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黄河历史大事件 元朝历代皇帝治黄河

导语:元朝历代皇帝治黄河是黄河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件,元朝皇帝对黄河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目录导航:

  1. 黄河历史大事件
  2. 元朝在边境治理的贡献
  3. 元朝统治时,黄河决堤了多少次
  4. 元朝推行汉法的过程和现象
  5. 黄河十大镇河神兽
  6. 乞丐皇帝骑马渡黄河是第几集
黄河历史大事件

关于黄河的历史事件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1、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2、1947年夏,邓小平、刘伯承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林则徐治理黄河。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元朝在边境治理的贡献

元朝采纳汉法,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元朝统治者既联合各民族上层,又,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水利: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民族关系: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他们将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人),第三等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下的汉族及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以至宋金对峙时四川地区的汉族人),第四等南人(即南宋灭亡后南方的汉族和其它民族),并对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负担都作了不同的规定。

元朝统治时,黄河决堤了多少次

元代从立国到灭亡的90多年间,见于史籍记载的黄河决溢泛滥就有40个年份以上,有的年份中有数次决溢者,河患之严重前所未见。

到了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四年(1344年)六月,黄河在曹州白茅和金堤决口,济宁、单城、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成武、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等处均遭水灾,“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

元朝推行汉法的过程和现象

1、经济上:采纳汉法,提倡文治,重视农桑:禁止蒙古贵族和军队侵占农田作牧场,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中央设立劝农司,派人前往各地劝农课桑;由官方组织编撰农书,总结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修治黄河。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到元朝已经年久失修,不能全线贯通。元世祖时,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这样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不仅取直,而且畅通,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达大都。元朝又开辟南北海运航线。这条航线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今黄海)、渤海到直沽,再转到大都。一艘大海船可载物数千石,运量大大超过运河的船只,运输成本也大大下降。

2、政治上:参照宋朝制度,建立了一套重要集权的统治机构。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都周围大片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腹里”。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朝先后设立10个行省(最大的一个行省是岭北行省)各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确立的行省制度,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元朝学习“汉法”较浅,并不代表毫不借鉴汉文化,其实从忽必烈开始,元朝还是受到了“汉法”的影响,有些地方还颇深。

忽必烈即位前,对于实行“汉法”的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就已经感兴趣。

当时他受蒙哥命令管理“汉地”,他在河南、关中推行了若干的“汉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后来有人强烈反对,才被迫中止了“汉法”的推行。

黄河十大镇河神兽

黄河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古人为防止黄河水泛滥而制造的“镇河神兽”。

据了解,整只石兽长约1.2米,宽0.6米,由青石雕刻而成,重约300公斤。石兽头部看起来像一只狮子,眼睛和嘴巴夸张,身体侧卧。但与常见的石狮不同,这只石兽头上有一对弯角,身上还长满如麒麟的鳞片。

据济南市考古所专家鉴定,石兽身躯庞大,线条粗犷,从雕刻风格上看不像是清代制品,因为清代雕刻风格较为精细,应该是明朝或元朝之物。

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

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黄河波涛汹涌壮观的场面很让人震撼的,它的水底也藏了很多人不为人知的秘密,黄河的水底下也藏着上”镇河“神兽,如今已有4只被发现,历经千年纹路还清晰可见。

据了解,这些”镇河“神兽是被古代人放进去的,当地黄河河水泛滥成灾,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困扰。当地人经过多次处理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当代皇帝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就下令打造了8只神兽”镇河“,每只重达40吨,如今仅发现4只,另外四只还沉没在水中。

乞丐皇帝骑马渡黄河是第几集

乞丐皇帝骑马渡黄河是第1集。

剧情简介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少年朱元璋因父母兄弟死于贫困和瘟疫,被迫来到皇觉寺出家,后沦为乞丐,深谙民间疾苦。

数年后,反抗元朝暴政的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毅然投身义军,并很快显露出他卓著的军事才能,成为义军首领。

“得民心,得天下”,朱元璋出身农家,精明能干,治军严明,爱护百姓,并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者,赢得了民心。

最后,在其妻马秀英等的辅佐下,朱元璋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完成了一个从落魄乞丐到勇猛刚强、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的传奇转变,而马秀英也从一个不拘小节的大脚姑娘变成了一代贤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698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明朝人为什么会被描绘成阴间的形象?下一篇:怎样分辨青蛙是否有毒 草莓箭毒蛙能将化学防御武器传给后代【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