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我们分别总结下这六位秦王的贡献和历史评价:

1、秦孝公:任用商鞅,内修法制,推行变法,重视耕战,完成了秦国国富民强的目标。迁都咸阳,为秦国东出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2、秦惠文王:秦国第一个王,坚持使用商鞅法制,重用张仪,连破合纵,取得巨大的邦交优势。灭义渠,平巴蜀,出函谷关,下商於之地,为秦国开疆拓土,对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武王:力大无穷,勇武好战,攻下宜阳,平定巴蜀之乱。秦武王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赳赳武夫,他同样在经济和外交上,有自己的策略。可惜凭借一时之勇举鼎而死。若秦武王不早死,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4、秦昭襄王:重用范睢,灭三贵,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远交近攻”策略,以白起为帅,长平之战大破赵军,消灭了秦国唯一的强敌。灭东周,迁九鼎,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

5、秦孝文王:在位仅仅3天,只是善待了先王的功臣。

6、秦庄襄王:在位三年,灭东周国。

一、三位秦王,在位时间总共7年

其中,秦武王在位4年,秦孝文王在位仅仅3天,秦庄襄王在位3年,这三位秦王在位时间总共才7年。

除了秦武王,其余两位并没有对秦国做出太大的贡献,如果说贡献,那就是保证了国策的稳定,完成了王位的过渡。没有动摇国本,没有造成内乱,没有影响社会稳定,这是其他六国无法相比的。

二、真正做出贡献的是这三位秦王

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三位。

爷爷秦孝公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主要的贡献是强国;儿子秦惠文王开疆拓土,征战邦交结合,主要的贡献是开疆拓土、东出;孙子秦昭襄王远交近攻,长平破赵,主要的贡献是弱诸侯、灭敌。

三、统一六国,是100多年秦国人几代人的努力成果

问题的最后,回归教科书式的结论,创造历史的不是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秦国统一六国,并不仅仅依靠的是秦王们的努力,而是几代秦人、数百万百姓生生世世的努力换来的。

可惜的是,以武治国,刚而易折,嬴政建立的秦朝,短短15年就土崩瓦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国四名将顺序

1:白起,芈姓,白氏,郿邑人,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担任秦军主将30余年,攻城70余座;

2: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功绩主要有灭燕,赵楚;

3:蒙恬,姬姓,蒙氏,名恬,中国西北地区最早开发者,改良过毛笔,故称誉笔祖,功绩主要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参与破齐;

4:王贲,关中频阳东乡人,王翦之子,功绩主要有参与灭燕,灭楚的战争,统帅军队灭了魏国和齐国。

一个国家的崛起,除了要有贤明的统治者,还要有所向披靡的将军。秦国是幸运的,在风雨飘摇中不断发现人才,秦国的经济及军事实力一步步上升,以至于最后有了能够抗衡六国合力围剿的力量。

在这过程中,秦国有四位将军功不可没,他们浴血杀敌、运筹帷幄,为秦国的一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蒙恬、章邯。

秦朝有那些名人

秦朝时期, 按照历史上的说法, 应该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称号为皇帝称号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名人, 包括:1.皇族及朝廷大员: 始皇赢政, 扶苏,胡亥,子婴, 李斯,蒙恬,王翦,王贲, 赵高, 章邯; 2.六国朝遗老: 3.秦末起义军领袖: 项羽,项梁,范增, 刘邦, 萧何, 张良等.

秦朝开国十大名将

NO1 白起

(?-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出自芈姓。楚国白公胜后裔,唐代许多白氏墓志铭详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孙白公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乙丙之说已考证为以误而错。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NO2 王翦

王翦(出生和逝世时间不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NO3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 ,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NO4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NO5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迹不详。

NO6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宗室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 项燕 大败。

NO7

内史腾,一作内史胜, 战国后期 秦国将领(生卒不详)。 秦王赵政 时任 内史 ,名腾,姓氏不详。内史腾曾作为秦国代表接受 韩国 割让的土地,后又在 南郡 (今 湖北 江陵 北)管理地方,为秦伐 楚 奠定了后方基础。后任内史,管理京城,责任重大,可见秦王赢政对其信任。

NO8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采邑为姓,故此也被视为严姓其中一个根源。

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为丞相。

NO9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 下蔡 (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战国中期 秦国 名将。秦国 左丞相 。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 张仪 、 樗里疾 引荐于 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 左庶长 魏章 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 齐国 ,在齐国任 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 秦王 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NO10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 ,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 ,时年七十多岁。 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都是秦国名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80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李煜如何趁妻病危将小姨子骗上龙床,引发后宫丑闻?下一篇:为何古代太监的寿命比正常男人多出20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