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朱元璋为什么会在皇城选址的问题上如此纠结?

导语:本文介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北京等地的宫殿建设及其对文化、历史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和阅读习惯。

很多人不认识朱元璋,所以会和边肖一起享受。

朱元璋首先占领的中国古都是南京,元朝称之为“庆忌”,南宋时曾是建康府。作为省级单位的“庆忌路”,元末的市政府设施完全可以满足起义军的需要。1356年春,朱元璋在部下包围下进入南京,满脑子想的都是战争问题和敌人的威胁。在随后的十年里,他除了在龙湾修建湖口城,设置军事、卫生等军事设施,改革新式学堂宣扬礼仪正统之外,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1366年,朱元璋派他的侄子李文忠去攻打杭州。当时的杭州属于船夫张土成,是朱元璋的主要对手之一。因为这个名字和南宋都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0年前朱元璋攻占南京后的那个夏天,他就有幸占领了这座曾经是南宋和金朝都城的城市。当时,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富裕城市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生活还是可以用舒适优雅甚至奢侈来形容的。在战争的压力下,张士诚借助杭州独特的经济实力重建杭州。士卒夜以继日地工作,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城墙的整修。

此时南宋的杭州宫虽然没有逃过元朝灭宋时的劫难,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央政府有最宏伟的宫殿,包括20座大型美丽的寺庙。最大的一个,很多人都能吃。它的天花板和墙壁,除了金色,没有其他颜色,富丽堂皇,可以娱乐。应该知道,这座宫殿有几千个房间,都很壮观,用黄金和各种颜色装饰。”这在《马可波罗之旅》中有记载。

同年入杭州,朱元璋下令改为建应天府城,填燕雀湖,造中山太阳新宫,建庙会。在未来战争的紧张局势下,二十万工匠和大量平民工人突袭了这座建筑。最后,一座新的宫殿建于1367年。

1368年,徐达、常遇春两位将军从元朝手里夺过汴梁,改名开封府。同时朱元璋宣布金陵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开封有其作为明初“北京”的原因。开封除了具有首要的军事意义外,还是一个历史都城,即使到了元末,城内仍可能有宫殿建筑的遗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首都宋宫是晋元宫的典范。金朝在建燕京的时候复制了汴京的宫殿,后来把汴京作为自己的都城,然后修了又建,直到作为都城避开蒙古铁骑。元朝时,大都市里的宫殿都是南宋灭亡前修建的,依靠的是原统治者管辖范围内的中国文人和工匠,他们的宫殿体系和法式风格也是仿照统治者的燕京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宋故宫博物院。总的来说,开封的“故宫模型”大体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官方建筑文化。至于南京故宫,虽然由于博览群书的刘伯温辉煌的规划指导思想,宫殿体系可能会继承和发扬上一代体系,但使用的工匠应该以长江流域的工匠为主,法式风格也应该代表长江流域的建筑文化。

入侵开封前200年,北宋汴京宫起火,火光余烬中只有残破的城墙。一百年后,金朝修建的宫殿在元朝统治时期依然存在。又过了100年,从徐达夺得开封的4月到7月,朱元璋亲自来此部署反元朝的作战计划,8月又来了,一直住到10月。都城和他面前的旧皇宫,经历了多次的破坏重建、饥荒屠戮,已经不是北宋的都城,也不是金朝的南京。

1368年夏徐达一扫元大都,改名北平府。当时的北平,市区太大,人口稀少,所以徐达放弃了北墙,在离城3公里左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其他三面不变。至于前代元朝的宫殿园林,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徐达“封其珍宝及图宝,封故宫之门,使千夫长张欢与数千人同存”,保存较为完整。

首都宫城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一个大庭院为核心。南面的庭院叫“大内前位”,中央有三座高耸的白石梯田,其上是大明殿主楼和其后的卧房,两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北面的院子叫“大内区后位”,格局和前院差不多。正殿叫燕春亭,亭后有卧房。虽然元代统治者在宫殿建筑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但元代紫禁城仍然具有非常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从选址来看,宫城毗邻太岳池,有“以水生植物为生”的道理。从宫廷格局的规定来看,皇帝和皇后并肩登朝,不分内外,是蒙古的习俗。大明寺的布局与汉族不同。

如果有必要,朱元璋可以迁都北平,或者以此为样板建宫。但由于军事环境、故土情结等各种原因,洪武皇帝很快拒绝了远迁的想法,固执地希望在家乡凤阳建立新都。当他向大臣们询问建都事宜时,有人说“如果北平元朝的宫殿完整,就可以保存人民的力量”,而朱元璋则委婉地表示反对:“如果你在北平,不改朝换代什么都做不了,也不容易。”。在这句话里,他明确表达了元朝的宫廷制度不应该完全继承,需要“改良”和改革才能符合要求的意思。

洪武二年,朱元璋上书以故乡林好为都城,并在金陵、南京、开封、北京各加了一个“靖”,急于统治天下为全国中心。对于宫殿建筑,洪武皇帝的要求是“建一座类似帝制的城市宫殿”,即按照南京内蒙的样子建中都宫。

朱元璋出身赤贫。造反后,他运气好,得到了许多有权势有见识的人的帮助,终于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虽然他在贫穷的童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日理万机,但皇帝自己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他的文化水平。136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杭州的那一年,看到胜利的曙光,就命令部下查阅古今书籍,藏在秘府中阅读。在与大臣们谈论读书与治国的关系时,他说:“三王五帝的书并不总是流传于世,后人很少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汉武帝买了遗书,六经开始。唐昱的三代统治可见一斑。梁武帝是个大才,后世很少见到。以表六经章,阐明圣贤之学,尤为后世所用。每次在宫里无事可做,就拿孔子的话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比如“省钱爱民,使民有所度”,这真是治国的良策。孔子的话是真诚的,真诚的。”

在他统治南京的第一年,他在宫殿里建了一个大厅来存放古代和现代的书籍。他不局限于传统观点,经常纠正老师的说法。比如皇帝在处理七国之乱时,就认为太子老爷说“屈在七国”是偏见。他对古人的看法包括刘汉的文章,他有时会批评这些文章。他的观点可能不正确,但他不泥泞的态度影响了他对宫殿建筑的监管要求。

朱元璋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简单的重复前代的宫廷格局,甚至对昨天的作品也不会满意。朱元璋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对皇宫建设的要求是一丝不苟的,虽然在当时国力的条件下,难免会有遗憾。从南京的建设到首都的建设,再从首都的建设到南京故宫的修缮,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在追逐着理想的梦想。

到最后,年近古稀的朱元璋只好留下这样的话:“宫城之地,先高后中低,形式不叫,想迁都。我老了,也累了,我有生命可以浪费,但我只能听天由命。”

这时候谁知道朱元璋晚年理想的帝都会建在哪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3006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狄云没手指怎么使剑 大侠狄云没手指怎么使剑下一篇:百家争鸣是什么时期 百家争鸣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事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