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南明拥有大半个领土,却严重内耗18年亡国

导语: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总司令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京山公园上吊自杀。与此同时,驻守山海关的吴明三桂投降,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入关。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明朝的历史已经结束,大部分作家和读者选择性地忽略了南明。至于原因,

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总司令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京山公园上吊自杀。与此同时,驻守山海关的吴明三桂投降,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入关。

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明朝的历史已经结束,大部分作家和读者选择性地忽略了南明。至于原因,一个网络回答者给出的答案,我记忆犹新。

想活几十年的作者一般不愿意写南明,想多活几年的读者也尽量慢慢读。毕竟爆肝丢命吐血不是闹着玩的。

作为明朝的延续,南明短短十八年发生了什么?

首先,谁将成为皇帝

与过去许多专制君主不同,明朝有两个政治中心,北京和南京。南京虽然是首都,但是有一套完整的政府官僚机构。当北京失陷、崇祯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南京六部的官员立即行动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君问题。

是君主专制的铁律,对于皇位继承,明朝有朱元璋任命的相当于宪法的制度,称为长子继承制。

按照制度规定,王位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长子,也就是女王生的第一个孩子。没有长子就要立长子,没有子女就要立最亲皇的兄弟。

崇祯有三子,此时却无人渡河,生死不明。按照长子继承制,皇位应该由崇祯的堂弟斧王朱友松继承。然而,这一提议遭到南京六个部门官员的集体反对。

究其原因,南京六部官员多为林东党,林东党曾在万历想破祖规立好名声时站出来反对。双方对峙互骂了几十年。最后,万历皇帝以崇祯的父亲朱常洛为太子,结束了这场纷争,错过皇位的是朱友松的父亲老斧王朱常勋。

害怕朱友松继位后复仇的林东党官员,此时改变了口径,搬出了“造好而不造久”,决定欢迎王陆朱常芳当皇帝。当时在南京官员中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此时选择了稀里糊涂。

史可法同意林东党不要斧王,但不同意王陆。相反,他想拖住千里之外的朱。

就在双方为谁是皇帝发生争执的时候,离南京最近的斧王朱友松选择了自己做这件事,没有看到任何人见到他。

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失去了几乎整个北方,但仍然拥有长江流域的所有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离斧王最近的军队是江北的四镇。

江北四镇是南明除了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军之外最大的军事力量。斧王朱友松找到四镇总兵,让他们护送自己去南京继承皇位。四镇总兵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很快,就在南京城还在为建制争论的时候,朱友松的四镇大军已经到了南京城下。这时,南京官员冲出城市迎接他们。入城后,朱友松暂时担任监国,不久开始为洪光皇帝登基。

二、《清君侧》

或许这是对他父亲的“报复”,或许这是因为林东党不愿意成为皇帝。朱友松继位后,对林东党内官员几乎视而不见。史可法虽然升任礼部尚书、东哥大学,但并无实权,而前凤阳巡抚马士英则因决策而升任内阁、首辅。

马士英成为内阁首辅后,立即开始培养自己的权力,并提拔对自己一直很好的阮大铖共同管理政务。恨颜党的党官员自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双方在朝廷上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不顾国家存亡。

被踢上楼憋屈的史可法,无法平息双方的争斗,也不想参与其中。他不得不自己去找江北督察,但来到江北四镇,发现根本调动不了四镇的军队。

这个时候江北四镇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决策能力。史可法为了笼络四镇的军队,提出了一个有害无益的方法——史可法扮演皇帝洪光,给江北四镇原总兵封号,让江北四镇各自封地。

如果江北四镇前总兵只是以自己为荣,那么江北四镇在史可法的“努力”下就成了真正的军阀,史可法动员起来就变得更加困难。

在当时江北四镇中,高杰的军队战斗力最强。为了说服高杰出兵北伐,史可法长期在高杰军中生活,不断向高杰宣讲忠义、爱国、美德、道德,并在高杰邢夫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说服高杰出兵。

