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吴国彻底灭亡是东汉还是西汉 三国吴国最后的皇帝

导语:吴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灭亡发生在三国时期。吴国最后的皇帝是孙皓。但是吴国的彻底灭亡是在东汉时期,而不是西汉时期。

目录导航:

  1. 吴国彻底灭亡是东汉还是西汉
  2. 吴国为什么皇帝不姓吴
  3. 三国后期吴国在干嘛
  4. 孙权之后谁继位
  5. 三国中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6. 新三国演义东吴最后的结局
  7. 孙亮为什么叫吴废帝
吴国彻底灭亡东汉还是西汉

既不是西汉也不是东汉,而是西晋。

266年司马炎篡曹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城,史称西晋,司马炎即西晋世祖。280年,西晋灭孙吴,完成统一。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吴国彻底灭亡当然是在东汉灭亡以后而不是西汉,吴国彻底灭亡的时候东汉已经不复存在,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魏,而吴国灭亡的时间是公元271年,吴国灭亡以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国号为晋从此晋朝开始了。

答答吴国即然标出的是东汉西汉,我的回荅是东汉。可能也不一定对。因为做为一个三国时代的吳国直指东吳政权。东吳政权的灭亡及蜀国刘备父子,最后都是司马大晋统一了。当然魏是被晋大夺权的。

东汉

吴国公元220年 , 曹丕篡位 , 逼迫汉献帝禅让 , 建立魏国 , 东汉灭亡 。

作为三国当中的主角之一,东吴政权在那个时代无疑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分量,对推动整个时代的发展来说也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这样一个历经数十年经营的政权,最终却依旧难逃覆灭的命运,其中固然有着曹魏政权过于强大的原因,但其自身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才对其灭亡起到了主要影响。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在战略政策上的失误乃至失败,导致东吴在后世的评价也往往受人诟病,相比于曹魏以及蜀汉来说可以说是远远不如,这倒也可以说是个奇特现象。

吴国是被西晋所灭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首先灭亡东汉的不是吴国的孙权,而是魏国的曹丕。BB。所以东汉彻底灭亡,这个锅在曹丕也就是为国身上,而不在无国身上。三国中吴国的建立时间是公元222年5月23日。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为区别于前12世纪至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孙吴。因其居于三国之东,而有东吴之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之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吴国为什么皇帝不姓吴

建立国家是根据他所在地方的名称或者以前封的号吴是建立在以前的吴越之地蜀是建立在成都平原,称为蜀魏是因为曹操以前被封为魏王还有唐朝,是因为以前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很少人是从姓名建国的

吴国是吴越之地,吴国是由孙姓创立。

战国时期的吴国不姓吴,是姬姓。

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由华夏族在长江下游地区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第一代君主是吴太伯,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伯父。由于周太王欲传位给少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太伯和仲雍便让位给三弟季历,并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周武王战胜殷纣王以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此时的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一段)。有著名兵器吴钩。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三国后期吴国在干嘛

三国演义中三国后期的吴国一直在出于内斗之中,三国后期晚年的孙权逐渐变得残暴而且不听劝告,朝政日渐腐败,孙权死后他的儿子们抢夺皇位,最后由更加残暴的孙皓做了皇上,孙皓上位后,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搞得天怒人怨,司马昭趁机派兵灭了吴国

孙权之后谁继位

孙权死了之后,是他的儿子孙亮继位,孙亮是一位勉强算得上合格的守城之主,在他的手里,动物虽然没有变得强大,但是最起码也没有被曹魏欺负

孙亮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在位),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为潘皇后。建兴元年(252年)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亲政。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贬为侯官侯,前往封地途中去世。

孙权之后是孙亮继位,孙亮是孙权的第七子,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八年。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00年,长兄孙策身亡,孙权继之掌事。208年,他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中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吴国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孙权所建立,继承了东汉末年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地区所形成的政治和军事势力。吴国在孙权和孙亮等数代君主的领导下,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但最终在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的统治下,因为政治腐败、内外交困和经济萎靡而走向灭亡。

吴国灭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公元251年,当时魏国的太原王曹爽在败于司马昭之后,百官拥立魏国的文帝曹丕的儿子曹髦为帝,孙皓着手构筑抵御魏国的防线,却在军事上失败。此后吴国的君主和最高军事指挥官,后来的大司马孙权和魏国的太宰司马懿之间的谈判也没有解决危机。最终,孙权退位让位给其儿子孙亮,但是孙亮不久即病故,其弟孙皓继位。孙皓的政治腐败和宠爱女眷,在吴国内部引发了大量的争斗和内部分裂,加上与魏国的战争也一直处于不利局面。最终,在公元280年吴国被魏国所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终结。

三国时期的吴国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原因在于孙权晚年削弱士族大家的势力,导致内部群党之争,朝局不稳。此外,东吴内部势力整体滑落,朝廷不再团结,经常性地争权夺利,自己内耗,最终已无力抗拒曹魏司马氏。

