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棉花帝国》:一朵棉花折射出资本的力量 《棉花帝国》:一朵棉花折射出资本的力量

导语:棉花帝国:一个棉花反映了资本的力量。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一副《御制棉花图》,共计16幅图,描绘了从种棉花、摘棉花、纺织、印染的全过程。这幅图是清朝乾隆时期,直隶总督以乾隆皇帝参观腰山王氏庄园为背景制成的棉花图谱,也是至今仅有的棉花相关专着。 对于中国来说,棉花是一个外来物,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一直在边疆地带种植,在宋元时期传入内地,清朝的

棉花帝国:一个棉花反映了资本的力量。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一副《御制棉花图》,共计16幅图,描绘了从种棉花、摘棉花、纺织、印染的全过程。这幅图是清朝乾隆时期,直隶总督以乾隆皇帝参观腰山王氏庄园为背景制成的棉花图谱,也是至今仅有的棉花相关专着。 对于中国来说,棉花是一个外来物,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一直在边疆地带种植,在宋元时期传入内地,清朝的棉纺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正如呈献给乾隆皇帝的《御制棉花图》是以一个庄园为背景,中国的棉纺织业始终局限于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种植棉花,在满足自身穿衣需求的同时向上进贡,产、销均未成规模。而在同时期,没有棉花种植业的英国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遍及全球的棉花帝国。 在18世纪之前,全球经济都在缓慢增长,但是到了18世纪末期,英国人突然就开始富裕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从政治到经济,影响力覆盖全球。对此,经济史学家彭慕兰提出了「 ”大分流”理论:「 ”直至1750年左右,身处工业革命核心区的英格兰仍然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相差无几,但之后就出现了「 ”大分流”,彼此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美国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想要考察和研究大分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国家超越地球上所有国家,走上腾飞之路,缔造了一个超级帝国。贝克特认为,是棉花产业帮助英国实现了这一经济奇迹,是工业革命的一块跳板。透过棉花工业,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全球资本主义及现代世界的缔造和重塑的变迁过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棉花帝国》。 为什么是棉花而不是其他产品呢?比如大航海时期就已经到达欧洲的香料、糖、橡胶等。这是因为,唯有棉花集聚了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是农田,一个是工厂,另外,棉花的衍生产业也同样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比如棉布的纺染、成衣的制作。 棉花进入欧洲,是贸易的结果。最开始通过地中海贸易,伊斯兰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经过多次转手,将印度、埃及等地产的棉布运至意大利,再由意大利销往德意志、法兰西等地。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巨大破坏,地中海贸易衰落,欧洲人将重心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开始了更广阔的海上探索。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全球贸易体系迈出了第一步。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新大陆。欧洲人第一次可以和世界上主导生产棉花的原产地建立直接联系。此后,印度的棉花、有技术的纺织工人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美洲发现的新大陆没有给欧洲殖民者带来足够多的金银,但给了他们大片肥沃的土地。此时,印度的棉纺织品成为了硬通货,由欧洲人买下,卖给非洲统治者,作为货款,他们捕获黑人劳动力,送往欧洲人在美洲的种植园,种植甘蔗、水稻、烟草等。 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形成全球贸易,资本的力量操纵和推进着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关系,欧洲人需要更多的黑奴前往美洲,就需要更多的印度纺织品,从而加强了欧洲和印度的联系;同时,黑奴来源于非洲,欧洲商人就在非洲更积极地扩张;大量的黑奴带来的劳动力,也让欧洲商人更有动力在美洲获取更多的土地。贝克特将这个体系定义为「 ”战争资本主义”,因为这个体系不是靠单纯的贸易维系的,它的本质是欧洲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用坚船利炮、发动对美洲原住民的战争得来的。商人们攥取的权利来源于对原住民的屠戮和对非洲人的奴役。 资本有逐利的本质,追逐利益时染上底层民众的鲜血则是必然的。随着欧洲人对印度领土的控制和随之而来的政治权威以及经济垄断权,欧洲贸易商在收购印度纺织品时,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控制生产,开始计划撇开印度中间商,直接和生产织工联系。欧洲商人通过在印度建立的公司,由公司代理人直接提供定金给印度织工。印度织工原本因为掌握着核心技术,从而掌握着定价权,但欧洲商人这种向大量织工预付定金模式全面推广以后,欧洲公司网罗了大批人才,印度织工逐渐丧失了定价权,变得像普通的受薪工人一样了。 