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收复河西走廊有多困难 霍去病是如何拿下这个地方的

导语:还不知道:河西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126年的夏天,历尽艰辛万苦,九死一生的张骞,在出使西域十三年后返回汉朝,虽然此次西行他没有说服大月氏连汉抗匈,但是张骞却带回了匈奴和西域诸国的重要情报,以及西域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刘彻意识到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此时匈奴采取的是单于居中,右贤王居西,左贤王居东的方式掌控整个游牧地区。自从匈奴人驱走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

我还不知道:河西之战的读者们,下面的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

公元前126年夏,历尽千辛万苦的张骞,在出使西域13年后回到汉朝。虽然在这次西游中没有说服大月氏连汉抵抗匈牙利,但张骞带回了匈奴和西方国家的重要信息,以及西域地图。更重要的是,刘彻意识到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此时,匈奴以中央集权的方式控制了整个游牧地区,右贤王居西,左居东。由于匈奴赶走了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匈奴人干脆将河西走廊分为东西两段,分别封为右王献下属的修图王和匈奴邪王,兵力超过10万。

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可以控制西边的西域36国,与南边的西羌部落组成反汉联盟。

当初张骞出使西域途中两次被俘,一次在河西走廊,一次在西羌。可见西域和西羌都在匈奴手中。如果匈奴联合西羌西域进攻汉朝,大汉帝国就危险了。

匈奴、西域、西羌、西汉地理位置图

反之,如果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不仅可以开辟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亚的必经之路,还可以切断匈奴与西域和羌人的联系,让他们失去战略优势。于是,刘彻开始将战略目标转向西部,准备收复河西走廊。

收复河西走廊有多难?

汉军不擅长远距离机动作战。匈奴人从小生活在草原,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都是优秀的弓箭手,灵活多变。

另外,高原环境下孕育出来的马是无法和中原的马相比的,长途突袭是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

汉军的军事优势在于两军对抗,骑术无法与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比。汉军不善于在草原和戈壁沙漠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

千里之外,后勤困难。汉军想要收复河西走廊,需要翻越高山,穿越荒芜的戈壁沙漠,寻找匈奴主力。二战期间霍去病穿越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它的沙脊像刀片,面积宽达5万平方公里。穿越需要五天,中部和东北部基本不积水是可取的。

而且河西地区地形复杂,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四周是荒芜的烟雾缭绕的戈壁沙漠,缺水缺粮。汉军长途跋涉千里奋战,后勤补给相当困难,能活下来简直是奇迹,更别说找到匈奴主力了。

河西走廊地图

河西走廊易守难攻。很容易陷入重围。南北有山,北方有沙漠,南方有羌人。

霍去病要歼灭匈奴主力,至少要跑三千里。途中,霍去病不得不对付休图王和匈奴魔君的几十万大军,还要提防西南的羌人和东北的右王献。如果他们来增援,那么霍去病一定会陷入重围。

可见汉军在后勤保障和作战能力上并不占优势,可以说西征之路非常险要。

一战中的河西里维

匈奴的优势在于优质的战马。春天是牲畜最脆弱的季节。冬天受尽折磨,个个饥肠辘辘,瘦弱不堪,所以春天是进攻匈奴的最佳时机。

而且在匈奴人看来,跑千里是他们的绝活。自汉朝建立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会陆续被打败。汉军不可能千里迢迢来突袭自己的部落。

公元前121年春,刘彻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一万轻骑兵进攻河西走廊。霍去病抓住了匈奴人轻敌的心理,采取“出其不意,出其不意”的策略打击匈奴部落。

霍去病为了保证迅速渗透到敌人腹地,率领大军从陇西县出发,然后一路狂奔,越过马咸山和兴隆山,渡过黄河,经过皋兰和靖远,奔到景泰迎接匈奴第一部落——快普部落。

汉军击蒯普部,措手不及的蒯普部来不及应对。都死在汉军手里,连快普王都被马砍了。

霍去病行军路线移动图

然后,霍去病为了避免陷入重围,一路闪电狂奔,迅速穿过西樵和游仙王之间的边缘地带,拿下了沿乌鞘岭北缘的河西走廊。霍去病采取“迂回迂回”的战术,甚至在一天之内攻破了于阗、屠等部落,匈奴猝不及防,纷纷出逃。

为了让匈奴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反击,霍去病下令轻装上阵,不要掠夺匈奴的财产和人民,以保证高速突袭。

半夜,汉军冲进休屠王城,休屠王在睡梦中被惊醒。他没想到汉军突袭自己部落,休屠王措手不及。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抛弃部落圣物,拜神。

六天时间,霍去病迅速杀出一千多里,横扫匈奴五个部落。

狼狈逃窜的休图王,不愿意被一个20岁初出茅庐的少年驱逐出城。他和来增援的王哲兰、卢厚望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算了。

回朝鲜的路上,霍去病听说匈奴主力正在古浪镇集结。霍去病仔细分析了两军的优劣。他认为峡谷地区不利于游牧民族的作战,特殊的地形使他们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而山步是步兵的优势,于是霍去病决定与匈奴主力赌一把,拼个你死我活。

