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十大经典壶 十大经典紫砂壶

导语: 十大经典紫砂壶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大经典紫砂壶     箪壶瓢饮求其乐,张力之形意趣奇。  激石声宏犹远听,还凭鼎足赋新诗。石 瓢  年代:清代  制造人:陈曼生  简介: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

十大经典紫砂壶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大经典紫砂壶

  

  箪壶瓢饮求其乐,张力之形意趣奇。

  激石声宏犹远听,还凭鼎足赋新诗。

石 瓢

  年代:清代

  制造人:陈曼生

  简介: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无鼓声威常似鼓,诗书之腹仰前贤。

  圆通低调勤修炼,乐效坡翁作地仙。

仿 古

  年代:现代

  制造人:顾景舟

  简介:仿古壶是紫砂壶众多款式中一款经典壶型,此壶壶颈浑圆、敦实,与下压的壶肩形成缓冲;壶体较大,位置矮、扁、沉。壶口沿宽大,子母线严丝合缝,密不透气。壶盖扁、满,壶钮扁圆。

  

  美者古来捧病梅,树瘿从此不须哀。

  老师应识自然大,供春慧眼占头魁。

  年代:明代

  制造人:龚春

  简介: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休指葫芦比绣球,盖隆颈雅身圆溜。

  争夸闺秀存风范,远眺近观叹一流。

供 春

  年代:清代

  制造人:邵大亨

  简介: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

  

  提曲梁高身玉润,一腔神韵柔而刚。

掇 球

  犹如和氏终归赵,当赞相如妙计长。

  年代:现代

  制造人:顾景舟

  简介:提璧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合理,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气韵素洁,深沉朴素,做到了内容、形式、功能的完美统一,是当代紫砂陶中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合一的精品。2011年,顾景舟提璧壶拍得1782.5万天价。

  

  凡鳞闪闪期羽化,大浪狂风壮士魂。

提 璧

  修得三生功自满,今朝有幸跃龙门。

  年代:清代

  制造人:邵大亨

  简介:“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直到清代,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型。

  

  行云施雨国咸宁,大哉乾元享利贞。

  八八纷繁闲万变,几多祝福颂升平。

  年代:清代

  制造人:邵大亨

鱼 化 龙

  简介:龙头八卦一捆竹的作者邵大亨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的紫砂大家。青年时代已经盛名在外,紫砂泰斗顾景舟对他评价颇多,有“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这样的盛赞。可见其技艺之精湛。

  

  合缝严丝勤守护,真情大爱献黎元。

  澄从不竭多灵气,清到至深足慧源。

  年代:清代

  制造人: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简介:此壶泥色偏黄泛紫,器表砂粒隐现,且散布许多细小斑点,是烧结温度近监界点所致。

  造型简洁,身若井栏,嵌盖平缓合体,高柱钮与壶身统一,一弯嘴曲而微妙。把圈大,外扁平,里圆润,底圆而大。

  其造型为最早的流线型设计,端把倾注触觉舒适,属“曼生壶”式的经典之作。

  

  百丈悬崖百丈冰,斗寒哪怕雪欺凌。

  只缘热血心中涌,化作迎新接福能。

  年代:民国

龙头八卦一捆竹

  制造人:朱可心

  简介: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借得田园清朗风,素心紫玉妙相容。

  向日波涛成大气,梁红秉性足称雄。

井 栏

  年代:清代

  制造人:杨凤年

  简介:此壶材质取天青泥,器身呈暗红泛青紫,色泽沉着大方。壶身造型取风卷葵花之形状,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

梅 报 春

风 卷 葵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郑板桥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下一篇:宋服 淡雅清秀漫谈宋代服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