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元代画史上有争议的画家 明朝最受争议的人物是什么

导语:元代画史上有争议的画家,明朝最受争议的人物是谁?本文将探讨明朝最受争议的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目录导航:

  1. 元代画史上有争议的画家
  2. 明末将领
  3. 元曲四大家争议
元代画史上有争议画家

· 赵孟可能是迄今在艺术领域涉猎最为广泛的艺术家,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尤其是他的书画成就极高,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倡导的“书画同源”理论对后世影响广泛,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观念之一,他融合各种书法独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 赵孟独特的身世和侍奉元朝君主的人生历程,成为了他身上的大污点,使其成为艺术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尤其到了明朝之后,责骂赵孟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这种对人格评价的歧视最终演化为对其艺术成就的争议,但他在书画艺术领域一代巨擘的风范和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身后留给世人的丰厚的艺术财富,也把中国文化传承了下去,也是不争的事实。

明末将领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

李定国,南明三大柱石之首,支撑南明王朝的最后一根孤木。本为大西反贼,后弃暗投明,对大明朝忠心不二,率领大西余部坚持抗清二十年,两蹶名王,复地三千里,打的清军闻风丧胆,收复江南半壁江山。可惜清军势大,孙可望和郑成功多次拆台,李定国独木难支,最后败退缅甸。永历帝被害后,李定国听闻后,呕血数升,泣血而亡。

郑成功,明末大海盗郑芝龙之子,南明三大柱石之一。为抗清与父亲决裂,率领部下独自抗清,纵横东南,数败清军,南京之战打的清军闻风丧胆,可惜因骄傲自满功败垂成,被迫退往东南,收复宝岛台湾,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成为大明的最后一面旗帜。

张煌言,南明三大柱石之一。本为一介书生,面对国家危亡,弃笔从戎,高举义旗,聚众十数万,三次率兵北伐,可惜无力回天,被俘后誓死不降,慷慨就义。

沐天波,大明最后一位黔国公,世受国恩,多次婉拒永历帝的加封,只愿与大明共存亡,追随永历帝生死不弃,为救永历帝战死缅甸。

黄得功。南明抗清名将,虽拥兵自立,割据一方,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毫不含糊。清军南下后,弘光帝朱由菘逃入芜湖黄得功营中,黄得功为保弘光帝,率部抗击清军,战死沙场等。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龙,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明朝末期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 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后被袁崇焕矫诏所斩。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明朝末年蓟辽督师。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卢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杰出将领。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朝名将。 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年约51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忠靖”。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明末十大名将

明朝将领:卢象升、熊廷弼、熊文灿、曹文诏、孙传庭、秦良玉(女将)、左良玉、满桂(蒙古族)、毛文龙、袁崇焕(袁某史学界争议太大,甚至有国贼之说,故垫底) 算上南明:上面的除去后面三个再加上李定国(原张献忠将)、郑成功、张沧水。

农民起义军将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明末时期,大明王朝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十名、祖大寿(?—1656年),明末名将。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清军。宁远大捷中因表现突出而被升为前锋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城被清军整整围困了一年,城内粮绝援尽,万般无奈之下,主帅祖大寿率部开城向清军投降。1656年,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第九名、满桂(1594年—1630年),明末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战功卓著。崇祯二年(1630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第八名、毛文龙(1576年—1629年),从普通小兵一直干到了左都督平辽总兵官。率部在皮岛设立军镇,给后金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以至于后金军队不敢贸然向明朝发起大规模攻击。崇祯二年(1629年),被袁崇焕矫诏所斩杀。

第七名、袁崇焕(1584年—1630年),明末蓟辽督师。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第六名、曹文诏(?—1635年),智勇双全,被誉为第一良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第五名、洪承畴(1593年—1665年),明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围剿农民起义军十年,连战连捷。所率军队被称为“洪军”。后被调往北方对抗清军。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军俘虏,最终投降清军,晚节不保。

第四名、孙传庭(1593年—1643年),明末兵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年)率部击败并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后又多次成功镇压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朝廷的一再催战下,无奈率领残军迎战李自成的精锐大军,后在陕西潼关兵败战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第三名、卢象升(1600年—1639年),明末最强军队“天雄军”的创建者。多次击溃国内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最后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第二名、孙承宗(1563年—1638年),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官至蓟辽督师、太傅。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有效抵御了清军入侵的风险。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犯保定,攻高阳。时年75岁的孙承宗在高阳老家率领全家子孙据守,城破后,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第一名、李定国(1621年—166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在南明最艰难的时期,李定国带领明军连战连捷,从清军手里夺回了明朝的半壁江山。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和硕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皆死于李定国之手。后来南明内部发生叛乱,最终导致李定国功败垂成。1662年六月,李定国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元曲四大家争议

元代周德清关于元曲四大家的定评已经遭到质疑。这其中,郑德辉为首,只有何良俊一人主张,而王实甫不仅占据首位,还多次以“王、关”的组合形式出现。

在评论者的争论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元曲四大家”的排名最终也没有得到确定。可以肯定的是明代戏曲家的评论深受“曲本位”思想的影响。

戏曲家们的理论标准是将戏曲以诗歌的评判标准,不注重戏曲的叙事性,忽视戏曲的故事性;一味关注于曲词的文采。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关汉卿的地位受到冲击。

即使有学者如徐复祚直接表明自己讨论的是元代的杂剧,但其立论的前提仍然是曲家思想。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从古至今都拥有极高的评价和关注度,而王实甫却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明清戏曲家对此有过诸多争论,个中缘由值得进一步探究。尽管如此,王实甫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受到质疑,也不会妨碍《西厢记》成为经典。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初缘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一段话:“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制新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970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最能代表秦代陶塑艺术成就的是 秦朝艺术设计代表人物下一篇:乌干达十大建筑 非洲乔治湖的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