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最能代表秦代陶塑艺术成就的是 秦朝艺术设计代表人物

导语:秦朝艺术设计代表人物是最能代表秦代陶塑艺术成就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最能代表秦代陶塑艺术成就的是
  2. 秦汉书法特点
  3. 秦汉时期壁画的特点
  4. 秦汉时期的两位画家
  5. 秦代的人写的诗
最能代表秦代陶塑艺术成就的是

我国秦代时期的陶塑最典型的是秦兵马俑。

秦代陶塑以秦陵兵马俑为典型代表,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先后发掘了三座陪葬的兵马俑坑,其中各类武士俑达七千件之多,另有战车、战马各百余件。

这些陶俑陶马塑造得和真人真马一样高大,如此庞大的雕塑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将军俑、铠甲俑、战袍俑等一律身服褶,上身战袍齐膝,下身长裤缚腿,足登方口齐头履,按职务的不同披挂不同铠甲,个个威严挺立,气宇轩昂。

形象刻划的重点放在面部,传神之外,体现出陕西关中地区人所特有的剽悍形象,神情、五官、发饰的塑造都极注意每件作品的个性。战马都刻划得膘肥体壮,前肢挺立,后腿如弓,筋骨见劲,势如临战。

秦汉书法特点

秦汉书法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它也容易板滞,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方。

让我从这段故事来描述秦汉书法的特点:

到了秦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后人称为始皇帝的嬴政,为了赞颂自己的前无古人的功绩,在皇宫内召见群臣,商议如何在民众心中树立“君权神授”的信念,让秦国的统治千秋万代。

李斯对秦始皇嬴政说道:“万岁,很早以前在齐鲁之地就有祭祀大山的习俗,尤其是祭祀泰山。传说泰山乃是天下第一高山,在山顶居住着无数的神仙。如果万岁能够到泰山封禅,去祭祀神明,然后昭告天下,万岁乃是天之子,是神明在世间的代言人。万岁手中的权力是天地之间的神所赋予的。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都会从心中敬畏万岁。”

听到李斯的话,秦始皇频频点头,说道:“不能仅仅是祭祀这么简单,朕还要立碑,用文字记录下来朕所做的一切!永远地告诉世人,朕是天之子,他们必须要敬畏朕。”

李斯等人听秦始皇说完之后,立刻山呼万岁,恭送秦始皇返回后宫。

前往泰山封禅的准备活动终于准备妥当。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带着手下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离开了咸阳,前往泰山。

秦始皇的队伍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过去那些诸侯进行封禅时的礼仪,可惜这里的儒生所说的都不相同。

始皇帝对这些儒生的言语非常不满,于是找来自己最信任器重的大臣李斯说道:“李斯,这些儒生所说的礼仪内容千奇百怪,根本不足为凭。既然朕是始皇帝,那么进行封禅仪式的规格一定要超过他们。所以,朕决定不再参考过去那些诸侯封禅时的标准,重新制定一套标准。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去处理。”

李斯连忙说道:“请万岁放心,臣一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于是李斯依据过去诸侯封神时的礼仪,经过了几天整理与扩充,终于完成对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布置。

首先李斯整修山道,并且安排秦始皇封禅的队伍从泰山之阳登山。队伍到达岱顶之后进行“封礼”的仪式,并且立石颂德。在封礼完成之后,队伍从泰山之阴下山,行“禅礼”在梁父山进行。

在这一次秦始皇东巡封禅的过程中,秦始皇让李斯书写雕刻了很多碑,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泰山刻石》、《琅玡刻石》。

《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它也容易板滞,但是《泰山石刻》却没有这种毛病,它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方。

《泰山石刻》虽遭磨难毁损但终究留存而光照千古,李斯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为李斯书。后来清代光绪中期尚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沉于海,仅存残石一块。《琅琊刻石》篆书13行,每行8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

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与魅力,深深受到后人喜爱。

我国书法真、草、隶、篆四大书体之中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秦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后的政治格局,“书同文”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统一文字,秦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3篇通称“三苍”。

秦狱吏程邈花费10年工夫改造篆字,创造了隶书,为秦始皇所肯定和推广。程邈所创隶书情况已不可尽知,但从《睡虎地秦简》直至汉武帝以前那种带有若干篆书意味的隶书也就是“古隶”可以想见程隶的大致情况。还是由于这种隶书比大篆和小篆都简便易写,所以后来取代了篆书,成为汉末、三国以前的主要书体。

秦狱吏程邈花费10年工夫改造篆字,创造了隶书,为秦始皇所肯定和推广。程邈所创隶书情况已不可尽知,但从《睡虎地秦简》直至汉武帝以前那种带有若干篆书意味的隶书也就是“古隶”可以想见程隶的大致情况。还是由于这种隶书比大篆和小篆都简便易写,所以后来取代了篆书,成为汉末、三国以前的主要书体。

汉代是碑刻的第一个繁荣时代,但大部分优秀作品都集中在东汉晚期桓帝、灵帝短短的40年中。桓帝以前也有个别很有特色的作品,但与典型的汉隶风格有所不同。

著名的汉碑有《五凤刻石》、《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

汉代早期的刻石,或仍采用篆体,如《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阙铭》等;或虽属隶书,但仍带有若干篆书笔意,如《五凤刻石》;或字形比较稚拙,如《莱子侯刻石》等。

真正成熟的汉碑,应从《石门颂》、特别是《乙瑛碑》算起。《乙瑛碑》系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此碑笔画丰腴、结法严谨、波磔分明,标志着汉碑成熟期的到来。

《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立。后来保存在山东曲阜孔庙。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至极高的程度。

所以秦汉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与魅力,深深受到后人喜爱。这些就是秦汉书法的特点。

秦汉时期壁画的特点

秦汉时期壁画的发展及特点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秦汉时期的两位画家

赵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经学家、画家。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

赵岐年少时即有才艺。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

延熹九年(166年),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

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赵岐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朝廷就地拜赵岐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

刘褒,生卒不详,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东汉画家。

关于画家的情况,文献上有名字的如王子年《拾遗记》载:“始皇元年,謇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烈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群物之象。

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

这个烈裔就是仅见于记载中的秦代画家。在《西京杂记·第二》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亦肖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

这六位是西汉元帝时有名有姓的画家;另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载:有“多才艺善画”的赵岐、“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的刘褒、“工书画善鼓琴”的蔡邕、“高才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的张衡,还有“并光和中画手待诏尚方画于洪都学”的刘旦、杨鲁等六位东汉的画家。

秦代的人写的诗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诗有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秦朝有很多诗,像下面的几首

1、葛覃

先秦:佚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2、樛木

先秦:佚名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970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辩证法有哪两种思想流派?下一篇:元代画史上有争议的画家 明朝最受争议的人物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