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倭寇图卷:日本浪人与明朝部队的军事代码 倭寇图卷:日本浪人与明朝部队的军事代码

导语:敌人图册:日本浪人和明朝军队的军事代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明代的倭寇之乱,一直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历史话题之一。有人会嘲讽明军无用,竟然被53名浪人在南京「 ”免费旅游”;有人会用南方承平已久,武备松弛来为明军洗地。相比文字的记载,历史的画卷无疑更为贴合真相。我们将试着从画中的明军、浪人来解读双方。 细节一:日本浪人装备很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倭寇≠日

敌人图册:日本浪人和明朝军队的军事代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明代的倭寇之乱,一直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历史话题之一。有人会嘲讽明军无用,竟然被53名浪人在南京「 ”免费旅游”;有人会用南方承平已久,武备松弛来为明军洗地。相比文字的记载,历史的画卷无疑更为贴合真相。我们将试着从画中的明军、浪人来解读双方。 细节一:日本浪人装备很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倭寇≠日军。日本的社会制度高度接近欧洲,只有武家的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家业。日本的贵族次子和欧洲一样,只有选择出家做僧侣与流浪武士两条路。但是,日本不同于欧洲,只有经过册封,才可以成为骑士的传统。日本的武士生来只能做武士,武士的儿子依旧是武士。根据日方统计,战国末期,武士的人数一度突破到30万。 【日本武士不能从事正常职业,只能当雇佣兵】 当日本本土的战事稍息,不再需要这么多武士时,大量下级武士便会失业,成为浪人。他们中运气较好者,会成为商人、大名的护卫;运气较差者,只有落草为寇一条路。喜欢看黑泽明电影的人,应该对《七武士》中,那些沦为盗匪的武士非常熟悉。 还有部分日本浪人选择出国谋生,不少人受雇于洋人和中国走私商。在中国沿海肆虐的日本浪人,大部分属于此类佣兵。无疑他们的雇主不愿意花钱,给这些炮灰性质的部队买装备。其本身也非常贫困,无法购置盔甲。所以,《倭寇图卷》中的浪人们是一群赤膊上阵,仿佛乞丐一般的「 ”军人”。 【日本本土的同行,都十分鄙视这些海外的穷亲戚】 细节二:全程不见中国倭寇 纵观整幅《倭寇图卷》,我们找不到哪怕一名站在倭寇方的明朝人。显然,这与真实历史上的「 ”倭寇之乱”不符。按照部分明朝官员的判断,70%的倭寇是沿海的渔民,走私贩,剩余的30%是被中国商人雇佣的日本浪人。 日本人都是打工仔,但多数倭寇是中国人,这点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在这次战役中,我们无法见到哪怕一个站在对面的明朝人呢?原因有二:1.大部分位于一线战场的中国人都以「 ”归化”;2.明朝方不愿意承认有大量子民加入倭寇,至少画师本人更愿意强调对立性。 【16世纪日本武士的典型装束】 前者类似于儒家的「 ”华夷之辩”。用现代社会学分析,当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只有两种选择——融入、死亡。由其衍生出来的概念,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证。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这种症状是指,被害者因为长期虐待,逐渐对施暴者产生好感的病症。但是,近年来的心理学分析发现,这种说法完全错误。所谓斯德哥摩尔患者的所作所为,都是人在应激的状态下,让自己的境遇变得更好的手段。 加入倭寇的明朝人,不少都是早期倭寇活动中,被掠走的沿海居民。按理说,他们应当憎恨倭寇。可是,当他们进入海盗的世界,无论愿意与否,都与曾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说再见了。倭寇会选拔被掳走的壮丁,交给他们日本剑术,并将其中优秀的成员编入自己的突袭队。为了让新加入者更好地融入团队,倭寇往往会将明朝人的头发剃去,变成与日本一样的月代头。再加上学习剑术的时间很长,足够让明朝人学会日语,逐渐变得与真倭无异。当他们跟随老师突袭明朝时,也没有半分的手软,或者逃跑的想法。