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教师的别称及诗句 北宋皇帝的老师

导语:北宋皇帝的老师是苏辙,他曾被称为“东篱下史”、“东篱先生”,并有诗云:“东篱九百岁,犹得读书声。”苏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于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导航:

  1. 教师的别称及诗句
  2. 宋代教授是几品
  3. 古代皇宫内的老师叫什么
  4. 太傅、太师、太保之间的关系是啥
教师的别称及诗句

教师的别称及诗句: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宋代教授是几品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正月,司门员外郎孙虫宾在皇宫内任皇侄、皇孙教授,是为宋代设教授之始。接着,在真宗成平元年(998年)正月,又设置了南宫教授、北宅教授,即睦亲宅教授、广亲宅教授,分别为太祖、太宗子孙与秦王廷美子孙的教授。至英 宗朝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又有“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之分。不过,这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是依所教宗子的年龄大小划分,并无地位高低之别。

之后,教授一词成为讲授儒家经典的讲授人的称呼。 教授并非官员。宋代中央一级,设有“太学”,属于官办的最高学府,在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在太学和州学中,设置有教授一职。教授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老师,而不是什么官职。太学中有专门的教育官员,教授只是负责讲授经典的。在宋代之前,汉唐时期,太学中也有专门讲授经典的硕儒,称之为“博士”,宋代的教授和汉唐时期的博士,是一脉传承的,都是儒家经典文化的讲授者。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古代皇宫内的老师叫什么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从二品。掌晓三师德行,以谕皇太子,奉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自太师以下唯其人,不必备。先天元年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寻废。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侍读,无常员,掌讲导经学。贞观十八年,以宰相兼宾客。开元中,定员四人。

太宗时,晋王府有侍读,及为太子亦置焉。其后,或置或否。

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工书者入教,亦为侍读。太师太傅太保资料太师属“三公”之列 隋唐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师”。根据旧唐书 新唐书记载唐初只设有东宫“三师三少”未设“三孤”,“三师”为贞观11年复置。宋朝复称“三公”但并未设“三孤”。

明时复置“三孤”。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

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 明 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叫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称为:少傅、少师。

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至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历代多沿置。

职责:辅导太子的宫官,春秋时齐国设置,齐灵公以高厚为太子牙的傅,夙沙卫为少傅,西汉时宫官。

少师: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

太傅、太师、太保之间的关系是啥

太师、太傅、太保同时为古三公,后又被称为三师。与之对应的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周时候,有实权。秦汉之后,多为虚职,尊称。

太傅:

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师: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保:

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576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汉语是否难以理解?历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下一篇:中国古代礼仪的三个特点 传统的古代礼节有哪五个

文章评论

  • 古苏琴韵

    介绍了古代教师的别称和著名教师的诗句,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