然而,到了17世纪中叶,欧洲和印度的贸易出现了波折。由于印度棉纺织品大量进入欧洲,尤其是英国,对英国本土的羊毛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羊毛商人的影响下,英国本土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出台。一开始是征税,到了1721年,法令彻底禁止在英国售卖印度棉布。 印度原本是欧洲的原棉产地和棉纺织工业基地,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印度失去了这一重要地位,原棉产地被美洲替代,棉纺织业的工业基地则转移到了英国本土。英国仍然手握原材料和技术,但是印度则被彻底抛弃。 英国本土不断开发出适应现代生产的机器,如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机器的出现带给了资本家巨大的利益空间,他们组织大量工人进入工厂,站上流水线,其中大部分都是儿童和妇女。这便是中国、印度和英国大分流的开端。中国和印度农民被牢固地依附在土地上,一切以自给自足为主。而英国工人已经走出田地,走入车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有人专门从事种植,有人专门从事生产。 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了英国经济的核心。英国从棉纺织品的进口国,摇身一变,通过贸易保护主义促成的工业发展,成为了棉纺织品的出口国,1800年的出口总额将近600万英镑。而印度,这个古老的棉花中心,在失去了棉纺织产业后,反而成为了棉纺织品的进口国。 英国一手掌握着美洲的棉花种植园,一手掌握着国内先进的棉花加工业,成千上万的棉纺织品从英国工厂流出,流向需求高速增长的亚洲和拉丁美洲。而这些地区有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无法在政治上抵制英国的猛攻。殖民主义和半殖民主义是隐藏在工业革命之下,英国得以迅速扩张的根本原因。 不是棉花让英国变得强大,而是英国在持续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强势输出,才让英国得以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棉花帝国,它的中心则位于英国本土的利物浦。利物浦集中了全球棉花贸易的所有核心功能,产销分离,也让棉花行业得到了彻底重塑,建立了按照棉花品质划分的质量等级。采购者不再拘泥于从某一个地区购入棉花,而是按照不同的等级购入棉花。随着棉花产业的持续繁荣,棉花帝国的核心从实物转向了信贷,形成了真正的期货市场,棉花帝国成为了信贷帝国。 然而,棉花帝国在1861年4月12日,引来了第一次危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南方的黑奴寻求自由和解放。 对于棉花帝国来说,失去奴隶,就意味着失去原材料。资本没有正义,也无关好恶,资本只关心利益。棉花利益集团推动着英国政府向美国施压,要求镇压南部的起义。他们甚至一度支持美国南北分裂,只为了维系南方的奴隶继续种植棉花。 当历史的滚轮将奴隶制彻底抛至尘埃中时,英国不得不直面现实,重新寻找新的原材料供应地,或者更准确地说,重新寻找可以种植原材料的劳动力。贝克特在书中这样写道:「 ”正如奴隶彻底改变了棉花帝国一样,奴隶解放迫使棉产业资本家走向了自己的革命,他们疯狂地寻找组织世界棉花种植劳动力的新途径。” 资本家们找到了这样的途径。一方面,奴隶们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他们也失去了可以耕种的土地,他们不得不和种植园达成协议,以佃农的形式在没有皮鞭的管理下种植土地,从地主那里得到补给,然后用他们种植的作物的一部分来支付给地主。另一方面,统治者和官僚越来越依赖稳定的工业来促进国家的繁荣,而资本家也意识到,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改造农村、改造社会。他们联合起来,制定了各种法律,比如流浪法,禁止工人在不工作时在市中心待着,再比如法律允许地主惩罚惹麻烦的工人。贝克特评价道:「 ”资本主义令人敬畏的进步不仅依赖各种各样的劳动制度,而且也依赖令人咋舌的暴力手段。” 在资本家和统治者的合力之下,非洲裔美国人又回到了棉田里,棉花帝国又恢复了运转。利物浦挂出的棉花价格显示,南北战争之后的1894年,甚至低到了7美分,比战前的11美分还要更低。 然而,欧洲和美国的双重枢纽也没能够运转太久,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日本、德国、俄国等国家日益强盛,他们也加入到种植棉花、加工棉花的产业链当中。他们扩大种植棉花的区域,建立加工棉花的工厂,对英国统治的棉花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除此之外,还有两股力量也在动摇英国建立的棉花帝国的根本,第一是西方国家内部的民主化进程,包括英国本土工人对自身权利的主张,他们要求提高工资福利,缩短工作时间,这些增加的成本让英国的棉纺织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第二则是全球南方国家本土资本家的崛起,当地的棉纺织工业不再依赖英国建立的金融体系,而是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姿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棉纺织生产链条。 英国建立的棉花帝国就此落幕,棉花的种植和生产全面回归了全球南方,包括印度、中国、缅甸、越南等国家。现如今,光是中国就提供了全球50%的服装制品。 棉花帝国的扩张过程,是一个资本扩张的过程,棉花的全球化,也是资本的全球化。我们能看到资本在其中充当了分化、整合的力量,它引领了战争,它重塑了行业,它是那只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社会卷入它既定的轨道之中。棉花帝国已然落幕,但资本的故事还将继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sle治疗历史沿革 sle治疗历史沿革下一篇: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