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祭祀常用牲畜,古代祭祀是什么意思 古代举行祭祀是哪开始

导语:古代祭祀是指古人为了祭祀祖先或神明而举行的仪式,常用牲畜包括牛、羊、猪等。古代祭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导航:

  1. 古代祭祀常用牲畜,古代祭祀是什么意思
  2. 中国各朝代主持祭祀的官员叫什么
  3. 周代四季祭祀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意思
  4. 中国古代祭祀以什么仪式为主
  5. 老人一周年祭奠上午还是下午好呢
古代祭祀常用牲畜,古代祭祀是什么意思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

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

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

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

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

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豕之类的牲畜。“牺”指色纯的牲畜,“牲”是指牛、羊、豕等。天子祭祀用牛,称“太牢”;诸侯祭祀用羊,称“少牢”。用于祭祀的牛羊数量有具体等级规定。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按大类来分,古代有五种礼制,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吉礼,就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

吉礼包括祀天神,如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等;祭地祇,如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人鬼,如先王、先祖。

古代祭祀就是用来祭拜神灵的一种仪式,古人为了祭拜自己所崇拜的神而设计了一种仪式,就叫祭祀,祭祀上需要有祭品来祭祀祭拜的神,祭祀也是有等级的,一般祭祀是放上古代神灵的雕像,然后再放上供品,然后随后再把供品祭祀给上天就可以完成祭祀。

中国各朝代主持祭祀的官员叫什么

大宗伯。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太常寺卿。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周代四季祭祀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意思

周代人在春夏秋冬四季每季的首月,以刚收成的农作物报谢祖宗的祭祀。四时祭名,说法不一。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说,春祭叫“祠”;夏祭叫“礿”(或作禴);秋祭叫“尝”;冬季叫“烝”。其中,祠即“食”(后写作“饲”),是在孟春正月向祖先献祭刚成熟的韭菜。

礿,即“汋”,义为“挹取”,是在孟夏四月向祖先献祭刚收的新麦。

尝,是在孟秋七月,让祖先神灵品尝新收获黍稷。

烝即“登”,又为“进献”,是在孟冬十月,进献新稻给祖先神灵。

四季祭祀名称分别叫祠、礿、尝、烝。

(一)春祭

《说文》曰:“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 也。”何休注曰:“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祠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生死。”许慎言品物少,是说祭祀之物要少于言词。

(二)夏祭

夏季的祭品主要以煮食为主。《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三)秋祭

《说文》曰:“尝,秋祭也。”何休注曰:“尝者,先辞也。秋谷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荐,故曰尝。”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天子在立秋的前三天仍要斋戒,立秋之日率众臣举行迎秋典礼。

(四)冬祭

《说文》曰:“烝,冬祭也。”何休注曰:“烝,众也,气盛貌。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具备,故曰烝。”

冬季阳光微弱而短暂,阴气盛而阳气衰。先民们认为以阳性的物质祭祀会改变阴盛阳衰的结构,使阴阳二气均衡。

周代四季祭祀名称是:春季是祀春,夏季是禴夏,秋季是尝秋,冬季是烝冬。这是不同季节用切割熟牲畜肉对祖先进行祭祀,春夏温暖"祀、禴"为阳祭,秋冬寒冷"尝、烝"为阴祭。其中夏秋两季的祭祀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祭祀以什么仪式为主

1.祭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老人一周年祭奠上午还是下午好呢

家乡在老人去世后,在一周年的时候会去祭奠,这是个古代传流至今的风俗习惯,如果亲人和朋友在进行这样的祭奠活动时,是必须的要在上午十二点之前进行,因为上午阳光明媚,逝者也会高兴,在这样的时间段进行祭奠比较合适,如果在下午或晚上去祭奠,具说是会不吉利的!

上午最好选择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最佳的伴生时间为明时也就是五到七点,不过由于目的大多离居坐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下午3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如果是去墓地祭奠老人,大多数都是在上午,如果特殊情况,你自己想随时祭拜的话,下午也没有人行,但是最好都是上午去,老人过周年是个大的日子,因为周年只过一次,所以来说最好是上午大家一起去为老人举行一个隆重的祭拜仪式,这样对老人也是一种尊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634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李白为何被流放到白帝城?下一篇:路易十六的女人真的花光了法国国库吗?历史真相揭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