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胡瑗 宋初三先生之一 中国北宋教育家胡瑗简介

导语:胡瑗是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安定先生。他在教育实践中,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推广普及教育,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留下了许多遗著。

宋初三先生之一 中国北宋教育家胡瑗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胡瑗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生平

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公元993年生于于泰州海陵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席”,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办起了一所书院,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8月,随镇守延州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胡瑗调密州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人物简介

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胡瑗精通儒家经术 ,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

他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 、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用”。

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致用的特点。

胡瑗“白衣而为天下师”。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胡瑗在苏州、湖州一带任教实行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

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3804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陈情令》温情是不是女主?温情是谁演的?下一篇:《长安十二时辰》李必效忠的是谁?李必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