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靖康是谥号吗 北宋末代皇帝怎么读

导语:靖康是宋钦宗被金朝俘虏后追封的谥号,意为安定国家。北宋末代皇帝赵昺(即钦宗)是废帝赵昚的弟弟,他于1125年被金兵俘虏,被迫禅让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的皇帝。

目录导航:

  1. 靖康是谥号吗
  2. 北宋真宗与钦宗各自的名字
  3. 带煊的皇帝
  4. 一般古代贵族女子怎么自称
靖康谥号

靖康不是谥号,而是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唯一一个使用的年号。

相关历史介绍:

与“靖康”有关的历史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发生于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期间,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不是谥号,是年号。

靖康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的年号,期间发生金灭北宋的事件。

宋钦宗(赵桓、赵亶,公元1100年5月23日-1156年),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 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河南省巩县)。

靖康不是谥号,是年号。

靖康(1126年1月25日~1127年3月20日)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2年。

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桓正式投降金国,成为金国俘虏。靖康二年二月初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将宋钦宗废为庶人。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也是北宋亡国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北宋真宗与钦宗各自的名字

宋真宗赵恒,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998-1022)。

宋朝钦宗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于五国城,享年57岁,葬于永献陵。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册立为太子,改名赵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

宋钦宗赵桓,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开封,却无力抵御。北宋亡国皇帝,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6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北宋真宗的名字叫赵恒,宋钦宗的名字叫赵恒

1.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

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

宋真宗死后葬于永定陵。

2.宋钦宗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于五国城,享年57岁,葬于永献陵。

钦宗与其父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军民强烈要求抵抗,钦宗被迫起用抗战派将领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朝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东、河北,一味地妥协退让,幻想金兵能够撤退。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次年二月,延续了168年的北宋王朝灭亡。

宋真宗,原名赵恒,(初名赵德昌,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生于东京开封府第,是宋太宗第三子。宋真宗在位25年,对国家治理有方,实行反腐倡廉的举措,大力发展经济,把北宋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史称“咸平之治”。

宋钦宗(赵桓、赵亶,公元1100年5月23日-1156年),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

带煊的皇帝

钦宗像钦宗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1156)死于五国城,享年57岁,葬于永献陵。

一般古代贵族女子怎么自称

历史上,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

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

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

【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

比如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时,向顶头上司、司空曹操大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糜夫人和妾室甘夫人,就可以说“臣妻糜氏、臣妾甘氏”,曹司空当可见之大悦,或曰:「玄德公勿忧,若有不测,汝妻子吾养之」……

至于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平等,或偏低的人,则一般很自然地自称“我”或者“吾”。即使是皇后、公主、妃嫔这些宫廷贵妇,同样也是如此。如皇后和公主,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一般自称我、吾,对皇帝则谦称“妾”;公主对父皇,口语称“儿”,上奏章称“妾”;嫔妃对皇帝则谦称“妾”或“奴”。特殊情况下亦有例外。

明朝有两个例子,一是真正履行了“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和孝康皇后张氏,他们平素相处如民间夫妻,一同起居,因此张后对丈夫就很自然地自称“吾”;

【张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孝宗)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另一个例子是1615年,梃击案发生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寻王皇后商量,此时已满50岁的王皇后自称“老妇”,而郑皇贵妃则向皇帝、皇后赌咒发誓,非己所为,自称“奴”和“奴婢”。

【先是,张差事发。神庙即诣中宫。王皇后迎见曰:“皇上何缘得见老妇?”上曰:“有事相商。”遂坐语其故。后曰:“此事老妇亦不敢知。须与哥儿面讲。”哥儿者,东宫也。少顷,东官至。后问之。东宫曰:“必有主使。”神庙色变。而郑贵妃徒跣指天自誓曰:“奴婢万死,奴家赤族。”神庙勃然废席而起,骂曰:“此事朕家亦了不得,希罕汝家。”】——史敦《恸余杂记》

