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学家对元朝评价

导语: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官员,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人品、思想、艺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历史学家对元朝的评价也多种多样,有些认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灾难,而有些则认为元朝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目录导航:

  1.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2. 许衡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3.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4. 元朝和明朝的印象
  5. 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苏轼不仅精于绘画,而且还精通画理。在苏轼看来,诗理与画理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摹写物像”来抒发内心的情思。

狂放不羁是苏东坡性格的底色。因为狂,他惹人忌恨遭人报复;因为狂,他仗义执言不吐不快。因此,苏东坡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 他的仕途也总是磕磕绊绊。苏东坡天性率真幽默,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喜欢给别人起外号,和别人开玩笑。宋朝有名的历史学家刘贡父晚年患病,头发眉毛脱落,连鼻梁都断了,十分难看。苏东坡和刘贡父等几个朋友在酒酣之际,现场改编了《大风歌》,“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刘贡父本来眉毛没了,鼻子塌了,苏东坡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是拿人家的身体缺陷开玩笑了。苏东坡天真,毫无机心,和谁都推心置腹,看谁都是好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一个天真的人注定是要头撞南墙的。在南墙面前,有的人幡然醒悟而迷途知返,有的人则坚持理想头破血流而无怨无悔,苏东坡就是后者。青年时,他怀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万丈豪情与人生理想,走上政治舞台,但这个天性豪爽、天真烂漫、眼里全是好人的未来文坛宗师不知道,他走上了一条腥风血雨的不归路。在政治上,苏东坡却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主,什么都看不惯,跟谁都合不来。新党执政时,他看不惯改革派狂飙突进的改革,批评王安石的独断专行;旧党卷土重来之时,他不满司马光对变法的全面否定、对旧党的赶尽杀绝。对这样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新党旧党全不高兴。




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2、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3、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4、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5、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6、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7、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8、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9、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文艺史上十项全能大才!有着自己的政治操守,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大部分措施,但对一些不合理的条规也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因为才华盖世,一举一动引人关注,所以被新旧两党所不容!在朝庭上没有获得较高职务,但在民间收获了巨大荣誉!

说起苏轼,首先我要说,我特别崇拜他的绝世才华和文化造诣。但公允地说,苏轼在个人才华造诣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在政治上,他尽管同情普通老百姓,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失败的人。他有点不识时务。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变法。在司马光上台后,他又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变法成果。

在对待章惇的问题上,他也有点书生意气。

章惇曾经保护了他,但在章惇落难时,苏轼并没有维护章惇。在乌台诗案上,就可以看出苏轼在政治上的低能。

一、政治风骨。在北宋后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庭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而苏轼能从社稷安危的视角出发,敢于直言,体现出高风亮节的政治品格。他最大的政绩就是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疏浚整治西湖,将瘀泥就地堆砌成苏堤。不仅造福杭州百姓,也使苏堤至今仍为"西湖十景"之一。

二、诗词成就。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他一扫五代以来婉约奢糜的文风,作品以风骨卓然、旷达乐观、情感真挚、天然率性风格著称。如《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直抒胸臆,大气磅礴,至今仍为世代传诵的佳作。

三、书法造诣。苏轼是宋代"尚意"书法的先驱,作品沉着深厚,在古朴中又不失潇洒豪放。尤其是他提倡的"执笔无定法,要使虚得宽"的理论,至今在书法界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次辩才韵诗帖》、《东武帖》、《治平帖》等。

四、美食鼻祖。红烧肉是苏轼发明的一道经久不衰的美食,因他烧的肉醇香色美,肥而不腻,故又称作"东坡肉"。而他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时,几乎穷困潦倒,于是把人家遗弃的羊脊骨拿回来,洗净抹盐后放火上烤,结果又成了东坡烤羊脊的名肴。此外还有东坡鱼、东坡羮、东坡饼也一直颇受赞誉。

五、网语先河。苏轼在儋州期间总共给家人写了近二百封家书,其中有七十多封家书中用到"呵呵"。无论他当时写这二个字时心境如何,但被今天的网友戏称为开了网络热词的先河。(权当调侃不必当真)

总之,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王安石曾对他评价为:"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苏轼,这一辈子就干了五件事儿:写诗,流放,骚扰张怀民,吃吃喝喝,等弟弟捞自己。

