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三国官方历史记载的特点

导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三国官方历史记载的特点

目录导航: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2.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3. 中国四大史书特点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总体等方面加以说明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政治特点?这一特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6. 《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7.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阶段特征
  8. 三国演义为什么是章回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史前时期是中国历史萌芽阶段,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阶段,秦汉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建立并确定下来的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制度成长并且向成熟转化的重要时期为以后封建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西晋时匈奴等五族内迁;长期战乱,各族人民流动频繁,联系更加密切,民族融和的步伐加快;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促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中国四大史书特点

四大史书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1、《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4、《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扩展资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对史学的影响巨大。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

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中国历史的全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其中的前四部,也是水平最高的四部,并称《前四史》。也称四大史书。《左转》和《春秋》都是历史书,《左转》转《春秋》,左转和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基本相同,之在后期相差了几十年。左转比春秋记载更详尽。春秋左转归类在“四书五经”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 民族关系 文化总体等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战乱纷争,民族融合,思想交融,佛教发展,道儒佛合流。

这时的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是这时的社会特征。在思想文化方面却有了大发展和交融。思想活跃,民族融合。

。历史进程: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2)两汉末年以来,战乱使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利用国有荒地,解决流民和劳动力不足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共同特点。曹操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为魏蜀吴三国沿用,促进农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甫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二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三是一些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四是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发边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羌、氐、羯等族大迁徒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3)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文化特征: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政治特点?这一特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从后汉时候外戚,宦官,士族三方把持朝局,变成了士族一家独大的情况。

选人用人也由察举制改成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堵塞了青年人才的出世入仕,是出身卑微的人没有上升通道,而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名门望族之后素位尸餐。

士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致使皇权旁落,由此中央柔弱,地方尾大不掉,为之后的大分裂埋下了隐患。

《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离现在一千八百多年了,而三国里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魏武帝曹操老谋深算,胸怀韬略,性格多疑,多谋善变;刘备宅心仁厚,德才兼备,智赖孔明,勇靠关张;关云长忠义千古,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气节不凡;张飞性格暴躁,粗中有细;赵云有勇有谋,浑身是胆;周瑜聪明机智,风流倜傥;鲁肃老成持重,忠心仁厚;诸葛亮上晓天文,下晓地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成府极深,阴险狡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阶段特征

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2、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3、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

4、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向东南转

三国演义为什么是章回体

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的代表,章回体是特色。

长篇小说,分个章回,起个标题,犹如每个章回的眼睛,既不导致阅读疲劳,又让读者大略了解每章的主要信息。

因为这本书很有章回小说的特点,它将全书分为120回。每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314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德国都芳漆是几线品牌 德国都芳漆历史墙下一篇:阿富汗最早什么时候建国 阿富汗的国家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