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封建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严复如何被逼去参加科考的?

导语:清朝时期,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和成就。即使像严复这样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国际视野的留学生,也会因为出身和考试制度的限制而遇到困境。文章指出,这是反文明制度缺陷造成的悲剧。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事情,都是落后的学生干的。蒲松龄屡试不爽,直到71岁才成为“中学生”。左三次考取进士,在很有名气;王国维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一个人的能力、成就、学历不一定能划上等号,但封建时代的文人依然蜂拥而至科举考试,连严复也不例外。

1866年,13岁的严复由于父亲早逝,家庭经济来源的损失,被迫放弃了家里给他安排的考“研究生”然后当官的路,到福州船政学堂前身求是堂一局读书。这些学校的成绩离科举之路很远,和现在的职业中专差不多。好在严复很聪明,肯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1877年,他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被送到英国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其间严复品德和才华出众,学校负责人专门对中国学生的督导进行了报道和表扬。

严复不仅在学术上出类拔萃,在当时也有着非常难得的国际视野。在留学期间,他不仅注意到了西方船只的优势,还注意到了西方社会制度、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开放,认为正是这种开放促成了他们的繁荣。当时的驻英大使郭颂-陶也非常欣赏严复。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郭在日记中说,他和严复的谈话“非常顺利”,并仔细记下了谈话内容。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严复讲了自己对声学和光学的新认识,郭深表示赞同。第二天,郭又特意邀请严复到使馆谈话。当严复谈到他对西方社会的观察时,郭更感意外,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说:“如果严复能赢得他的职位”,他还在日记中记录道:“我喜欢严复参观海军学院时的宿舍。

1881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受邀为首席教师,很快就显示出了管理事物的能力。在他的领导下,北洋水师学堂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直接学习英法,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884年第一届毕业后,李鸿章派人到英国和俄罗斯海军那里测试,学员表现很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教学质量甚至超过了当时欧洲的同类学校。

令人惊讶的是,严复以如此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总想实现自己“研究生”的梦想。刚从英国回来,就以桐城派作家为师,认真研读古代经典,练习八股文的写法,认真准备“考研”。1885年第一次科学考试后,他没有放弃。1888年和1889年参加过两次舜天乡考,至今仍带着手回来。1893年,40岁的严复再次回到福建,踏入考场,最后惨败。可能是他觉得自己考试太落后了,然后严复正式退出科举。

严复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有其深层原因。严复学贯中西,但由于出身不“门当户对”,不愿意接受李鸿章的帮助成为他的门生,从未被重用。当时一起读书的刘、、林太曾都当上了海军大队长,但他只是海军军官学校的一般教学,这让严复感到不平衡,所以他希望通过给科研镀金来改变仕途。

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优秀的人才必须参加“研究生”考试并获得正式资格。这说明了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荒谬。

清朝时,因庸庸碌碌而得到高官的现象很普遍,但没有中品学者、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得不到赏识。因为人心对官员职位的升降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有权制定顶层规则的统治者最想的不是如何善待优秀人才,让社会阳光,而是如何以权谋私,为自己和家人获取足够的利益。正是因为统治者的心态,国家的一些骨干制度往往极其惰性,千年一遇的改变也很少。像左这样,落马后被大佬反复推荐的人很少。

严复的困境与其说是他个人的尴尬,不如说是反文明制度缺陷造成的悲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356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唐朝的御史崔日用为何总能在官场左右逢源化险为夷呢?下一篇:欧阳修对自己的老师晏殊非常尊敬,为何却写诗讽刺自己的老师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