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三国演义》:刘备因何被人称使君 历史君三国演义讲解

导语:《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其仁德之名被人称作“使君”。他在追随陶谦、袁术等多位领袖后,最终在荆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了备受尊敬的一方诸侯。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也深得民心。

目录导航:

  1. 《三国演义》:刘备因何被人称使君
  2. 三国演义卧龙,风雏各指的谁
  3. 三国里的处世哲学
  4. 三国演义各集的名场面
  5. 三国演义1-3回的刘备性格特点
  6. 三国演义来源什么
三国演义》:刘备因何被人称使君

曹操曾经举荐刘备担任豫州牧,而使君是对州刺史或州牧的尊称,所以刘备就被称为“刘豫州”或“刘使君”。

汉代设别驾从事史,省称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

魏晋以下,诸州置别驾如汉制,职权甚重。隋唐时曾改为长史。

唐中期以后诸州仍并置别驾、长史、唯职权已轻。

宋改置诸州通判,职守相同,因亦称通判别为别驾。

《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

晋庾亮《答郭逊书》:“别驾,旧典与刺史别乘,周流宣化於万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安可任非其人。”

《宋书.百官志》:“[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

所以,所谓“别驾”只是个虚衔罢了。

三国演义卧龙,风雏各指的谁

卧龙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凤雏指蜀汉主公刘备的军师庞统。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徐庶说道“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所描述的正是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三国演义》中对卧龙、凤雏的介绍:

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后人有赞徐庶走马荐诸葛诗曰:“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荐了孔明,再别玄德,策马而去。玄德闻徐庶之语,方悟司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

庞统,号凤雏;姜维,号幼麟;司马懿,号冢虎。也有幼麟指周瑜的说法,理由其一是指年少成名,其二诸葛 庞统 司马三人年代相同,姜维略微晚一辈,而周瑜刚好同时代。

在《三国演义》中,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 。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

凤雏指的是庞统

1、卧龙(苍龙)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2、凤雏(朱雀)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天下人皆说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了二人,可惜庞统在征讨刘璋时因轻敌冒进中箭而忘亡。

三国里的处世哲学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乱时期,也是处世哲学得以深入探讨和发展的时期。以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处世哲学观点:

1. 谦虚谨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主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调自己的责任和谦虚的态度。

2. 能屈能伸: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聪明、机智的政治家,他强调在权谋之中“能屈能伸”,即能妥协、退让,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3. 观察变化:《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通过观察和分析战局的变化来制定军事策略,强调对形势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

4. 团结合作: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携手合作,共同抗击外敌,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5. 民生至上: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仁义之君,他注重民生,重视人民的福祉。

这些处世哲学观点虽然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但无论对于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国演义各集的名场面

《三国演义》中各集都有许多名场面。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它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特点。
其次,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都非常丰富和立体,每个集数都能够呈现出至少一个或几个非常精彩的场面。
《三国演义》的名场面数不胜数,比如张飞单骑敌群、赤壁之战、吕布与曹操的对决、孔明借东风等等。
这些场面在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生动具体,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也成为了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中的经典场景,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名场面是人们思考、学习和娱乐的重要资源。

刘、关、张在桃园结义,拉开了三国故事的序曲。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就此上演。

出处: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2.三英战吕布

三英大战吕布,一方面是反映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战将的骁勇;另一方面,是通过此战使刘、关、张一战成名。

出处: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3.煮酒论英雄

在煮酒论英雄之中,曹操已独特的眼光,尽数天下群雄。最后的结论是,天下的英雄只有我曹操和你刘备。

出处: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4.单骑救主

于千军万马之中,怀抱一个小儿,独挑曹营50余名战将,并全身而退,世间唯有赵子龙而已!