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举伐吴,东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以致节节失败。最终,吴国江南郡县纷纷归降,吴国灭亡

东吴之所以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发生的经济危机,正是在这场危机中使得东吴国力越来越弱,这种差异悬殊的比赛才是东吴之所以覆灭的主要原因

新三国演义东吴最后的结局

新三国没有交代吴国灭亡。

新三国最后一集是司马懿和曹爽的终极搏斗,司马懿一改往日病态,在府中调兵遣将封锁洛阳各城门。司马懿率兵直奔皇宫,命郭太后“降旨”缉拿曹爽奸党,命司马懿执掌军政大权。自此,司马家族主宰魏国朝政数十年。

至于后面的灭蜀国和吴国,新三国只是提了几句,并没有拍摄出来。

孙亮为什么叫吴废帝

吴废帝――孙亮(公元243至公元260年)汉族,字子明。吴大帝孙权第七子。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公元252年至258年在位,他是个聪明的皇帝,看到孙綝专权图谋杀之,但失败后被权臣孙綝所废,沦为会稽王,史称吴废帝。

因为孙亮是三国时期东吴最后一个被废的帝王。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在位),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母为潘皇后。

建兴元年(252年)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亲政。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贬为侯官侯,前往封地途中去世。

关于孙亮被称为吴废帝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内外困境和政治腐败。

具体补充说明:

首先,孙亮继位时,东吴已经处于衰落的阶段。他的前任孙皓治理不善,政府腐败,导致国力衰退。孙亮继位后,虽然有一些努力改善国家状况,但并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孙亮在位期间,东吴面临来自西晋的强大压力。西晋的统治者司马炎意图统一中国,东吴成为了他的攻击目标。孙亮在面对西晋的军事进攻时,缺乏果断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东吴军队的溃败和失地。

此外,孙亮的政府腐败也是他被称为废帝的原因之一。他的朝廷官员无能且贪婪,不顾国家利益,只追求个人权力和财富。这种腐败导致了国家治理的混乱和民生困苦。

总体来说,孙亮在位期间未能有效应对内外困境,无法挽救东吴的衰落。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吴废帝,以此批评他的统治不善和对国家命运的不负责任。

孙亮自幼聪明,据说他登基后通过辨别蜂蜜里的老鼠屎识破了奸臣的谗言,但孙亮残忍好杀,最后激起公愤而被废,所以他又被称为废帝。

孙亮被称为吴废帝是因为他是东吴最后一个皇帝,但他的统治并不被人们所认同。孙亮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内外交困,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因此,人们将他称为吴废帝,以表达对他无能和无效统治的不满。

三国吴废帝孙亮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母潘皇后,他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七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时年仅16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安葬于赖乡。

孙亮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孙权共有七子:登、虑、和、霸、奋、休、亮)然而,孙权的长子宣太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年已经去世;而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因被意图争夺太子之位的四子鲁王孙霸和孙权长女全公主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孙霸也被孙权逼迫自尽。最后孙权决定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和二年(252年)去世,孙亮继位,改元建兴,时年十岁。

孙亮即位时,由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人辅政。诸葛恪在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最后吴军战败,伤亡惨重,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建兴二年(253年),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其后孙峻出任丞相大将军。

孙峻的地位并不稳定。在他杀诸葛恪后,有多人想暗杀孙峻,但最后均事败被迫令自杀或处死。五凤二年(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由从弟孙綝接掌权力。大司马吕岱亦于是年去世。

引发了另一次政变。骠骑将军吕据等人不满 孙綝的继任,要求封滕胤为丞相。孙綝没有理会他们的诉求,转封滕胤为大司马,吕据遂与滕胤密谋推翻孙綝,但最终失败被杀。另一位将领王惇也密谋杀死孙綝,亦事败被杀。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但施政常被孙綝的掣肘。孙亮对孙綝的独断专行甚为不满,于是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

同年,魏国的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把儿子诸葛靓送到吴国做人质。孙綝派兵协助诸葛诞但最终失败。一些参战的将领因为怕被孙綝杀死而投降了魏国。

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觉孙亮想杀死自己,于是率领部曲抓捕了全尚,派其弟孙恩杀了刘承。于9月戊午日带兵围住皇宫。孙亮本要率领少数侍卫冲出去和孙琳拼个你死我活,皇后全氏和近侍都劝说他这是以卵击石,他只得坐等孙琳处置。太平三年(258年)9月,孙綝召大臣会宫门,编织了孙亮的几大罪状,废黜孙亮为会稽(今绍兴)王,时年16岁。改立孙亮之兄孙休为帝。永安三年(260年),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

经审判后,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候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且将他遣送回封地,孙亮后丧命于途中。据相关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的。时年仅17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847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长沙川菜排名前十名 姜太公烤鱼工资平均下一篇:"变法图强,改革军制;奖赏军功,百家论兵."这指的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国防 元朝历史的重大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