那苏辙呢,作为大宋第一“扶兄魔”,对于捞哥哥这件事儿也是做到了极致。

苏轼作诗诽谤朝廷被捕,苏辙当时只是一个小官,就写了为兄轼下狱上书,那大概意思就是,能不能把我哥哥放了呀,我官可以不做了,但是连累自己被贬啊,五年不能升调。

那这时候呢,苏轼在狱中来了一波极限自救,他写了一个绝命诗。那诗中的第一句就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先吹了一波皇帝,最后一句是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对弟弟一顿表白,皇帝一舒心一感动给苏轼放出来了。

那这件事儿之后啊,苏辙可能就意识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啊,你要想救哥哥,必须得有权利呀。之后一路官至北宋宰相,为了救哥哥差点就坐上龙椅啦,没办法。任务重,哥哥总作死呀。

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它写诗内涵王安石被贬落。等王安石被贬了之后,苏轼想一想就觉得王安石说的对,苏轼又被贬了。

苏轼的满纸家书句句情真意切,就写满了四个字,弟弟捞我。

苏辙连忙上书自请外放,就是哥哥去哪,我去哪。那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痔疮犯了,苏辙就在他的床头念了一晚上陶渊明的《止酒诗》,想劝苏轼戒酒。

苏辙当宰相一年写了29首诗,其中25首诗是给苏轼回的信。

所以苏轼的视角就是,我下狱了,弟弟用官位来捞我,我月光族没钱买房,弟弟把藏书卖了,把所有积蓄都给我。

我被贬到海南,弟弟来看我,我告诉他,这边好吃的特别多,你回了朝廷,可千万别跟别人说我闲着无聊给弟弟写信,弟弟在官场忙着当宰相,还得抽空给我回信。

这就是一生要强的弟弟和有才华但是嘴欠的哥哥的故事。

所以啊,这世人皆羡慕苏轼的洒脱,不被世事所牵绊。但实际上呢,是有这么一个弟弟为他负重前行,鼎力相助,守护住了苏轼的这份率真。

许衡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史学家。其中,许衡就是元朝刚建国时候的一个有名的大臣,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有学问的人,许衡看到元朝建国后,百姓生活的非常的贫苦,然后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的不安定。所以许衡就向忽必烈建议,让忽必烈下旨要重视百姓农作物这一块,并且大力的发展教育,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汉族来让忽必烈更好的管理元朝。许衡为了说服忽必烈,这么对忽必烈说:“从以前到现在的历史上面,有许多的国家,虽然每个国家不可能都一样。但是要国家安稳的话,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得到百姓的心和百信的支持。从以前的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在北方很多的国家中,只要建国之后,必然会实行汉族的法律,这才是能够让国家长久安定的条件。因为魏国、辽国和金国就用了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存在的时间是最长的。而其他没有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都很快的在战争中灭亡。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出来。”

从这句话就能够看出,许衡大力支持忽必烈实行儒家的思想,用仁政来治理国家就是为了能够得到百姓的心中所向。而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要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由于忽必烈赞同了许衡向他提出的意见,并且非常重视。所以中原地区内的百姓的经济和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上升,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安定。

许衡在元朝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任命当国子监祭酒,这份职位的只要职责就是主持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承担了宣扬宗教的事情。而且许衡在做这几件事情的时候非常的卖力。许衡用“非常喜欢培养人才,并且能亲自的指导”这一个为教育的宗旨,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所以许衡的门下有很多的汉族而来的学生,也有很多蒙族的人。到了一二七一年的时候,许衡受到了忽必烈的命令,让他尽心的培养出一批蒙古族中贵族的孩子,在许衡非常卖力的指导和教育下,这些蒙古族中的贵族子弟从一开始并不懂汉族的文化,到后来的优秀的儒家思想的学生。

许衡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不光在教他们学习的时候非常的关心,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非常的关心他们。而且许衡对自己非常的严格,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教育他的学生们。所以,许衡的学生们在许衡非常细心和关心下,经过了很多年的指导后,后来这些学生都成为了非常有学问的人。所以,许衡在传播文化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汉族人和蒙古族人之间的融合和学术之间的交流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许衡对天文和历算非常的有研究,在一二七六年的时候,忽必烈不想再用以前的历年的称号,想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历年。所以就下令派许衡领着太史院的人,去负责这一项事情。并且和王恂、郭守敬一起商议这件事。经过他们三个多次讨论后,到了一二百零年才完成了这项任务。在这段时间内,许衡当时已经七十多了,但是还依旧亲自去研究,并且经历了很多次的尝试。终于创立了简仪和仰仪等其他的用来观测天文的仪器,并且在元朝各地一共建造了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高台。并且许衡还一个一个的去当地进行测试。许衡经过了多次的努力,终于创出了近代截元法。并且用近代截元法代替了以前的上元积年法。并且许衡在当时还算出了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天是一年,许衡计算出的这个数字,只跟现在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差了二十六秒。可见许衡在天文上面的水平非常的高!

