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夏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导语: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两位贤士在世俗权力面前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原则的故事。而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如大禹治水、夏桀商汤之争等。

目录导航:

  1.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2. 夏商周传说
  3. 夏朝是第一个王朝的原因
  4. 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5. 尧舜禹有什么故事
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


是一个古代的故事,讲述了两位贤士伯夷和叔齐因为不愿意效忠暴君而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故事。
根据传说,伯夷和叔齐是夏朝的贵族子弟,他们的父亲被夏桀暴君杀害后,夏桀要求他们效忠于他。
然而,伯夷和叔齐坚守自己的原则,拒绝向暴君效忠。
他们选择了离开贵族生活,过着采集薇菜的简朴生活。
这个典故传达了伯夷和叔齐对道义和正义的坚守,他们宁愿放弃权势和富贵,选择了自由和清廉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被后世称为“伯夷叔齐采薇”,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典范。
这个典故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不为权势和物质所诱惑。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清廉,追求道义和正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夏商周传说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说,鲧是黄帝的孙子。他偷来黄帝的“息壤”,采用“堵”的办法去治理洪水。黄帝大怒,命祝融杀了鲧。鲧死了三年不腐,肚子里孕育了大禹后,才化为黄熊。

屈原的《天问》里,对鲧和大禹的事迹都有记录。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帝尧时代,洪水泛滥,大禹受尧的命令,继承父亲鲧的职位治理洪水。除了北方的河流外,他还移师南方,先后治理了汉水、长江和淮河。

禹长期在外治水,年过30而未婚娶。上天让九尾狐现身,提醒他该婚娶了。于是大禹娶了涂山氏为妻。婚后,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与涂山氏约定,让涂山氏听见鼓响就为他送饭。禹因为长年治水,行走有些不便。一天,“跳石”击中了鼓面。涂山氏依约送饭,看见大禹变成了一头大熊。她一气之下,离开了禹,到嵩高山下变成了一个石头人。大禹追寻过来说,把我的儿子归还给我。石头人的北面裂开,生出了启——后来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据袁珂先生概括,大禹有五大政绩:一曰会群神于会稽山,杀后至之防风氏;二曰逐共工并杀其臣相柳;三曰得羲皇(伏羲)、瑶姬之助以治水;四曰降伏水怪无支祈;五曰化熊通轘辕山。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条黄龙的帮助——当是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的衍变。大禹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于会稽时,曾有海神来朝拜他。

从民间传说来看,大禹治水的足迹曾印在了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民间传说,大禹治理了四川青城的水患后,又开了夔门。在治理三峡时又得到神女的帮助。大禹不但治了水患,还为百姓扫平了交通障碍。洪水退后,玄龟搬来的土就堆成了桐柏山和大别山,阻碍了豫州与荆州之间的交通。是大禹挥起开山斧,砍出了三个口子,这就是后来的鄂北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

在长江下游,秦始皇赶山的传说融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说的是一位仙人给民工一人送了一根丝线,众人挑起担子一个个快步如飞。大禹把众人的丝线收了拢来编成鞭子,鞭子一挥,就开出了河道一大截。大禹在治理长江下游时,不但身体力行,还折下柳枝作弓箭,射穿圌山泄洪水。

就对人类的贡献而言,炎帝神农饱了人们的肚腹,使人们无饥馑之虞。而大禹治理洪水则解除了人们的性命之忧。所以,人们以众多传说的广为传播来表示人们对大禹王的感激、纪念之情。

《楚辞·离骚》记录了“少康中兴”的传说。寒浞氏派浇杀了少康的父亲夏后相,少康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把二姚嫁给了他。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灭浇复国,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至于商代的神话传说,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商纣王和妲已外,有地方特色的不多。出土文物所记载的妇好多次南征在民间传说里一点踪影都不见,想必是被时光磨砺殆尽了吧。

有周一代给长江流域所留下的神话传说也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则:

屈原《天问》,记录了周祖后稷诞生的事迹,还记录了周昭王南巡汉水,土著以胶船渡王、至中流船解体而溺昭王之事。

《山海经》记录了周王封孟涂于巴、以血衣断案的传说。

民间有周王之子太伯为避王位而奔荆楚入吴为君的传说。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鬼方氏之妹女嬇,嫁给了陆终为妻,怀孕三年,从左胁生出三个儿子,又从右胁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季连。季连是芈姓楚族的始祖

后羿代夏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夏朝是第一个王朝的原因

王朝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家天下,最高的政权在一个家族内部传递,其他人无权染指。而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家天下的王朝。