这并非因为他们犯了「 ”斯德哥尔摩症”,而是他们已经品尝到了劫掠的快感。可能一天截获的财富,要比过去劳作一年的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因此,当他们出现在画师作品中时,无论是衣着、发饰、气质都彻底日化,变成日本浪人的一员。 后者则更好理解,如果画中出现大量本土造型的「 ”倭寇”,那么官府的脸就会「 ”啪啪作响”。试想一下,为什么原本专指日本浪人的词语,突然被本国人占据?肯定是因为本国的某些政策,或者某些人治理不好,才导致这些问题。如果公开在画卷上,画下对方的真实样貌,那么画师的倒霉日子就不远了。 细节三:倭寇武器以刀、枪为主,明军则五花八门 倭寇图卷中还反映了一个细节——明军的装备更加五花八门,而倭寇则相对统一。这与倭寇和明军各自的战术理念有关。 倭寇或者说日本浪人,虽然不是日本的正规军,却也不乏武家出身的落草武士。他们的战斗方式更接近正牌武士,使用打刀和长枪作战。用中原人的叫法,这种战斗方式名为「 ”纯队”。意思是之在基层的作战单位中,所有的士兵都是用同样的武器。比如中原人一般喜欢用5人编制的「 ”伍”,那么5人都需要配置同样的武器。同时,他们需要与另一支携带同样武器的部队互相配合。 明军的战斗方式,更接近传统明军的「 ”花装”。即同样的部队,在基层单位中,就安排不同的人员使用不同的武器。其大成者,便是赫赫有名的戚继光与他的「 ”鸳鸯阵”。作为最基层的战斗单位,每队的士兵都拿着不同的武器,用来应对不同的情况。 客观地说,日本浪人的战斗模式,更加接近近现代。他们战斗时,更强调多个基层单位彼此的配合。明军则是传统的「 ”万金油”搭配,很难在大规模战斗中,打出良好的战绩,却可以在小型冲突中保持不败。 细节四:明军的针对性 《倭寇图卷》记录的故事,发生在1558年11月13日.当时,盘踞在舟山北部的倭寇集结,出发劫掠附近乡镇。当时担任明军总督的俞大猷率领水军出击,烧毁倭寇粮船,迫使其撤退。因此,图卷中出现的明军多半为浙江、福建、广西等地的南方兵。 在漫长的倭寇之乱中,南军吃足了日本刀法的苦头。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录着许多明军,以为浪人在攻击距离之外,放松警惕。等到浪人的打刀将自己整个切为两段时,明军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进入了对方的攻击范围。 【相较于擅长骑兵的北军,南军更擅长步兵和水军】 这种普遍长达1.5-1.7米刀剑,在擅长使用刀剑的日本人手里,能发挥出惊人的威力。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日军最让明军头疼的武器,除了日式的火绳枪外,就属日军的打刀。甚至有学者考证,明军的劣质刀剑会被日军的打刀一削而断。 为了应对剑术和武器上的劣势,明军大量使用长杆武器以及剑盾。前者强调在距离上,克制住浪人擅长的剑术;后者则可以利用硕大的盾牌遮住大部分的躯干,让浪人擅长的突袭战术以及锋利的打刀都变得毫无无用武之地。 【南方明军的武器——蝎子尾】 细节五:明军的骑兵与步兵差异 明朝中叶开始,军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将领的家丁是人,非家丁的卫所部队是奴仆。马匹和盔甲都是昂贵的军事物资,许多将领在实际使用时,会默认划给和自己关系亲近的家丁。结果,时间一长,就变成了将领是老爷,步兵是奴仆,骑兵是管家的畸形局面。 在南方,这种情况相对较好,再加上地方官府相对富裕,可以给步兵一些不错的装备,双方差异相对北方同行较小。但是,当双方同时出现在一幅画卷中时,我们依旧不难看出双方有着一道鸿沟。明军的步兵维持着统一的着装,相对形似乞丐的北方步兵,更像一支军队。可是,他们往往不穿盔甲,甚至不带头盔,整支队伍几乎看不到重装步兵。 【双方的差距过于明显】 反观队伍中的骑兵,各个穿着锁子甲或者札甲。所有人都戴着飞碟帽,挂着弓箭或者腰刀。以东亚的标准,这已经是武装到牙齿了。若是对16世纪明朝军事不了解的人看到,或许会以为是军官带着士兵。 结语 结合倭寇之乱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战斗,本质上是正规军对海盗的战争。哪怕地位等同于奴仆的明军步兵,也有着远比倭寇好的装备。但是,倭寇之乱却绵延数十年。之后,由日本正规军主导的壬辰战争,反而没有那么旷日持久。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霞水母 水母的毒性有多强?世界上十大剧毒水母下一篇:武田信玄4 日本战国十大名将:日本战国时期十大名将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