许衡对于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焦虑,还有朱理学的传播和朱陆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许衡对于程朱理学有很大的研究,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提出了“命”和“义”这两个说法。许衡虽然对朱理学非常的精通,但是并不死板。所以自己在后来提出了非常出名的“治生论”。许衡是元朝时期儒家的最主要的继承人,而且在儒家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衡在哲学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的好,而且许衡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称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有自己单独的生存之道。并且还认为道中能生太极。许衡还对太极有一套自己特有的理论,许衡认为,太极就是这个世界上面的理。还说先有了理然后才会有的世界上的万物。而且在说到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的时候,认为天地间的事物都分为阳和阴两个类型,无论哪一个类型的事物丢失了都不可以。

而且天下的事物都会有阴柔的一面,也会有阳刚的一面,并且还分为动和静。而且这些相对的东西都能够对双方起到很好的作用。许衡从这些事情上,也看出了天下的道理,认为天下争霸的时候,都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在以前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许衡认为,这些相对的事物的发展,都是停止在没有对手,静止的这种状态,许衡的这种说法又表现出了许衡形而上学的思想。

许衡在哲学和天文这方面的造诣对当时的元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衡的哲学思想对当时的元朝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建议,而许衡对于儒家的思想也大力的宣传。这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许衡在年迈的时候,还创建了新历,对元朝和以后的历史记载起了帮助,而创造了观测天文的工具,对当时的元朝在天文这一方面的成就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上面的天文这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的作用。总体来说,许衡为了元朝的发展和进步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忽必烈培养了那么多的蒙古族的人才,为元朝和以后朝代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史学家。其中,许衡就是元朝刚建国时候的一个有名的大臣,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有学问的人,许衡看到元朝建国后,百姓生活的非常的贫苦,然后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的不安定。所以许衡就向忽必烈建议,让忽必烈下旨要重视百姓农作物这一块,并且大力的发展教育,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汉族来让忽必烈更好的管理元朝。许衡为了说服忽必烈,这么对忽必烈说:“从以前到现在的历史上面,有许多的国家,虽然每个国家不可能都一样。但是要国家安稳的话,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得到百姓的心和百信的支持。从以前的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在北方很多的国家中,只要建国之后,必然会实行汉族的法律,这才是能够让国家长久安定的条件。因为魏国、辽国和金国就用了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存在的时间是最长的。而其他没有用汉族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都很快的在战争中灭亡。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出来。

许衡

许衡(公元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元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1]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主要成就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

许衡画像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涌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世祖即位后,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立朝仪”、“定官制”,[7] 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恂、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1281年—1644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道:“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

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他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瑄则称其为“朱之后一人”。

个人作品

据《四库全书》所录,许衡的专著有六种:《鲁斋集》·六卷(含书简)、《鲁斋心法》[8] 、《授时历经》(与郭守敬合著)、《读易私言》、《鲁斋遗书》(又名《鲁斋全书》)及《许文正公遗书》。


元朝国子学的创办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此在此主说一下许衡的弟子们。

在许衡作国子祭酒的时候,对学生们“躬行以表率之,设法以教养之,因其气质之淳,就乎规矩之正。本诸国朝之宪章,招于古先之典礼。其后成德达材布列中外,大而宰辅卿士,小则郡牧邑令。辅成国家之政治者大抵多成均之弟子也。”由此可见,许衡兴儒学为元朝基业的兴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正因为他的弟子们才能著,有了他们的辅助,元朝的统治才得以稳定发展。他们沿着许衡的政治思想,主张儒治,提倡“汉法政治”。他们在政坛上的形象大都是刚正不阿、正义廉洁,心系人民、不畏权贵所折服的。下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

畅诗文所到任职之处,首先打击犯罪,为人民洗刷冤情,振兴学风,祛除陋习弊端,推举人才,人民都被他的公允正直所折服,地区风貌为之一变。他敢于纠幼权贵,以此来严肃宪法纲纪,维护人民的利益。王都中一生担任过数职,在任上多次处理过因各种原因无法判决而积攒下来的案件,面对这种案件时,王都中仔细分析卷犊,找出案件的缘由,不论犯罪之人是何背景,皆依法处置。徐毅在各个地方任职,他尽量不打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为当地人伸张正义,处理冤假错案,为人民做主,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圣明的人。

