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崖墓如何建造的?哪些民族有建造崖墓的习俗 1946年的宜宾悬棺葬千古之谜

导语:崖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其建造方式和民族习俗各有不同。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和壮族等有建造崖墓的传统。1946年宜宾悬棺葬是一件千古之谜,至今仍未解开。

目录导航:

  1. 崖墓如何建造的?哪些民族有建造崖墓的习俗
  2. 僰人悬棺里面装的是什么人
  3. 宜宾有哪些独特的文化民俗风情
  4. 500年前消失的民族
  5. 宜宾必去十大古镇
  6. 宜宾东楼赋原文
崖墓如何建造的?哪些民族有建造崖墓的习俗

崖墓就是指在悬崖壁上开凿洞穴然后把棺木放置进去的墓葬形式﹐在中国多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以四川地区最多。崖墓可分为三类:

单室墓。仅有一个墓室的崖墓﹐一般深为3~5米﹐宽1。5~2米﹐高约1。7米。单室墓数量较多﹐形制简单﹐为当时平民阶层的崖墓形式。

此外﹐尚有在单室墓一侧或两侧设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单室墓还在墓壁上凿出壁?和灶台。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县牧马山发现的第13号墓即属此类。

重室墓。比单室墓多一个前室﹐是当时宅第“前堂後室”布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单室墓差不多﹐後室为置棺处。

如牧马山第17号墓。重室墓也有带耳室的﹐耳室一般设在後室的一侧或两侧。墓中耳室较多的﹐是族葬的表现。

前堂后穴墓。此类墓规模较大。特点是入口部分有一较高大的享堂﹐後部开凿1~4个墓穴不等﹐而以前堂双穴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组成﹐多附有耳室。

墓的宽大前堂﹐把後部并列的墓穴统一起来﹐为供整个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开﹐或立1~2个石柱。如四川省乐山县白崖第 45号墓,宜宾县黄伞溪崖墓等。这种後部墓穴并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结果。有的前堂後穴墓还采取分期建造﹐为後代留出开凿墓穴位置。

崖墓的形式﹑平面布置﹑立面﹑细部直到墓室的内部布置都仿尘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後室﹐象徵人间住宅的前堂後室。入口处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愆p飞檐。有的在门旁还雕有门阙。此外墓室内壁面有隐出的仿木构件﹐如有的将墙面划分成方块示意外露的木墙骨﹐壁面上部刻隐出的斗?愆o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间﹐以石柱斗?矸指舫闪礁隹占洹;褂性谀故冶诿嬖涑霰邶?和灶台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

从这些可以了解到汉代木构建筑的概貌。

中国崖墓在时间分布上大致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风格与该地区早期的悬棺葬极为相似,所以建造者当为当地的百越族。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山东曲阜九龙山汉墓等,可见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也有营建崖墓的风俗习惯;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

以乐山地区的为代表,可见西南少数民族也有营建崖墓的习惯;崖墓盛行于公元2世纪﹐蜀汉时已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但全国各地还有不少零星的崖墓修筑。

僰人悬棺里面装的是什么人

人悬棺里面装的是僰人。“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棺葬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

宜宾有哪些独特的文化民俗风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宜宾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和古城遗址,产生了诱

人的魅力和影响,还形成了具有本土的文化。最具特色的是焚文化、竹文化

以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文化等。

焚文化:宜宾的焚文化,

是宜宾历史文化的一支奇萌。

焚人是一支崇尚勤劳勇敢民族。

焚人男椎髻、短服左祅,女丫

髻长裙,皆为赤足。 当时焚人

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雄盘险

峨”,随遇而安,或以山为营,

或屯居为寨,或沿川为沟,或

洞穴为家。

焚人的农耕文化是原始的,

《兴文县建武城崇报祠明碑》记,雙人为“火耕流种”。铜鼓在樊人文化中象 征着财富、权利和地位。铜鼓在作战中用来鸣金聚众,招徕同类,鼓舞士气。 莢人的丧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能突显焚人这种文化的一是悬棺,二 是岩画。二者均在险峻的高岩上,为焚人存留下来的唯一文化遗迹。

