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袁世凯六姨太在宁夏的“跌宕”岁月 袁世凯六姨太在宁夏的“跌宕”岁月

导语:袁世凯六姨在宁夏的《沉浮》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袁世凯一生娶了一妻九妾,育有17子15女。其中六婶、十四子袁菊勋、四孙袁、袁家玮于1955年从北京迁到宁夏贺兰县,定居在这里新设立的安置点——贺兰县井陉乡三村。1958年,袁菊勋和他的母亲叶琪相继去世,葬在这里。叶祖孙辈的特殊身世和传奇经历鲜为人知。叶蓁,清光绪十七年生,江苏南京渔巷人。叶蓁童年时是一个富裕的家庭,

袁世凯六姨在宁夏的《沉浮》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袁世凯一生娶了一妻九妾,育有17子15女。其中六婶、十四子袁菊勋、四孙袁、袁家玮于1955年从北京迁到宁夏贺兰县,定居在这里新设立的安置点——贺兰县井陉乡三村。

1958年,袁菊勋和他的母亲叶琪相继去世,葬在这里。

叶祖孙辈的特殊身世和传奇经历鲜为人知。

叶蓁,清光绪十七年生,江苏南京渔巷人。

叶蓁童年时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当时他在江宁府是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父亲在江宁、镇江、扬州都有产业。

叶生得漂亮聪明,瓜子脸三寸,柳眉,杏眼,樱桃嘴和莲花,身材高挑。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生来就有一种优雅的标致姿势。

她年轻时学过“四书”“五经”,学识渊博,擅长女红。

根据袁世凯的女儿袁晚年的文章《追忆我的父亲袁世凯》,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时,派次子袁到南京工作。

当时,袁16岁,未婚。

平日里,他很开心。到了江宁后,他在叶家的渔巷里闲逛,偶然遇见了年轻的姑娘。叶蓁的美丽让他感动。

一个才女,他们一见钟情,未经允许就订婚了。

当袁回到天津时,送给他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按照袁的规矩,孩子远道归来,首先要给父亲磕头“请注意安全”。元·从江宁回到天津。他磕头时,不小心把叶蓁的照片从袖子里掉到了地上。袁世凯反复问:“什么事?”

因为袁的家规是:没有父母的吩咐,没有媒人的话,子女不能私定婚姻大事,否则就是不孝。

这时,袁自然不敢说实话,于是急中生智,说自己在南京给父亲找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现在带回来照片征求父亲意见。

袁世凯看到照片上的美好形象,连连说:“好!好!”立刻安排管家傅殿青带钱去江宁接叶蓁。

由于与袁有婚约,当他看到袁佳派人来接他时,以为自己与凯文的婚姻已经结束,于是收拾行囊,高高兴兴地北上了。

但是她怎么也想不到,那个翩翩少年在新婚之夜变成了一个大胡子老头。

当时,叶蓁只有14岁,袁世凯47岁。

婚后,叶蓁与袁世凯同居11年,先后在天津、北京、张德等地居住。

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降级回乡,东山再起,被任命为民国总统,复辟帝制,退位至死。

继叶蓁之后,袁世凯先后娶了第七、第八、第九十三位妃嫔。

这期间袁世凯基本上是五个六个八个九个老婆轮流伺候,每个老婆值一个星期。

叶玉生有两男三女。长子袁菊勋排行第14,次子袁排行第17,是最小的;大女儿袁福珍排名第九,二女儿袁启珍排名第十一,三女儿袁瑞珍排名第十二。

民国5年,袁世凯将民国改为帝制,改国号洪宪,口授叶为“妻子”。

袁世凯登基83天,于当年6月6日病逝于北京中南海。

叶把袁的灵柩送回他在的家乡。

袁世凯死后,袁一家分居。

根据遗嘱,袁的儿子收到了1万多银元现金和8000多股各种股票。加上分配给每个人的20多所房子,他总共可以得到20多万银元。每个女儿都有7000多银元现金,但没有其他财产。母亲和孩子住在一起,不给钱。