霍去病追击路线图

霍去病带兵一路追击,越过匈奴人放牧的阎志山,迅速向乌鞘岭地区进军,与匈奴主力展开了决战。凶猛的汉军杀了王哲兰、王鲁侯,敌军九千。匈奴邪王与休屠王引残逃,与匈奴邪王之子与国相。

汉军胜利的消息传到长安,刘彻欣喜若狂。他没有看错这个年轻人。他似乎是匈奴人的克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霍去病要求李希在黄河上建立军事桥头堡,即后来的兰州。兰州就像一枚嵌在匈奴腹地的钉子,奠定了收复河西走廊的基础。由此可见,霍去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他的政治眼光。

河西在二战中打败了匈奴主力

虽然河西首战告捷,但霍去病并没有打到匈奴。同年夏,一战刚过五个月,汉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于是刘彻决定立即发动第二次河西战争,这让匈奴措手不及。

8月,汉军分两路进攻河西走廊。

东线军由张骞、李光率领,从右北平出发。李广先引四千骑兵。张骞率领主力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与李广会合,合击匈奴左部,目的是牵制左,切断匈奴援军路线。

可惜李广遇到匈奴,张骞没有如期到达,导致李广全军覆没。

东路行进路线图

西路是汉军主力,由霍去病、公孙敖率领,从北地县、陇西县出发,在指定地点会师。龚从东面进攻,以引起匈奴的注意,霍去病趁机绕过匈奴后方,围歼龚前后的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领北帝郡的军队深入匈奴势力范围,来到指定地点与公孙敖会师,却没有公孙敖出兵的迹象。他等了好几天没等公孙敖。

标明三月的路线图

这时候霍去病进退两难。汉军此行的目的是聚歼匈奴数千人。如果没有公孙敖的帮助,我们怎么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霍去病没有退路,“匈奴不灭,不能居”的誓言还在耳边响起。他决定冒一战的风险。

霍去病采取了“大纵深迂回”的战术,率领大军按原计划迅速推进。他先渡过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来到居延泽与匈奴第一卫戍会合,汉军攻破匈奴。

然后,汉军如闪电一路狂奔,由西北转向西南,经过小岳石,沿祁连山向东迂回,深入匈奴两千多里,绕到匈奴邪王和休图王的后方。

霍去病行军路线移动图

此时距离河西一战只有短短几个月。匈奴人从来没有想到汉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次出击。惊慌失措的匈奴人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双方激战,汉军击破匈奴主力,歼灭敌军3万余人,俘虏单桓王、酋长屠、五阿提拉、五后妃、单于阏氏、59个王子、将军、官员、太师等63名高官,投降2500余人。

匈奴邪王和休图王带领伤兵大败而逃。在这场战争中,汉军伤亡只有三千多人。

河西两战,汉军把匈奴打成了惊鸟。

匈奴人曾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的一个支脉——阎志山脚下养过战马。匈奴失阎志山后,唱“我失祁连山,使牲畜不生;失去我怎么撑山,让我娶一个没有胭脂的女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以闪电战闻名,其特点是速度快,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袭击。但是,早在2000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就已经熟悉闪电战,并在抗击匈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河西三战,收复河西走廊

同年秋,当河西惨败的消息传回匈奴总部时,匈奴对单于怒不可遏,打算杀了无能的邪王和休图王以示惩罚。

匈奴邪王和秀图王为了避免被杀,决定投降汉朝。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彻百感交集。匈奴出轨了怎么办?

于是刘彻派霍去病率领大军去见匈奴邪王和休图王。如果匈奴作弊,可以进行军事打击。

果然不出刘彻所料,屠王一时悔悟,不肯投降,于是邪王杀了他,向汉朝表示诚意。

此外,很多匈奴军队都不想降汉。他们认为可汗要杀的是谢混国王和休图王,不会牵连到这些少年。

匈奴兵见汉军教头凶霍去病,更是忐忑不安,准备出逃。霍去病立即率领5000轻骑兵渡河,向匈奴邪王的营地进发,杀死了8000名逃亡的匈奴士兵。

为了防止匈奴魔君假装投降,霍去病命令人把匈奴魔君单独送到刘彻,他率领匈奴军队渡过黄河。结果匈奴军队失去了老大,群龙无首地造反。

这次跟随匈奴邪王投降的匈奴小王有32个,士兵数万人,彻底消灭了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力。

河西走廊地图

河西三战后,河西走廊完全并入西汉版图,西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对西线匈奴造成了很大压力。从此匈奴很难再与西方国家和西羌部落联合骚扰西汉,汉朝消除了来自西域的威胁。

河西战争前,陇西、北地和尚军是汉匈战争最频繁的地区。前些年,汉朝不得不在这个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霍去病横扫河西走廊以来,这一地区的战事有所减缓,驻守边疆的士兵减少了一半。

河西战争后,刘彻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酒泉、敦煌、张掖等县。从此,丝绸之路开始成型,丝绸之路成为人类文明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

霍去病对河西战役的贡献可见一斑。他为中华民族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韩曙《史记》,中国被发现时在其中绘制了地图。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几乎每个王朝都有公主和亲 皇帝真的会把女儿嫁给匈奴吗下一篇:古代河西走廊指的是什么地方 难怪历代王朝都对这个地方如此重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