竹文化:竹,是与梅、兰、菊并提的“四君子”之一,当它与人类活动 连接起来时,就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文化,是宜宾又一特色文化之一。

中国是竹的王国,特别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竹林公园”的蜀南竹海 而誉满华夏,远播五洲。宜宾的竹之多,全国罕见。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赞 “江南家家竹”的情况。

竹的实用性,也是竹文化的体现。用得最多的是古代 战争,其次是用竹作为狩猎、劳动、文化的工具。

宜宾民间民俗在川南地区独树一帜,既能反映本地的文化特色,也有外来文化尤其是湘楚文化的渗透,所以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间事项以及信仰崇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

宜宾市文化局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张兴明日前告诉记者,宜宾的老人们都知道“夏天天热穿瑶裤,冬天天冷头包帕”的习俗已流传已久,这种打扮表明了湖南、湖北人入川来宜宾所带来的衣着上的改变。

宜宾燃面、宜宾芽菜、叙府糟蛋、红桥磕粉、沙河豆腐、南溪豆腐干、柏溪潮糕、喜捷砂仁糕、泥溪芝麻糕等都是宜宾广传久远的名小吃。宜宾民间和城市的饮食盛宴便是传说中的九大碗,包括了头头碗、扣肉、酒米饭等菜谱。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土火锅的吃法。

宜宾最古老的房子不是现在用水泥、钢筋浇铸建造的高楼大厦,而常常是用石头垒的,用植物干根柱头撑地;布局承袭明清特色,以四合院、一颗印等形式为主体。古时宜宾山高路远,富人常坐滑杆,穷人就只有“硬操”(步行)。旧时,宜宾水路一般靠木船运输,连接两岸的多是石桥、木桥,也有少数铁索桥。而现代的宜宾城,各种现代的桥如彩虹般雄跨三江江面,大气磅礴。

宜宾的婚嫁习俗有问婚、下聘、嫁娶等一连贯程序,至今在江安夕佳山的婚庆表演里见些端倪。宜宾的丧葬在礼义方面受多重文化影响,一般有讣告、写礼、开路、找阴地、下葬等过程,表明了对生命的认同和尊重。一旦有婴儿出生,则有三朝、满月、抓周、拜保等习俗。若遇老人大寿,一般都摆出隆重寿宴,亲朋好友竞相以礼物馈赠以示祝贺。

宜宾的酒文化、茶文化内涵尤其丰厚,表现在民间事项中,什么时候请吃酒、什么时候请喝茶都有严格的习俗。

宜宾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牲,属于川南语言主流支系,尤以卷舌、平舌多半不分而发音独特。在常用语音中,既有古蜀语遗存,也受到上古、中古语音的影响,并有鲜明的湖广语音遗存。宜宾口头语言游戏,有说吊脚话、展言子等形式。

独具宜宾特色的节日有梨花节、桃花节、李花节、橙花节、栀子花节、春笋节、龙舟节、美食节、酒圣节、早茶节、舞龙节和苗族的花山节、踩山节以及僰人赛神节等等。其中的“花山节”是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借以传承苗族文化和交流感情。兴文县作为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成功举办了两届盛况空前的“花山节”,保护和弘扬了苗族传统文化,也为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按省文化厅评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法,苗族“花山节”完全符合申报要求,并力争把这 一传统文化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由市县政府分别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市级有11项,县级有59项。同年,经省级专家评委会评审,宜宾五粮液传统酿酒工艺、宜宾面塑、江安县竹簧雕刻工艺、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珙县珙石雕、兴文大坝高桩、苗族古歌、金江下游“船工号子”、苗族大唢呐、苏济川“虫虫歌”等11个项目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兴文大坝高桩、江安县竹簧雕刻工艺、宜宾五粮液传统酿酒工艺已进入国家公示程序,这三个项目可望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500年前消失的民族

古滇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不仅据说拥有南洋三大邪术之一的痋术,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存在了500多年的智慧民族却在一夜之间举国消失了。那么古滇国为什么会消失呢?古滇国的人民后来又究竟去了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考古发现来揭开古滇国的消失之谜!