不久,叶一家从北京搬到了天津。

据当时袁世凯的贴身侍卫、后为袁氏一家之主的陶树德说,袁死后,由于叶家无力操持家务,子女年幼,叶家财产由袁氏一家之主沈明山管理。

叶投资了一些企业,但由于政治动乱,收入很少,叶家挥霍无度,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们的财产都花光了。

最后,她宣布她已经支付了一个空账户。叶的大儿子袁菊勋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与北京女服务员王结婚,生了两个儿子,绰号叫袁小武和袁小柳。

叶蓁一直和袁菊勋住在一起。

次子袁曾与京剧演员余的女儿相爱。她因为未竟事业郁郁寡欢,病入膏肓,然后嫁给了一个北京女服务员。他因病早逝,没有孩子。

长女袁富珍早逝。

二女儿袁绮贞,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嫁到天津王家,后离婚。她一直在天津某师范学院工作。

袁瑞珍,三女,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

叶的财富被挥霍一空,于是他卖掉了在天津的房产,搬到了北京。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叶莉一家就穷困潦倒,只有二女儿齐针每月给叶莉30元左右的现金。当时袁菊勋离婚了,又结婚了。他和两个儿子在北京街头卖糖葫芦谋生。

北京解放后,叶家四代人的生活依然贫困。

1955年5月,叶一家作为北京移民来到银川特区贺兰县井陉乡第三村。

在这里,叶的家分为两户,菜刀、案板、锅、碗、瓢、盆、桶、水缸等生活用具。

政府每月向每个家庭提供180公斤块煤和4两煤油;每人每月获得35公斤口粮、2.5两芝麻油和1.44元菜钱。

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种供给已经足够温饱了。此外,政府还为真正有困难的人提供服装。

除了政府提供的上述物品外,叶家还有二女儿袁绮贞每月20-30元的天津现金,生活水平在井陉乡所有北京移民中是比较优越的。

叶毓生于江南一个富裕的家庭,嫁给了一度很有权势的袁世凯。他用一生的时间,用衣服去伸手,用食物去张嘴,没有门出去,也没有第二扇门出去。到了井陉后,她依然保持着待在家里的习惯,不与外界接触,除非邻居有女人来家里处理几句,一般不与外人聊天。

从不吐露他的生活。尽管如此,还是有好心人的传言,经常吸引人去看这个“帝后”是什么样子。

当时她60多岁,不属于有劳动的人,所以没有参加一天的生产劳动。

她的脚很小,三寸金莲,走路不稳,家务都是儿子做的。

她只是给孩子和孙子缝衣服和鞋子,在业余时间看看书和报纸。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抽纸,而且是个烟鬼,一个月抽30多盒。

她只抽50包“牛耕”纸烟。当时一桶0.12元。

绰号“袁大头”的袁菊勋,因与袁世凯相似而被人们称为袁世凯。

袁菊勋没有什么爱好,不善于交际,话不多,更不用说笑话了;工作休息时,别人取笑他,说些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此保持沉默;只是在谈生意的时候,他简单的回答了几句,然后就沉默了。

对母亲很孝顺,照顾叶的饮食起居。

叶能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活到67岁,与他的细心照料有直接关系。

叶的孙子袁和袁家玮年纪小,性格活泼,但对老袁家的情况一无所知。就这样,叶一家在宁夏平静地生活了两年。

叶家族稳定的日子被政治运动打破了。

1957年反右斗争中,井陉乡有各种京籍移民:袁世凯夫妇、日伪少将、国民党军队、政府、警察、宪法、特委、资本家、小企业主等。

这些人都是高学历,讲奇闻异事,出谋划策的人很多,所以县里把这个地方作为体育的重点。

运动结束后,有的移民被杀,有的因劳改入狱,被县公安局宣布戴上“历史反革命”、“坏分子”帽子的只有40人。

当时袁菊勋没有戴帽子,是因为他不爱说话,没有不良行为,但因为他的家庭背景,被纳入监管的内控范围。

1956年以后,移民的供给标准逐月降低,1958年秋完全取消供给。此外,政治歧视使移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对叶家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大锅饭”的实施,大人小孩都要在公共食堂集体用餐,谁也不例外。这让叶蓁觉得特别不方便。

