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契丹王朝 解密契丹王朝神秘失踪之谜:契丹人今在何方

导语:1922年6月21日,比利时传教士开尔文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处盗掘的古墓中发现一块刻有类似文字的奇怪符号的石碑。当时没人能认出这个符号是天书。这些符号公之于众之后,众说纷纭。这些“天书”从何而来,向世人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墓。那么,那些

1922年6月21日,比利时传教士开尔文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处盗掘的古墓中发现一块刻有类似文字的奇怪符号的石碑。当时没人能认出这个符号是天书。这些符号公之于众之后,众说纷纭。这些“天书”从何而来,向世人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墓。那么,那些符号会是契丹文字吗?据史料记载,辽国建立后,契丹人确实创造了契丹文字。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世再也没有见到过。

专家断言,“天书”无疑是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当结论出来的时候,人们很激动,充满期待。这个正在消失的王朝和一段沉睡的历史会被揭开吗?此后,到了辽代,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译,人们可能对契丹有了更多的了解。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了一座坟墓,契丹公主和马旭葬在一起。是辽代出土文物最多的墓。墓葬的埋葬制度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是包裹在尸骨周围的银线网和蒙在尸骨头上的金面具记录了尸骨主人生前的优雅。墓中随葬品,从金玉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也反映了契丹超越骑马和单面作战的一面。很明显,这个贵族墓是了解契丹人建立的多彩辽朝的一个窗口。

那么,一个正在消失的王朝会通过这个窗口展现出它本来的样子吗?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一样神秘而遥远。

契丹的本意是“熟铁”,意为坚固。这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民族。早在1400年前,作为北方中华民族的契丹就出现在舒威。他们身在马庄,骁勇善战。一个名叫卢野·阿保吉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的各个部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并于947年改名为大辽。在辽朝最繁荣的时期,曾统治半个中国,疆域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和晋西北。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方延续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格局。这一时期,中国中原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受阻,以至于亚欧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整个中国的名字。凯尔·波罗在游记中第一次将东方介绍给西方时,以契丹命名中国。时至今日,中国在斯拉夫语国家仍被称为“契丹”。在中国,“杨家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讲述了1000年前杨家将领导的宋朝军队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烈战斗的故事。

契丹人

契丹民族不仅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庙和辽塔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到目前为止,保存在黄河以北的一些古代佛教寺庙和宝塔是在辽代修建的,有些是在辽代翻修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们显得雄伟而坚强。特别是山西应县的萨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建筑,多次地震后未被破坏。不难看出,创建这样一个光荣而文明的民族,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在各种文化中是兼收并蓄的。除了吸收大量中原汉族人才外,还通过与宋朝的贸易获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的确在中国北方创造了盛世。

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上。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从史书上不难发现。据记载,大辽与北宋的对抗持续了160多年。令人惊讶的是,最终毁灭大辽的是曾经加入契丹的女真。

女真首领万艳·阿古达在大辽境内攻城掠地,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十年后,完全取代了契丹王朝的鼎盛时期。一些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拉达的领导下被迫向西迁移,西辽王朝,也称为卡拉契丹国,建立于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这个帝国一度强盛,但最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所灭。之后,契丹残余势力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日耳曼王朝,但很快就消失在一个黄沙弥漫的外国。

辽朝大侠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但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消亡了。

研究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短短三百多年间,中国先后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四个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属于不同的民族,朝代的更替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的转变。女真金朝取代契丹人辽朝后,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历史书上有一次杀戮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契丹文化被抛弃了。

另外,晋朝建立的时候没有本土语言,只好用汉字和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作的时候,晋朝皇帝下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有可能丢失。以此类推,不难理解契丹文化的衰亡。

Yeluchucai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刘凤岐在破译古代契丹文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目前是世界上最了解契丹文字的专家。刘凤岐说,契丹文字有两个缺点:第一,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在碑铭上找到了,都是墓志铭。第二,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契丹文字的书籍。因此,不仅在解读契丹文字方面有很多困难,而且在从破碎的文字中寻找能够反映契丹全貌的描述方面也有很多困难。鉴于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尚不成熟,不足以记载历史,刘凤岐认为契丹文字较为完善,但已失传太久。

在北京的颐和园中,有一座卢野楚蔡寺,卢野楚蔡墓就坐落在这里。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他出生的时候,大辽已经去世65年了。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北方,民族等级非常严格。契丹人在四个等级中排名倒数第二,在任何地方都面临歧视。然而,卢野楚材却被成吉思汗异乎寻常地重用,成吉思汗曾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但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仅仅几十年就忘记了自己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契丹文字。

卢野楚才的《湛然府集》中,曾提到学习西辽契丹文字的经历。耶律楚材的努力是善意的。他学会了契丹文字,却几乎没有机会使用。他死后,史书上关于契丹人的文字寥寥无几。耶律楚材成了契丹人最后的亮点。

契丹人在哪里

契丹文化已经消失。那么,作为一个民族,契丹为什么会在历史上逐渐消失呢?据史料记载,辽国灭亡后,至少还剩下两个契丹人。

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一部分是辽朝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契丹人,散落在周围的契丹军民人数绝不是少数。出土文物是他们的脚印,说明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征服,有的迁回北方契丹发源地,有的逐渐与北方其他民族融合。进一步的考古证明:整个金朝,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蒙古人崛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希望恢复与成吉思汗的地位。也就是说到了元初,契丹人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自明朝以来,契丹人就消失了。今天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当年出名的大契丹了。

那么,上百万契丹人去了哪里?历史学家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居住在契丹祖传土地上的契丹人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血统,与其他民族融合。其次,西辽灭亡后,漠北契丹人大多西迁伊朗克尔曼地区,完全伊斯兰化。第三,金与蒙古战争爆发后,一些“誓不吃金粟”的契丹人投靠蒙古,随蒙古军队西征时散落全国各地。

契丹人的后代

在人们寻找契丹人线索的同时,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界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据当地传说,数百年前,有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复边境要塞,然后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是达斡尔族的始祖撒吉尔达汉。

通过对契丹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和历史的比较,学者们发现了很多证据,证明达斡尔族是最继承契丹传统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证据,不能下定论。与此同时,在云南省施甸县,一个被称为“我”的特殊民族,仍然在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在施甸县王猷乡的一个“我”字祠堂里,人们发现了一块刻有“卢野”二字的牌匾。“我”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阿苏鲁,表明他们作为契丹后裔的身份。

历史上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祖先参与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叛乱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自我”是阿祖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千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一直无法对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进行“正名”。

专家决定用DNA技术来解开这个永恒的谜团。专家首先在四川乐山采集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以墓志铭为证据的契丹人牙齿和头骨取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我自己”血样采集于云南保山、施甸;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莫里达瓦旗等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的血样。通过比较用硅法从古代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可变区,最终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的亲缘关系最近,是契丹人的后裔;但云南的“自己”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血统,很可能是蒙古军中契丹官兵的后代。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和史料,历史学家终于找到了契丹民族的下落:元朝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招兵买马,能招善战的契丹民族疲惫不堪,散落全国各地。一些民族,如达斡尔族,仍然是一个民族,而其他民族则被当地人同化,并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代”零星分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土司制度 解密:土司制度的由来而土司制度是如何消失的下一篇:北宋南宋 北宋南宋亡国的直接原因:外交政策导致最终结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