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为什么明朝不用紫色 博物馆明朝礼服展览时间

导语:明朝时期紫色被视为皇家颜色,普通百姓不能使用。同时,紫色染料价格昂贵,难以制作大量服饰。因此明朝不采用紫色作为礼服颜色。如今博物馆中的明朝礼服展览时间为何?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明朝不用紫色
  2. 明朝的女装称为什么
  3. 什么时候的皇帝戴十二旒冕
  4. 明朝军装是什么样子的?普通卫所兵
  5. 凤冠霞帔是明朝的服饰,为何影视剧却一直用在明朝前的剧情上
  6. 凤冠玉冠的历史起源于多少多少年现存几件
  7. 三书六礼凤冠霞帔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明朝不用紫色

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朱色肯定要被确立为正色,而论语中有一句“恶紫之夺朱也”,所以在官服中就废除了紫色。“恶紫之夺朱也”这句话的来历大概是因为孔子这位主张中庸处世的老夫子不喜欢紫色,其实好多古人也认为紫色是杂色,而朱色也就是大红色是堂堂正正的本色。

明代的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里面去掉了紫色。

明朝因皇帝姓朱,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而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并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禁止使用大红、鸦青、明黄等色。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明朝的女装称为什么

明代女性的服装主要是“两截穿衣”,所谓两截穿衣,就是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分作两截。各式或长或短的上衣与裙搭配,被称为“袄裙”或“衫裙”,上袄下裙,也是明代女子着装中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

明代的袄服与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适用范围也更为广泛,上至皇后命妇,中至庶民裨女,下至优伶娟妓,皆常服之。初期其等级地位主要通过袄的用料和装饰手法来区分,贵族妇女使用精美的丝绸锦缎织物或者贵重的裘皮,普通妇女则服用质料较差,色调也较为单一的袄。

明朝服饰

相较中华五千年历史,明朝是离我们这个年代较近的一个朝代,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酷吏时代,政治十分专制,每个朝代的服饰特点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那么,明朝时代的女装主要有什么款式?明朝女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褙子

褙子又简称背子,是大众化服饰,上至皇宫贵戚,下至黎明百姓皆可穿,主要分合领和对襟两种,但是贵服与平民穿戴有一定等级制度,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

褙子样式承袭于宋朝,到了明代有一定的修缮,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

二、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两条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的“披帛”,人们比喻成美丽的彩霞,为此有了霞帔之称。

霞帔有着较严格的穿戴制度,其上的纹路与品级相等:一品、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鸟纹。三品、四品霞帔,绣云霞孔雀纹。五品霞帔,绣云霞鸳鸯纹等。

三、比甲

比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传于元朝,在明朝前期中期流行面不广,直到中叶之后,才得到推广,北方妇女尤为喜爱。

四、衣裙

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

五、水田衣

水田衣应该算是明朝最为花俏的一种女装服饰了,它用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缝制而成,显眼的斑斓色彩使其与其他服饰形成很容易区别,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

六、其他常见服饰

1、襦裙、

2、白绫袄。戴狄髻、头面,穿白绫袄、蓝缎裙。明代元宵节有走百病的风俗,即妇女在十六日夜结伴出游走桥摸门钉,一般穿白绫袄(衫)或白裙。

3、半臂(明前期)。起源较早,宋元时仍很流行,明代女子一般穿在袄衫之外

4、狄髻(明前期)。戴狄髻,扎包头,穿交领袄(衫)、马面裙

5、纱衫。绾发髻,穿薄纱(罗)衫子,内穿主腰、马面裙,这是夏天时女性在私人空间里的穿着,并不用来会客或外出

6、主腰(明前期)。盘发髻,戴衔珠插梳等头面首饰,上身穿交领衫(衣襟披开),内穿主腰,也称抹胸,明代女性贴身内衣款式之一。

什么时候的皇帝戴十二旒冕

旒。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一,不是只有皇帝戴。诸侯、藩属国君主等等都有,只是“旒”的数量不一样。

二,有些朝代的皇帝,上朝也不戴冕旒,如明朝,只在祭祀或其它典礼的时候戴。

三,冕旒相传是轩辕黄帝发明的。但是考古上并无实据。考虑到冕旒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样式,应该从周朝开始比较可能。

四,从清朝开始彻底消失,代之以满族服饰。不过台湾直到康熙时才被统一,郑氏有没有以“延平王”身份戴过诸侯冕旒就不知道了。

明朝军装是什么样子的?普通卫所兵

明军的标准军装是“鸳鸯战袄”。

这是朱元璋的时代制定的规矩:洪武二十一年,定旗手卫军士、力士俱红袢袄。凡袢袄,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二十六年令骑士服对襟衣,便于乘马也。

这就是明朝标准军装的描述…但是很遗憾,这种标准军装由于其阶级低,且更偏向于实用化,所以并未有当时的标准图册(像大明会典里面有各种高级服饰的图案,但鸳鸯战袄显然上不了这种台面),以及实物流传下来(相当于现代的作训服,磨损很大,也不会有人特意保养和收藏)…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外面红色(明朝官方主色调),里面不同颜色(大概率是布料本色,因为两种颜色,故名“鸳鸯”),窄袖口,长度达到膝盖的袄子…

另外,后来锦衣卫因为礼仪等原因主要普及的是拽撒(就是看起来下装很像百褶裙的那种),算是唯二的制式军装…毕竟锦衣卫其实说到底,还是明朝军队编制内的。

但这里要特别注意!拽撒不等于飞鱼服!拽撒不是飞鱼服!飞鱼服是高档赐服,类似于现代军队都有礼服,但将军级别的礼服显然和小兵的礼服不一样…况且飞鱼服这种“礼服”,也不仅仅是锦衣卫在用,甚至孔家都获赐过飞鱼服…严格来说,飞鱼服也不是军装…