但在入侵前夕,高杰因盲目自大而死于鸿门宴。高杰政府将任命他的儿子为新的总司令。邢夫人主张高杰的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史可法拒绝了。不仅拒绝,史可法还提出了一个他认为很好的方案。他主张高杰的儿子拜一个在军队里当监工的太监为义父,这样他就可以被看作是朝鲜的一个人。

这个在高杰的单位本来就是入侵的,而逃离高杰,逃离李自成的邢夫人,选择了投降明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第三种选择,的军队只会死心塌地地追随明朝,而史可法的旷达则破坏了这种忠诚,直接导致了高日后的投降。

与此同时,首都南京爆发“太子案”,林东党将假太子王志明包了起来,要求朱友松退位,并派人联系驻扎武昌的左良玉。当时左良玉刚刚与侵略军打了败仗。在接到林东党的请求后,他直接率军东进,以“清军边”的名义发动内战。

左良玉东进的消息传到南京,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迎敌。多尔衮乘机下令清军南下。只用了一天就攻破了扬州。史可法被俘后,不肯投降,最后被杀。左良玉在内战失败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部下会支持他的儿子左梦庚为统帅,向清军投降。江北四镇中,只有黄德公的军队保护了弘光皇帝,但黄德公死后,他也选择了投降。

至此,南明能拿出的五支正规军全部清剿完毕,清军直接南下,毫无抵抗地占领了南京,灭亡了刚刚建立一年的弘光王朝。洪光帝朱友松四十岁被俘,送北京执行死刑。

第三,剃须和穿衣

多尔衮刚占领北京时,曾短暂地要求北方民众剃发更衣,但遭到顽强抵抗,在洪承畴的建议下立即废除,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动乱。多尔衮率军进南京时,被自己轻松的胜利蒙蔽了双眼,下令再次剃发更衣。

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因为清朝宣布轻佻大司马而选择服从的人,却因为这个命令的突然爆发,江南各地的人纷纷推举当地有威望的官员或乡绅为代表,发誓要继续砍头。

多尔衮没想到的是,这些人的战斗力和决心会这么强。江阴城的经典历史阎应元,不仅带领江阴人民与清军隔离抵抗了81天,而且在他来投降时留下了“大明已降将军,无降史”的豪言壮语。

与此同时,前面提到的高杰军部李成栋正在用军队围攻嘉定城,他不是在与官军作战,而是与嘉定城及其周围四里八乡的农民作战。虽然这些人无法抵抗李成栋军队的屠杀,但他们在从李成栋撤军后,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正义的旗帜,直到李成栋把嘉定变成一座死城,史称嘉定三渡。

可悲的是,当清朝被困在长江以南,一时无法继续南下时,南明朝廷仍在内乱之中。先是鲁王朱一海与唐王朱为正统而战,后唐与朱友郎、兄弟相斗。

多尔衮在洪承畴的帮助下,以绥靖为手段,辅以武力,平息了江南的动乱后,清军于公元1646年再次南下,鲁国国王朱一海战败,逃往大海。然而,寄予厚望的唐隆武皇帝在失去自己的郑之龙保护后,在逃亡途中被俘并被杀。

第四,一线生机

南明的命运就像一张多米诺骨牌,洪光皇帝的死推翻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在他之后,一直有贾珠的国王称帝或治国,但他们都在清军的进攻下一个个灭亡了。随着王堂弟弟建立的邵武政权的失败,桂王朱友郎的李咏政权被清军逼退广西,岌岌可危。

危急之时,与大明为敌的大顺军残部,在郝摇旗呐喊的指挥下,于1647年进入广西,守卫皇帝在柳州的官邸,次年与官军何腾蛟联合攻打湖南,连战获胜。

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周边各省的大批将领和清军的后方,这时候,南明,带着七省,迎来了第一次恢复国家的机会。

然而,李咏法院内部的矛盾仍然尖锐。国家覆灭时,各方仍注重个人利益,以国家和军队的命运为筹码,农民军也被官军排挤,朝廷对他人格外尊重,无法团结对敌。这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

公元1649-1650年,前来的清军在湘桂地区缓慢击败南明军,何腾蛟战死。大顺军大将李过之子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大部脱离南明政府,迁到巴东荆襄之地,在奎东组建十三军,独立抗清。