刘容处理诉讼的时候溯其根源,把累积下来的无法判决的有争议案件断清,使案件双方都信服。董士珍在任枢密院事时处理诉讼,老官员都称其断案贤明。面对政事恭敬谨慎,以宽厚之心对待,在担任上都留守司事时府中人称其为长者。吕端善是极力争取和平的。在宋朝的襄、汉两地刚归顺的时候,民情未按,极不稳定,军队还未撤出。而吕子开在宋朝时曾在襄阳做官,对两地民情等事颇为了解,且可能是吕端善的叔父,若是他肯归顺,对两地的稳定很重要。

吕域听说后主动请旨前去说服吕子开入元,在吕域的努力下,吕子开对他说了安抚襄、汉两地的办法,不用一兵一卒便成功的稳定了两地,对元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刘宣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担任行省郎中的时候跟随压相伯言、平章阿术平定江南,取瓜州,立行省,所到之处他命令士兵禁止掠夺杀人,各地方百姓生活如故,军粮供给充足,使百姓最大限度不受战争的侵害,这一系列举动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在江南平定后,他还奉命精简当地官员,改变官员冗杂的现象,去除不安定因素,对江南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畅诗文为官清廉,不为钱财所动。至元十四年(1277年)跟随承相伯言下江南平定宋朝归来时,船上只放置着书籍,除此之外无一物。在他为渔川路治中时,正好官府进行修建,从地下挖出五十锭银子,同僚要分给他十锭,被他婉言谢绝,把他们充公或修建学堂和宿舍。在担任太平路总管的时候,由于天气干早,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产,畅诗文便率先捐出傣禄以供求雨祈祷之用。刘宣面对悍决纵悠的忙古台,在御史台官员都因为害怕他去巴结他,唯独刘宣屹然不动,遭到了忙古台的嫉恨,陷害刘宣入狱,刘宣义不受辱,在押运的船上自裁,他的忠义节操被当世人所敬仰。王都中做官数十年不曾增加过一亩田,房屋也未曾大规模修葺。

遇到学堂破败不堪时先带头捐募,以修建学舍。初为官时才十七岁,群臣看他年幼便轻视他,王都中对此心平气和不急不躁,遇事冷静分析,究其缘由,久而久之,众人便不敢欺瞒于他。刘容为官忠厚正直至元十五年(1278年)出使江西安抚当地人民,有人劝说他接受一些当地人民官员赠送的东西,回去贿赂权贵,可抬高自己的地位,享受尊荣。刘容拒绝道“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他回朝的时候,仅仅带了几车书籍,以此献给皇太子。其清正廉洁至此,受到百姓的爱戴。董士珍所辖仓库出入严格按照规定,不借职务之便进行敛财。他既不多征收百姓粮食,也不克扣军用粮食,以此保证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安定。其所任官之处民风淳朴,官员皆无贪污腐败迹象。

从许衡弟子们与元朝政治的关系不难看出他们在元朝政坛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许衡的领导与影响下,他们以先秦儒学“仁政”为元朝的立国根本,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元朝崇尚战争、一味掠夺的民族特性。他们不畏权势,处理诉讼公正不阿,为民做主,缓和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的矛盾,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们善于纳言劝谏,且大多数人参与或领导修建国史,不仅有利于当时的政权建设,促进了元朝政治的发展,而且为后世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初与当时知名与学者姚枢、窦默等人一道讲授程朱理学,后忽必烈(即元世祖)入王秦中,被如为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元世祖继位后,官到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等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卒,终年七十三岁。大德元年(1297),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诏从祀孔子庙廷。延祜初(1314),又诏立书院京兆以祀衡,给田奉祠事,名鲁斋书院。鲁,是许衡在魏时所主持的书馆名字。有《鲁斋遗书》遗世。

对于许衡在元代历史上的地区及其当时社会的贡献,史书载记大致有三方面:

一、兴教育、抓教化。许衡自幼聪颖,非同常人。他七岁入学,开始接受诗书教育,一天,他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考取功名嘛。”许衡又问:“仅此而已吗?”老师大为惊奇。后来老师渐渐感到力不能支,只好辞职。如此这样三易其师。许衡稍稍长大之后,更是“嗜学如饥渴”,家贫无书就到别人家抄回来读。后来又师从当时知名学者柳城人姚枢苦读不辍;举家搬往辉州(现河南辉县市)苏门山,与姚枢、窦默相互讲习程朱理义,“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甲寅(1254),元世祖任秦中王,任命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当时元世祖由于刚刚涉足中原,所从人员大都是“马上将军”、粗鲁不化,他就想用当时中国的教化、礼义训蒙秦国人,于是就把许衡任命为京兆提学,也就是主管京城教育的官。当时,“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河内),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二十五史·元史·许衡传》)许衡所推行的教育方法、制度在当时大受欢迎。