再回到鸳鸯战袄,当时的鸳鸯战袄,既是作训服,又是军常服,还是作战服装…

算是全能型军装,不过除了上述描述当中的骑兵会用对开襟样式(即像现代衣服一样开襟在中间,而不是“古代”常见的侧开襟样式)之外,还可能根据南北差异有厚薄等细节差异…

但在作战的时候,一般不会光穿个袍子…明军披甲率很高的(至于说后期的质量,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作战的时候,鸳鸯战袄也会搭配不同的盔甲…

这张复原图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其中1是战袄外穿,内着文山甲的军士形象,这通常是高级军官,或者皇帝近身侍卫“大汉将军”的形象;2是内着战袄,外罩链甲,应该是边军骑兵形象;3区域,前面是外罩棉甲的边军火枪兵(也有可能是火枪骑兵),后面是最低级的外罩罩甲杂兵(罩甲就相当于是一种马褂样式的棉甲,简化版,不但是内地卫所最普遍的装备,甚至也是锦衣卫小兵的真正装备,这一点大明风华里面还原得还可以,不过里面的锦衣卫是拽撒配罩甲)…


凤冠霞帔是明朝的服饰,为何影视剧却一直用在明朝前的剧情上

大部分的影视剧为了追求收视率往往会忽略历史事实,凤冠霞帔上镜很好看,所以往往被用在各种朝代的剧情上。“凤冠霞帔”事实上,在唐朝以前,龙和凤都被用来形容人。直到唐代,凤凰的形象才与女性形象相结合。

凤冠的由来:彰显女性至高无上的地位

“凤冠”最初是古代嫔妃头上戴的王冠,以凤凰的形状装饰,以示对地位的尊重。由不同种类的鸟类,如石峰、斋、鸾,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没种鸟都对应着的清晰的等级划分,几根羽毛和不同的形状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后来这种带鸟冠的冠被称为“凤冠”。

在明朝,在嫔妃中,凤冠是一种只有皇后才能在重要场合佩戴的仪式性王冠,是当时最高级别的礼服。凤凰冠顶端的是左右对称龙凤凰黄金雕刻,紧随其后的是集群的翠云金凤凰,两鬓角是珍珠和玉制成的长珍珠结,奢侈华贵,尽显皇家风范。

凤冠霞帔盛行于明朝的缘由:礼仪制度引发的技术革新

明代物质财富丰富,技术先进。江南桑蚕丝织业,丝织刺绣技艺高超的挂毯丝、刺绣、织金、彩妆花、孔雀羽毛线等许多方法确实具有相当高超的水平。服装品种繁多,风采各异。服饰作为权利和阶级的附属品,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此外,制度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官服”文化的发展。

凤冠霞帔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对“婚礼”的重视,呈现了嫁娶礼仪的繁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仅如此,还体现了劳动人民所蕴含的强大智慧,展现了充满活力和变革力量的服饰繁荣景象。也可以看出,礼仪制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确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凤冠霞帔实际上是后妃命妇等有地位的古代女性的官服,不过被影视剧混淆了概念,如今社会经济发达,普通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着凤冠霞帔,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凤冠玉冠的历史起源于多少多少年现存几件

凤冠玉冠的历史起源于明朝,现存有19件。

凤冠玉冠是明清两代后妃的冠饰,是皇权的象征。凤冠玉冠由凤冠、翟冠、博鬓、花钗、金翟等部分组成。凤冠是后妃最高等级的冠饰,由金银、珠宝、玉石等制成,造型华丽,代表了后妃的尊贵地位。翟冠是后妃次高等级的冠饰,由金银、珠宝、玉石等制成,造型也比较华丽。博鬓是后妃头上的两条长长的发簪,由金银、珠宝、玉石等制成,可以用来固定头发。花钗是后妃头上的各种花形饰物,由金银、珠宝、玉石等制成,可以用来装饰头发。金翟是后妃头上的一种金制的翟鸟,代表了后妃的尊贵地位。

凤冠玉冠是明清两代后妃的冠饰,是皇权的象征,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存的19件凤冠玉冠,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凤冠霞帔“,那么什么是凤冠呢?凤冠是古代皇后妃子所戴的头冠,因为上面饰有凤凰样珠宝而得名,其奢华高贵是不可比拟的。但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女子结婚时戴的”彩冠“,后来也叫凤冠。宋朝的凤冠形式多样,而且正式将凤冠定为礼服,只有在结束册封或者祭祀的时候才能戴。

明朝也是沿袭宋代皇后的“龙凤花钿冠“样式,只是在这上面发展得更完善了。第1顶是1956—1957年明神宗万历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十二龙九凤冠“最为奢华,全冠饰满珠宝串饰和珠花,一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凰眼睛中还镶嵌着小红宝石18块,技艺精妙绝伦。

第2顶是慈禧凤冠,晚清时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凤冠也很雍容华美,大家都知道清朝最爱奢华的莫过于乾隆和慈禧,慈禧于1908年去世,她的陵墓中出土了一顶凤冠,每只凤凰上都镶嵌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中国远古时代已制用“玉冠”和“玉鸟羽冠”;红山文化玉雕“斜口圆筒器”,实为远古帝王“通天”戴用的“玉筒冠”,亦即后代所称的“通天冠”。

三书六礼凤冠霞帔是哪个朝代

1.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

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

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

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

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91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亚洲街舞奠基人 亚洲舞王成名历史下一篇:古代罗马帝国的四位最有名的皇帝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