出处: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5.斩颜良诛文丑

关云长战力最辉煌的时候就是斩颜良诛文丑。河北名将颜良和文丑,在关公的威势下,几无抵抗,便死于青龙偃月刀之下。

出处: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6.舌战群儒

江东多舌辩名士,以才自居者甚多。孔明赴江东,群儒便百般刁难之。孔明以非凡的辩才,力压群儒,着实精彩至极。

出处: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7.草船借箭

知天文,晓地理,通人性,是孔明得以借箭成功的根本所在。

出处: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

8.刮骨疗毒

关云长自居非为世间俗子,从其在刮骨疗毒的剧痛中还可以谈笑自若的对弈,知其诚非俗子也。

出处: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9.骂死王朗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活活把一个人骂死,也只有孔明可以做到。

出处: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10.空城退敌

孔明与司马懿的精彩博弈,乃是心理战术的巅峰之对决,令人叹为观止。

出处: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三国演义各集有很多名场面
这些名场面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a. 历史感: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有浓厚的历史感,这些场面往往突出了那个时代和那个人物的风貌
b. 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很丰富,有许多忠诚与背叛的故事,这些场面在表现人物性格与价值观方面非常出色
c. 战争场面与英雄主义: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很精彩,特别是一些英雄式的个人突出表现,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正义与勇气的力量
三国演义的名场面包括但不限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三英战吕布、刘备三顾茅庐等

三国演义1-3回的刘备性格特点

刘备,三国时期的蜀主,封号蜀汉昭烈皇帝。

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少年孤苦贫困,曾以贩草鞋为生,但素有大志。

后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成异姓兄弟。

因为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

早年经常寄人篱下,在诸葛亮出山以前,先后依托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终于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率军取得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

从而结束了依托他人的政治生涯,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建立蜀汉。

从刘备的前期政治生涯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刘备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在刘备政治的活动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他贯穿始终的理想。

在桃园结义时他们就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刘备也曾对自己的实行仁政进行总结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失义于天下,吾不为也。

”可见,实行仁政是刘备一贯自觉的政治主张。

诸葛亮出山前,势单利孤的时候,刘备四处奔走,但不论到何处,他都能广施仁政,爱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在驻扎新野后不久,当地百姓就做歌称颂刘备,“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在遭曹操追杀,弃樊城奔襄阳的一路上,后有曹操精兵将至,前有江河阻拦,而刘备却宁肯被敌军追上,也没有听从诸将几次三番提出的抛弃百姓、独自逃跑的建议,带领几百万百姓每天只能走十里路,最后被曹操的大军追上,落得阿斗丢失。

糜夫人投井身亡。

这一切都和汉末任意屠戮百姓、视生民如草芥的各路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他离开他所依托的军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义薄云天的忠义精神。

刘备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义而生,又为义而死。

“忠义”是刘备性格的核心特征。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的就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

从此以后三人同生共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致死不渝……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义薄云天、荡气回肠的佳话。

他们三人的之间的结义早已超出了民间简单的“拜把结义”,而是一种基于无私为民、相互欣赏、情感契合的忠义之举。

在见利忘义、朝秦暮楚、战乱纷争的年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刘备还能把这种“义”推而广之,“以性情相契”,发现和招揽人才,知人善任,进而“得道多助”,在身边形成了忠义笃信的蜀汉集团。

在当阳长板坡,赵云忠心保护幼主,于曹操百万大军中六进六出,杀死曹军大将五十余员,救出甘夫人和阿斗,当赵云把幼主捧给刘备时,刘备怒摔阿斗。

他真心敬慕诸葛亮的贤德,不惜在隆冬时节三顾茅庐,终于请出孔明,并委以重任。

诸葛亮、赵云等也深感其知遇之恩,从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

与当时各路军阀之间、将领与下属之间那种尔虞我诈的处事为人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刘备一次次出走的重要因素。

三、韬光养晦的胸襟素养。

刘备也是一个富有胆识胸襟的人杰,有着适应环境、灵活机智的一面,能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在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里,刘备就深知自己在人屋檐下,一定要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才能保存自己,以等待时机。

便在后园种菜,不问世事。

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时候,刘备被说中了心思,又害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被其加害,而惊得酒杯落地,却能机智地借雷电之声将自己的震惊掩饰过去,巧妙的保全了自己。

刘备的每一次脱离依托人都和他的不甘人下、怕人谋害有直接的关系。

尽管刘备身上几乎集中了贤明君主应有的仁政爱民、忠义、富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性格特征,这些在战乱频繁、群雄并起的乱世特别为饱受疾苦的百姓所向往和拥戴,也是作者心目中明君形象的体现与升华。

刘备和曹操两人,都是有雄才大略、称霸一方的英雄人物,也常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但两者在根本上存在着“王道”与“霸道”的差别,也是“仁政”与“暴政”的根本差别。