平日里,她甚至不想出门。这时候要求她一天三次去食堂吃饭。她只好扶着墙,拧着三寸金莲,一天摇三次到食堂。

67岁的叶蓁遭受了太多的痛苦,她不得不忍受。

可以说,只有在这期间,井陉乡的老少才能一睹“娘娘”的美丽。

袁菊勋吃得太多,吃不饱,食堂的饭菜也满足不了消费,身体一天比一天差。

政治压力,劳动艰辛,经济困窘,生活匮乏,让这位半世纪老人老了很多。

1958年11月的一天,袁菊勋和社员们一起平整田地,整地。工间休息时,他像往常一样在另一个地方休息。

不一会儿,大家都起来上班了,袁菊勋没来。

这时,有人说,算了,别喊了,一个体面的“王子”要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今天让他多睡一会儿。

当我们中午下班了,还是没看到他来,大家都去找他,却看到他蜷缩着躺在沟里,喊着不该来。

原来他已经死了很久了。

当年条件差的时候,井陉移民多用途滚死,或者把尸体成对放在两个缸里。

袁菊勋与魏巍一起被卷起,草草埋葬在井陉公共墓地。

05

袁菊勋的死对打击很大,叶夫人从此病倒了。

公社化后,井陉乡划归李岗公社曙光大队管理,编为八队。

一天,许勤队长向高军队长报告,叶蓁生病了,三天没在食堂吃饭。

高队长带着许勤去了她家。

她一进门,她家所有的窗户都被孩子们打破了,炕塌了一半。

叶老太太睡了好半截,盖着稻草和棉被,在瘫倒的炕上撒尿。房间又冷又臭。

高俊见此情景,立即让许勤从地里找孙子,吩咐他们每天留一人服侍奶奶。

与此同时,徐琴被指示安装窗玻璃,打炕,暖房子,让保健医生看她;让公共食堂给她煮一小锅米饭,但是没有限制。

当时许勤提出,其他的都好办,但是吃小锅米饭没有限制,菜也解决不了。

然后高军去公社给她一些救济粮。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非常感谢所有这些关注。

1958年12月31日晚,叶蓁在她儿子死后两个月结束了她67年的人生旅程。

1959年元旦凌晨,袁和袁家玮来到高军家磕头报丧,说他们的奶奶去世了。

在当时的那个条件下,棺材根本买不到,叶的尸体被卷在芦苇丛中,埋在儿子袁菊勋的墓旁。

叶蓁死后大约一个月,县银行带着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寄来的一封信来找高军。信的大意是:“经调查,民国时期贵公司叶蓁在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存入6000元,但其女儿袁启珍要求继承,北京分行拒绝。这笔钱应该由叶蓁本人来收,请查收我。”

当时,高军说的是实话:叶蓁刚刚去世,他的儿子也刚刚去世。她也有两个孙子,生活很艰难。她能从孙子那里得到吗?

人家说我不在了,怎么处理他们不好的回复只能由北京分公司决定。

当时高军也开了证,提了要求,但是没有回复。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笔存款。

1959年初夏,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公函。

上面说:经调查,南京有一栋半街的房子,1937年归叶蓁所有。

这些房子是叶的私有财产,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日本占领南京后,被日本军事机关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根据敌伪遗产接收,在不查明屋主是谁的情况下,用作军营。解放后,南京被人民政府接管。

20世纪50年代,南京实行私有财产政策,核实房屋所有人是叶蓁。于是南京与北京联系,得知叶蓁已迁往宁夏,并致信叶蓁接收。

后来高俊回信,证明叶本人已经去世,他的两个孙子还健在,是否可以由他们的孙子继承,但仍然没有回音。

1959年秋天,袁和袁家维兄弟在他们的祖母去世后离开了。

据报道,袁后来在内蒙古磴口县放羊,袁家伟在海拉尔林场当伐木工人。

文章选自《贺兰史》

文章中的插图表明,未经许可,王立夫先生的手绘作品不能复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康小八 康小八下一篇: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 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