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1948 1948年的上海:金圆卷沦为废纸外滩发生踩踏

导语:1949年除夕,做着“最辛苦”工作的上海市长,在任期内过了极其糟糕的一天。1948年12月24日,吴国桢办公桌上报纸头版头条是“一两黄金七条人命,上海滩演出的一大悲剧”。1948年上海作者:沙1948年12月23日,上海外

1949年除夕,做着“最辛苦”工作的上海市长,在任期内过了极其糟糕的一天。1948年12月24日,吴国桢办公桌上报纸头版头条是“一两黄金七条人命,上海滩演出的一大悲剧”。

1948年上海

作者:沙

1948年12月23日,上海外滩。

从远处看,人们很拥挤,道路无法通行。为了赢得每人可以认购一两黄金的机会,男女老少冒着凛冽的风雨,不顾寒冬,站在银行门口。

更严峻的考验正在人群中被挤死,混乱的人群数次将秩序带到崩溃的边缘。

《滚滚黄金》

当时,内战正如火如荼。面对已经贬值近千倍并宣告“破产”的黄金券,黄金自然是乱世中真正可靠的硬通货。公司员工和当铺都想尽办法交换黄金。这种行为在当时的上海也被称为“滚金”。

当时在上海旅游的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特地去外滩银行拍了一张传世的摄影作品《滚滚黄金》。照片中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像“贴大蛋糕”一样挤在队列中,眼睛盯着远处的河岸。

用当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的话来说,当时的情况是:“货币不稳定的时候,老百姓总想抢一些价值稳定的东西,所以那时候中国人都抢着去拿外汇和金条。”

尽管有这样的期待,吴市长面对躁动的市民,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看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发生。或者如1947年7月《生活》杂志所描述的,“当上海市长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

1949年除夕,做着“最辛苦”工作的上海市长,在任期内过了极其糟糕的一天。1948年12月24日,吴国桢办公桌上报纸头版头条是“一两黄金七条人命,上海滩演出的一大悲剧”。

戒严失败

悲剧发生在12月23日。这一天是上海市民第二次申请办理黄金存取款。当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邮政汇款局、合作金库分行分别发布了黄金存换申请。在黄金即将撤离上海的传言下,近560万人陷入动荡,外滩银行外又有一波人,已经是肩并肩。

早在前一天下午5点,大量市民开始聚集在外滩的银行。到当晚8点,尽管天空飘着寒冷的冬雨,外滩一带依然人头攒动。

全市警察几次试图驱散人群,但人们固执地堵在各大银行门前。即使他们一旦被赶走,也会在之前的“阵地”重新集结。军警当局除了在南京路、外滩路、四川路、司马路宣布临时戒严外,别无他法,但仍无法阻止市民进入。

当晚,外滩及附近地区交通瘫痪,附近银行和公司的工作人员无法正常下班,甚至一度被堵在写字楼里。

午夜时分,在全副武装的保安警察的监视下,近7万人在风雨交加的外滩度过不眠之夜。

7人死亡,50多人重伤

12月23日凌晨四五点,听到外滩跑人群蜂拥的消息后,市民们越来越害怕。担心手中的金色卷轴会变成废纸,更多的人会涌向外滩。

早上银行要开门的时候,等夜的人群瞬间爆发。500多名负责维持现场治安的警察逐渐无法应对混乱的人群。

时任上海公安局长的于淑萍紧急赶赴现场,但无法阻止事态急转直下。

银行开门后,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排队的人打得很凶,甚至向执勤的警察扔旧拳头。人们冲进银行大门,以至于砸碎了门窗,银行里的栏杆瞬间被推倒在地。更糟糕的是,与此同时,也有普通人排队兑换黄金。

“压榨死者”的呐喊不再只是抱怨,而是真正的呼救。越来越多的市民被汹涌的人群推倒淹没,而警察则被自己压垮,完全失去了维持秩序的能力。

于叔平知道不对劲,于是下令出动“飞行堡垒”。

所谓“飞行堡垒”,就是当时的骑警队称为“特警”。骑在马上的警察挥舞着警棍,然后他们设法打开了一条穿过人山人海的通道,以便救护车能够靠近。人群暂时退去后,一片混乱。在这次外滩踩踏事件中,7人死亡,50多人重伤。

不可能的任务

市长吴国桢紧急联系了央行,商讨应对措施。当天下午5点,央行奉命宣布即日起停止黄金兑换业务,以平息外滩的混乱局面。

回顾这一悲剧,有媒体曾估计,1948年上海人口约560万人,指定兑换黄金的银行只有8家,能兑换黄金的有身份证的成年人约300万。按照每家银行每三个月兑换一次黄金的要求,平均每家银行每天要办理4200笔黄金兑换业务,总共8家银行要办理30600笔黄金兑换业务。

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2月23日,根据警方后来的估计,外滩聚集了7万多人,甚至超过了10万人——将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成年人口都挤在这个弹丸之地。

更糟糕的是,能经营黄金交易所业务的8家银行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甚至相距不到200米。

14岁的作家李敖在外滩目睹了这一幕。他曾回忆说:“早上5点10分以后,人山人海,从四面八方涌向央行进行优惠兑换。顿时拥挤不堪,人山人海...每天被挤压致死的挤压伤,随处可见。我去买书了。经过黄浦滩后,路上过不去。我只踩了舢板,绕着水走。”

为什么悲剧发生在上海的“脸上”

悲剧发生后,很多人批评上海政府控制不力。然而,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聚集也是外滩历史上的第一次。外滩自开放以来,一直是近代上海发展的起点、中心甚至标志。在这场悲剧发生之前,外滩地区还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踩踏事故。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处于公共租界统治下的外滩,是银行和洋行集中的地方,金融和商业机构发展迅速。外滩地区也演变成了上海整体现代化的“示范区”,也是外国人在上海旅游为主的高端社区。

换句话说,外滩并不是大量中国公民聚集活动的区域。虽然交通拥挤,但人流量不大。租界收回后,外滩人流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无论是工业部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非常重视外滩地区的安保工作。以1937年5月为例,一个月内有157名警察到巡逻室,期间逮捕了2177名各种肤色的犯罪嫌疑人,不遗余力地维护公共秩序。

1945年后,接管租界的国民政府也不允许作为上海“脸面”的外滩发生大乱大乱。然而,随着各种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的迅速恶化,传统的控制效率迅速崩溃。有限的警力不得不应对全城的罢工和抗议,却忽视了外滩等关键区域的安全。

金跑悲剧发生前不久,上海市政府成功解决了通货膨胀导致的“米荒”。1948年冬天以后,全市警察都把重点放在了米店周围的保护上,准备应付蜂拥而至抢米的人群。

随着粮食外包入沪,米荒逐渐平息,但淘金热却不期而至,规模和强度甚至比米荒还要糟糕。当时,筋疲力尽的市政当局和警察当局来不及考虑适当的对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红楼梦里186种食谱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介绍下一篇:一战飞机 一战的飞机长什么样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