但由于罗贯中在刘备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理想化的色彩,也使得刘备的形象难免有些描写上的简单、片面和过头,反而令人没有真实可信之感。

如鲁迅先生就评价说三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但无论如何,刘备一直是作为一个封建贤明君主的形象历来被人们敬仰。

三国演义来源什么

说《三国演义》不得不提《三国志》。除了当时民间传说,三国故事最早就是由陈寿在公元280年吴国灭亡,晋朝统一全国后开始撰写在原三国各自历史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三国史书《三国志》开始,之后经过民间演绎传说和说书人的不断宣传和介绍,到了明朝,关于三国的各种人物事件和历史发展已经相当完备,在此基础上,罗贯中总结前人的讲述和自已的再创造,写出了不朽的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是一部建立在民间文学基础上,经过历代加工提高,再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演义杜撰色彩,绝非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来源民间,之所以说《三国演义》起源于民间文学,在于关于“三国”的传说,在《三国演义》没有出现的宋代已经流传已久,可谓家喻户晓。

三国时期多方势均力敌,所谓时势造英雄,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创造了丰功伟业,为民间口头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继而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全相三国志平话》。本书作者不详,共分上﹑中﹑下3卷,有图70幅。以民间说唱的方式,开头叙述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记录了很多鬼怪离奇的传说,例如《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又例如《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等等。

《全相三国志平话》目前流传的版本大约八万多字,虽来源民间,文学艺术性略低,且删改了不少历史事件,但在总体结构上,依然以刘备作为正统,且与之后出现的《三国演义》有六十多回内容基本相同。

在《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关于古城会是这样描述:“刘备至古城与张飞见面,说关羽辅佐曹操,封官寿亭侯,杀袁绍两员将,险送我性命,亦无桃园之恩,张飞听罢大怒……”

而在《三国演义》,处于情节需要,则改为 刘备给关羽的信:“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由此可见,《全相三国志平话》来源于民间传说,而《三国演义》撷取民间故事并不止于《全相三国志平话》,而是广泛采集更多的素材。在保持民间说唱演艺色彩同时,添加了更多传奇文学的味道。

例如正史中关于望梅止渴的记述,取材于《世说新语》。而对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关于七擒孟获的记载,总共只有两百字,但在《三国演义》则大做文章,洋洋洒洒,大书特写。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拿争议较多的曹操杀吕伯奢为例。在《魏书》、《世说新语》、《杂记》都有不同的记载,和《三国志》所载都不一样。

《三国演义》出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将原来所记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种就事论人之言,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体教天下人负我”,成为处世哲学的概括。

这种修辞的改变,让曹操损人利已的形象加以放大,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个“乱世奸雄”。

再例如,为了更好地塑造典型人物,作为小说作者,而不是历史学家,罗贯中大胆修改历史,编制出“空城计”这么一段幻想色彩很浓的传说,结构出这么一出真人假戏,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中的民间文化,《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童谣、谚语、顺口溜,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把这些夹杂用于散文体的叙述中,反而成为画龙点睛之笔,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免”等歌谣,很明显就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加以巧妙穿插运用,显得十分自然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再比如,民间文学常用三迭式和重迭复沓的手法,《三国演义》对此运用出色、变幻巧妙,比如“桃园三结义”、“孔明三气周瑜”等屡见不鲜。而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等等。

这些“一奇二偶三为再,三之不及,以九达之”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都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来源民间文化,高于民间文学。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对于民间传说并非全盘照搬汲取,而是兼容并蓄,有扬有弃、去粗取精,有所发展和提高。

在思想内容上,《三国演义》删除了民间传说中关于司马仲相受天帝之命于阴司断案的楔子,也摒弃了“一切皆天定,半点不由人”的愚昧迷信,从而脱尘出俗,成为文学瑰宝。

比较其他三国民间文学,《三国演义》的结构、布局上下近百年,纵横几千里,千头万绪纳于一书,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但大都交待清楚,各有眉目;特别是成功塑造了诸葛亮、张飞、曹操、关羽等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远远高于朴素的民间传说,从而使《三国演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039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国古代是地图方向是上北下南吗?为什么这样定,看着很不舒服啊 古代坐什么方向为尊下一篇:揩齿是什么意思 古代人用植物刷牙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