后来,许衡官到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也就是国家的大儒,主持国学教育的最高长官。他深受元世祖的信任和赏识,所参所奏几于言听计从。主持元初国学,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对汉、蒙文化融汇和交流,起过一定的作用。

二、制定朝仪官制。原来,元世祖是承继成吉思汗帝业而登基的。开业之初,由于成吉思汗起自朔方,大业草创,且蒙人又属于迁徙性的游牧性部落,官制甚为简略,斯文之气全无,如最重要的叫做断事官,兼掌政刑;统兵官叫做万户。后来又仿照金朝官制设立行省、才增设了元帅、宣抚等官职。“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元世祖继位之后,马上下发诏:重修官制、廓订朝仪。六年(1269年),他让中书左丞许衡与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不久,朝仪制成,“帝临观,甚悦”。接着,又诏许衡与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定官制,“衡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去其权摄增置冗长侧置者,凡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籓、百司所联属统制,定为图。”(《二十五史·元史·许衡传》)朝仪,即人臣朝君之礼义;官制,即各级官署、官员的职责、权限及有关制度。许衡还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提出“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否则心疑目眩,变易分更,未见其可也。”积极推行汉法,向元世祖进言从教育入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而化之,以达到蒙汉文化的交融汇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制订《授时历》。元朝自从建国之后,都是沿用金《大明历》。然而自金大定(1161)年间校正之后已愈近百年,气朔变化较大,已经不准。当时元皇帝认为已经统一了天下,应当“协时正日”。于是就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颁诏由王恂主持制定新历。王恂以为历家可以推算考证历数而不能考究历理,应该让许衡主领这件事,元世祖就下诏任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接诏后,许衡就马上从老家河内去到了到京城(燕京,即今北京市),面承王命。许衡认为:冬至是历的根本,而探求历的根本者在于勘验气数。而勘验气数根本在于重新制造有关天文仪器仪表,就与太史令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并据实进行校正凭测。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书成新历,如实测取365.2425日为一年,29.530593日为一月,一年的1/24为一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等精确数据,上奏皇上,赐名曰《授时历》,颁之天下。

许衡参与制订的《授时历》,所定数据全凭实测,该历法后来一直延续沿用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是我国历法史上第四次在改革的产物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

一、历史评价:

1、总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二、人物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历史学家对朱元璋评价不错。

前半生反抗暴政,后半生惩治贪官。终其一生,他都对普通百姓充满了同情。堪称一代伟大的帝王。

元朝和明朝的印象

1、政治

明朝:采用内阁制度、六部制度。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

元朝: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2、军事

明朝: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元朝: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

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

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

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3、经济

明朝: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明朝民间的手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却不断萎缩。

元朝: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灭金国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成吉思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 忽必烈即位之后,实行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

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

4、文化

明朝: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元朝: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

5、科技

明朝: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

元朝: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

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中统三年(1262年),元代名臣张文谦向朝廷推荐了郭守敬,推荐的理由就是他“习水得,巧思绝人”。忽必烈很快就召见了郭守敬,在这一次召见中,郭守敬向他陈述了“水利六事”,也就是朝廷应该兴办的6项水利事业,其中第一条就是开通一条连接大都和通州的运河。忽必烈对郭守敬的建议大为赞赏,当下就授予他“提兴诸路河渠”的官职,并在一年后加授“副河渠使”。

此后,郭守敬开始在水利方面大展身手,奉命在西夏修浚古渠,解决了当地农田灌溉问题;提出开通河套黄河航运和修复河套古渠的建议,使得对河套的开发更为便利;协助老师刘秉忠,参与了大都建设的规划设计,主要负责城市引水、排水工程。

除了水利方面,郭守敬在天文、历法、算术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有人将他誉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的一代宗师”。

运河的开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挖河道——金朝曾经开凿过从通州到大都的运河,从大都城墙的南面以下往东到通州的一段仍然可以利用。由于通州的地势低于大都,开运河只能从大都引水,流向通州,所以找到保证运河水量的水源才是开通运河的关键。水源问题一直困扰着金代的统治者,金代开凿的河道曾一度以卢沟河、高粱河为水源,但水量仍然不足,所以金代的运河很快就因淤积等问题被废弃。

郭守敬进行了反复详细的勘察,发现昌平温榆河水系的白浮泉水量充足,是运河的理想水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724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明朝后期的文官集团到底有多可恶 古代文臣有多可恶下一篇:大宋女皇后是谁 北宋历史上执政的皇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