首先,夏王朝之前的历史,在传世文献之中的记载是比较混乱的。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上古时期的历史存在着一个被曾累地造就过程。越到后来,越完整,也就越不可信。当然,今天的我们知道,古时传说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史影”。

比如黄帝的传说不尽可信,但黄帝时代的历史则并非完全是向壁虚构。依据传世文献的记载来介绍史前的文化,从黄帝时代开始起,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一般称之为炎黄部落。这个部落联盟占据了黄河中下游最为中心的区域。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并非是按照家族内部继承的原则来传递的。

根据《史记》、《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在大禹之前,部落联盟首领多为禅让。

这或许有后人美化的成分在,但今天的我们知道在世界许多民族早期的历史上,都存在过一个军事民主制的时期。比如辽朝的领袖契丹人,起初就是多少有点儿类似禅让。后来从阿保机开始,打破了禅让制。

中原古史,最核心的故事就是尧舜禹的禅让,虽然他们被认为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家族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夏朝之前,并不存在着其他的王朝。


其次,我们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殷商王朝的存在因为殷墟的发现而得到了来自考古学的支持。

夏王朝的存在,起初曾经一度受到质疑,有人怀疑这个王朝并没有真正存在过。

但是,49年之后,随着田野考古事业的发展,在豫西一带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与文献记载的斟鄩非常接近,应该就是夏王朝中后期的都城。作为都城遗址的重要特征就是存在着大规模的宫殿基址和贵族墓地。

虽然没有发现夏王朝的文字资料,但夏王朝的存在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在二里头遗址之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文明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但尚且没有足够的考古材料能够证明龙山时代的那个遗址可以称之为一个朝代的遗留。

因而,最后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至少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在夏王朝之前还存在着其他的王朝。在大禹治水之后,通过治水大禹形成了巨大的权威。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国家机器的雏形逐渐诞生。

在大禹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凭借着大禹的巨大声望和夏部族的雄厚实力,打破了古老的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从此后,夏王成了大禹子孙们的禁脔,他人不得染指。夏王朝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原因: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 从这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夏朝的来历,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是华夏子孙。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有根据的,夏朝是禹建立的,舜将部落禅让给禹后,禹就不在禅让部落的位置了,而是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建立了奴隶制社会,开始有了国家的概念,不在是部落酋长的形式,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度的国家,因为有了国家的雏形,并有了完整的制度,所以才能称得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这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1商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 世纪,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

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商朝的历史事件。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 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商汤後来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3伊尹放太甲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

4伊尹辅政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的古代有莘国,即今洛阳市嵩县境内。他出身于奴隶家庭,父亲是奴隶主家的厨师,母亲为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虽然出身低微,但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因为伊尹的父亲为奴隶主家用厨师,受其父的影响伊尹的烹调技术也很好,但他在当时主要从事于农耕,在农忙之余,伊尹潜心钻研治国之道,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相传东部的商族势力壮大以后,在商汤统治时期为图灭夏大业四处求贤,商汤曾先后三次聘请伊尹辅政,结果伊尹均没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尹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因其精通治国之术,且又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很快就得到了商汤的信任,在商部族中被任为重臣。他为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伊尹在得到商汤信任重用以后,有一次借着向汤讲论烹调技术的机会,劝汤成就一番大业,建立自己的盖世功名。在他的劝说下商汤灭夏的决心才一天天坚定,并采取宽以待人的政治策略整顿内政,与周边其它部族建立十分友好的关系,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工作。

由于商族势力一天天壮大,在周围诸方国中影响日隆,引起了夏桀的警惕,夏桀假意召汤入朝,并趁机囚禁了商汤。一时间商部族群龙无首,十分混乱,灭夏大业深受影响。

在此紧急关头尹以其聪明才干站出来稳定了商部族内部事务,并想出一救汤妙计。他下令在商部族中大量寻求美女珠宝,以此来讨好夏桀,让其放松对商族的警惕,同时又重金贿赂夏桀最信任的大臣赵粱,让他在夏桀面前为汤求情说好,最后成功地使夏桀放回了商汤。

为了辅佐商汤完成大业,伊尹还秘密进入夏都斟寻,观察夏桀的内部情况。他利用夏桀举兵讨伐外族之机,结交了已经失宠的桀妃妹喜,通过妹喜大量收集夏朝的内部机密,并将情报及时地报告给商汤,为商汤制定灭夏战略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商汤灭掉了夏朝的几个小方国之后,商汤以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灭夏战争,之时,伊尹政治上非常清醒,建议商汤慢慢来,主张以不向夏桀纳贡之策考察夏朝诸方国的反应。