随着大顺军的离开和桂系的覆灭,李咏皇帝再次踏上逃亡之路,直到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率领的西征大军加入,他才给正在崩溃的南明朝廷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大西军和大顺军一样,也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其指挥官张死于1646年与清军的战斗。后来,在他四个义子的指挥下,大西军于1647年占领了云南、贵州两省。在孙可望的控制下,云贵的农业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富裕地区之一。

公元1652年,李咏皇帝接受了孙可望联合抗敌的建议,将都城设在安隆。不久,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与南明军,主要是西大军,对清军发动全面反击。

西征大军一路凯旋,定南王孔有德、金靖太子尼堪战死,天下震动。

接连的胜利带来了土地,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方面,孙可望对屡战屡胜的李定国越来越嫉妒和厌恶;另一方面,孙可望希望李咏皇帝能立自己为秦王,但遭到朝廷官员的反对。

按照明朝的法律,秦王只能封给太子的弟弟,就像朱元璋的次子朱尚一样。李咏朝廷有识之士,主张事不宜迟,封孙可望为秦王。毕竟目前南明朝廷能使用的只有西大军,这支大军是南明复辟的最后希望。

然而,李咏朝廷继承了明朝的“优良传统”。官员们在法庭上不断为孙可望的头衔争吵,李咏皇帝的优柔寡断使这件事拖了很久。一个宫廷里的官员匆匆忙忙地私刻了一个秦王的印章,送到孙可望宫,告诉他自己被李咏皇帝封为秦王。

孙可望喜出望外,立即上台称王,但当他封将军时,他收到了真正的圣旨。李咏皇帝没有封他为秦王,只是给他一个普通的称号。巨大的差距并没有打破孙可望的理智。他把真正的圣旨和内部官员压在高台上,说他可以承认他手中的秦王印章是假的。他只要求李咏皇帝理解他,追他当秦王,不要让他在将帅和百姓面前丢脸。

顽固的李咏法庭拒绝了孙可望的请求。尽管在此之后,孙可望凭借武力获得了秦王的称号,但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在李咏朝廷官员的帮助下,他与李定国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就这样,新一轮的悲剧再次在西大军中上演。孙可望用自己的力量逼走了李定国,却换来了在前线的连败;另一方面,李定国试图与郑成功联合进入广东,但由于郑钧多次站出来,失败了。

公元1656年,功勋卓著的孙可望阴谋篡位,率军攻打保护李咏皇帝的李定国。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秦王孙可望军,在战争期间集体叛逃加入了李定国的王进军。这支10万人的军队最终带着孙可望逃走了,只有50多名骑手。

V.死亡的挽歌

逃命的孙可望不甘心失败,就直接去长沙投降清朝,布置西征大军的军事力量。

公元1658年4月,对西大军保护的实际情况非常清楚的清军分三路进攻贵州。到年底,吴三桂的军队已经进入云南,并在第一个月攻破昆明。李咏皇帝匆忙逃入缅甸。李定国率领全军在边境伏击磨盘山,却被告密者击败。伟大的西方军队精英失败了。

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求见李咏皇帝。次年4月,李咏皇帝和他的儿子在昆明街头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不久,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定国,悲愤而死。

南明的历史很短,只有18年,但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内斗的巅峰。如果清军是靠八旗军的勇猛,降级洪承畴的运筹帷幄占领北方,那么征伐南方要想取得胜利,真的是骗人的,只等南明的部队来攻杀对方,然后渔利。

让人感触颇深的是,支撑南明18年坚守的,不是发俸纳薪的忠臣,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集结的农民军,以及为了保存汉文化而拼命反抗清朝命令剃发换衣的普通百姓。

“国家的捍卫者,他的国王和他的大臣肉食者寻求它;那些保护世界的人很尴尬,也很负责任。”这是明代顾严武在《日陆贽郑石》中提出的。总之,捍卫一个政权是君王和朝臣的事,捍卫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每个人的责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齐国和鲁国关系不是很好 为什么还容忍它在卧榻边安然这么多年呢下一篇:李密为什么会败给李渊?李密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