中国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但同时亦以孝治天下,皇太后对皇帝当然是不能用谦称“妾”的,因此除了自称“我、吾”外,书面语诏书上也称“予”。当然还有年长妇人的通用自称,“老身”或者“老妇”。

汉朝时,后权犹重,皇太后更有对应朝廷九卿的独立属官,如长乐卫尉、长乐太仆、长乐司马等,因此也可自称“朕”,和被敬称为“陛下”。

曹魏建立后,从曹丕开始抑制后权,严禁后妃干政,一般来说,太后就不再自称“朕”,和改称“殿下”了。两宋时期,皇太后即使临朝称制,通常也是不称“朕”的。极端例子是南宋末代太后杨氏,因为是国难当头,一路逃亡,由嫔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的,本身又性情懦弱,因此面对百官仍谦称为“奴”。

【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 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当然,一些威权犹重、摄行皇权的皇太后,或是在塞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自称为“朕”,被众臣称为“陛下”,都很正常。如北魏摄政太后冯有,契丹摄政太后萧燕燕,武则天称制时期,都是如此。

到了清代,情形又有所不同。即使慈禧太后摄政近半个世纪,口语中也不曾称“朕”,但是《清实录》中,却将孝庄太后的口语书面化后,令其自称为“朕”,事实上这位蒙古老太太一生抗拒汉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而民国政府给清末代隆裕太后的国书,同样敬称其为“陛下”。

【太皇太后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清圣祖实录》
【在寿日那天,袁世凯派了秘书长梁士诒前来致贺,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溥仪《我的前半生》

事实上,根据留传至今的大量谕旨和史书记载,古代皇帝用“吾”“我”“予”自称同样很常见,根本不会和现代影视剧里那样,永远“朕”不离口。更不会和某些古代言情小说所意淫的那样,对某个人只称“我”不称“朕”,就代表对心爱之人的所谓“特殊待遇”。

而且,在唐、宋、明等汉人王朝,生活气息是非常平民化的,宫廷皇室的许多称呼,基本都和同时代的普通人家一样。

比如宋朝时,嫔妃们要认皇后为养母,形同认皇帝为养父,所以跟着小辈喊他们“娘娘”“爹爹”。这点在明朝也延续了下来。据说崇祯帝的田妃、袁妃私下就叫他“爹爹”。

宋朝皇帝,包括皇子公主,叫母后是“娘娘”,嫡母叫“大娘娘”,生母叫“小娘娘”,对祖母辈的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叫“老娘娘”,对妃子则连着姓叫“某娘子”。

皇子公主对自己父皇,也都是直接叫“爹”喊“爷”的,“父皇”这种称谓只是书面语。

而皇帝对皇子直接就叫“二郎,三郎”,对公主就叫“二娘,三娘”,或者叫这些孩子的小名。明朝时,宦官宫女对皇太子,也直接喊“小爷”。

这就如同时代的寻常普通人家,妾室们同样也是对夫主和主母,喊“爹爹”和“娘”的;仆人也是对小主人喊“小爷”的。

而皇帝家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个家主,一个主母,一群妾室,若干儿女聚在一起,他们关上门过日子,并不需要特别发明一套“规矩”来“

装腔作势”

近年来,《甄嬛传》 《步步惊心》《芈月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一部部描绘古代宫廷贵族女性生活的“古装大女主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大热剧种,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宫廷剧那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称谓也因此深入人心。

这也导致了通行的古装影视或古代小说,当真以为皇帝必“朕”,太子必“孤”,藩王必“寡人”,太后必“哀家”,皇后嫔妃公主必“本宫”,对上位则必自称为“臣妾”,各自特殊称谓不离口,连个“我”字都不会说了。

其实这都是病,得治。真正的古人才没这么装腔作势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805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贾词明和桃花源下一篇:朱元璋为何要推翻元朝并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