当夏桀得知商汤竟敢不向夏朝交纳贡赋时,十分震怒,速召九夷之兵讨伐商族,谁知对夏桀的命令九夷之首领竟置若罔闻,没有任何反应。伊尹这时才告诉商汤“灭夏战争是时候啦”!并为商汤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最终帮助商汤灭掉了夏朝。

商朝建立以后,伊尹为相,帮助商汤处理朝政。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逐渐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据说太甲在统治时暴虐无道,祸害百姓,老臣伊尹为了教化他让其悔过自新,曾将太甲软禁于桐宫三年,最后又把他扶上王位。由此来看,伊尹这位洛阳人为商朝的创立和巩固起了多大的作用啊!

据说伊尹活丁一百多岁,到沃丁统治时才死去,死后葬于西毫,即今偃师市城西10公里处。后人非常尊崇伊尹,称他为中国第一贤相。

5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有下面几件

1、商汤灭夏: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商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这一件是一切的开始也是基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景亳之命:与商朝有关的历史事件中,景亳之命对于商汤灭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用向上天“请命”、“受命”,转而拿“天命”、“帝命”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被众首领推举为盟主,誓师讨伐夏桀。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

3、伊尹放太甲:伊尹放太甲是商朝有名的历史事件,但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一说是伊尹放太甲,《史记》记载商汤死后,汤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把他放逐,三年后又接回复位,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另一说太甲杀伊尹,《竹书纪年》中记载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七年后,太甲潜国,杀伊尹。两种描述相差很多,太甲杀伊尹的版本不仅讲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几年,还把他一直以来贤相的形象彻底颠覆。所以对这一历史,史学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4、伊尹辅政:伊尹辅政是商朝主要事件,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臣,对商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逐渐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在伊尹辅佐下商朝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

5、九世之乱:九世之乱是商朝时期十大事件之一,商朝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面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6、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这是商朝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7、武丁中兴:商朝大事件中武丁中兴是商朝繁荣强盛的典型代表,盘庚迁都后取得了一定的政绩,使得殷商的国势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盘庚之后继位的商王小辛与小乙统治无方,导致商朝的国势一度下滑,到武丁继位的时候国势已经衰微,武丁继位之后决心要振兴国家,武丁也确实做到了,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的在位59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后人称为“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

8、神道设教:商纣王在位时横征暴敛、荒淫无道,老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也开始反叛,有人向纣王密告,纣王就把周文王禁在羑里,文王利用这段时间,把伏羲氏的八卦,两两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将他毕生宝贵的经验,写成卦辞和爻辞。因为内容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所以不敢写得明白、清楚,于是又假借新的筮术,以代替原有的占卜,实际上是以神道设教,来避人耳目。表面上看好像有神通的味道,实际上却是推理,如今神道设教已经成为成语,意思是: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9、孟津观兵:孟津观兵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这件事也是商朝主要事件,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发动大军,载文王木主,由镐京出发,进入今河南境内,到达古渡孟津,表面上是为了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为了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10、牧野之战:商朝有什么事件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我相信大家都会说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就是武王伐纣的高潮,武王伐纣的决胜战,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尧舜禹有什么故事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贤君,他们的故事被传颂至今。以下是他们的历史故事:

1. 尧: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他是夏朝时期的第一位君王。据说尧治理国家十分明智,他尊重民众,注重教育,提倡道德,使夏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尧还选拔了舜作为他的继承人,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尧舜时代”。

2. 舜: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他是夏朝时期的第二位君王。据说舜是一个非常聪明、勤奋、谦虚的人,他在位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中国古代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舜还非常注重教育和人才选拔,他选拔了禹作为他的继承人,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3. 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君,他是夏朝时期的第三位君王。据说禹治理洪水十分成功,被尊为“治水圣王”。禹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中国古代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禹在位期间,他的经验和治理方法被总结成一部名为《禹贡》的著作,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尧舜禅让是古代关于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古代传说,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

尧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尧在位七十年兢兢业业为广大民众着想,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 团结 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他首创禅让制,而非继承制,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堪重用,于是决定禅让给舜,尧的举动受到了万世的敬仰。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 死后,禅位于禹。

舜帝是尧帝禅让给他的,舜接位后,勤劳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舜年老以后本想把帝位传给尧的儿子可是大家都反对,于是舜把帝王有禅让给了禹。. 禹又称为大禹,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个人。. ...

相传,尧很节俭。

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534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历史学家如何评价赵括的人物形象?下一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趣事有哪些 唐朝历史趣事简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