云南省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山鲸鱼山,但是1954年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却在这座貌不惊人的山上发现了轰动考古界的古墓。而考古专家们赶到现场进行一番勘查后,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大片墓葬群,至少有上百座之多。而更惊奇的还在后面,发掘工作正式开展以后,考古专家们不仅在墓中出土了不少金器、玉器,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在铁器出现之前的时候,达官贵族们常用的器具,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古墓等级高的同时,历史应该也不短。

但是这些出土的青铜器造型非常奇特,完全不同于考古专家们之前考古出土过的青铜器,而且上面没有任何铭文记载,所以考古专家们最开始发掘的时候,并没有弄清楚这些古墓所处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直到1959年的时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云南博物馆见到了这些青铜器,并因此联想到了《史记》中记载过,西汉时期,中国西南边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国家中的最大是夜郎国,再往西边就是古滇国,而石寨村的墓葬就在滇池的旁边,所以郭沫若认为这些墓葬很有可能和古滇国有关系。

古滇国这个神秘的国家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建立的,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派楚国大将庄蹻(qiāo)带领军队来到云南的滇池一带,想要把这一片区域占领为楚国所有。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楚国却被实力更强的秦国给拿下了,庄蹻(qiāo)和自己的军队,深知这个时候回去就只能归属秦国,要不也是被灭的结果,而他们两个都不想选,于是就留在了滇池一带,并且建立了滇国。但是这个国家不知道为什么,在存在了500年之后就突然神秘的消失了,连相关历史记载也是少之又少。也正因为如此,考古专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把石寨村的墓葬和古古滇国联系到一起。

之后,根据郭沫若提供的这个线索,考古专家还真在古墓中出土了和古滇国有关的文物,这是一枚金灿灿的印章,经过考古专家的仔细清理,上面刻着的“滇王之印”4个篆书汉字就露了出来,也就是说石寨村的墓葬的确是古滇国的,而且还是属于皇室贵族的。此外,这枚金印的出土也揭露了另一段关于古滇国的历史:汉武帝时期,为了打通西南的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就曾经派大军南下征伐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古滇国也在其中。

不过,古滇国和其它少数民族不同,它的统治者深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如西汉,所以并没有反抗,而是带领着全国上下归附了西汉。汉武帝见古滇国的统治者如此识抬举,于是表示古滇国以后只要服从中央管辖,那么古滇国的统治者就可以继续当国王,并给他颁发了这枚出土的“滇王之印”。那归顺西汉的古滇国后来为什么在历史上直接消失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关于滇国的考古发现了。2006年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在云南省澄江县旧城村东边的金莲山上发掘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墓。金莲山并不高,只有25米左右,面积稍微大一点,也就大概12万平方米,但是它的地底下却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体遗骸,它们互相堆叠着,一层又一层的叠加,初略估算,至少有上万具之多。因为人体遗骸中还有不少青铜器之类的随葬品,和石寨村墓葬中的青铜器完全是一种工艺和风格,所有考古专家们很快就确定了这也是古滇国的墓葬。

可这些密密麻麻的人体遗骸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汉书》记载,在古滇国归顺西汉之后的最开始几年,古滇国作为西汉的地方政权一直和中央朝廷和平相处,服从管辖,定期朝贡。但是随着汉朝廷不断加大对西南地区的汉化,在公元前86年的时候,滇国所属的汉王朝益州郡爆发了大规模的当地部族起义。

所以考古专家们一开始认为,因为滇国挑战了汉朝廷的权威,被出兵镇压,滇国军民在战火中因为屠杀死伤无数,所以才有了这上万具相互叠加的人体遗骸,也直接导致了滇国的灭亡和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虽然这样的推测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是却经不起仔细考究。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真是这次起义战争造成了这么多的人体遗骸和古滇国的灭亡消失,这些遗骸的身上就应该有很多被刀剑砍伤的痕迹。可事实上,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遗骸身上有刀剑砍伤痕迹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遗骸都是完整的,而且还有不少妇女和婴儿的遗骸。此外,考古专家们在查阅了更多的史料发现,这次部落起义主要集中在滇池南部通海一带,起义的领导者也并不是滇国国王。

既然在战争中被屠杀灭国的推测不成立,那会不会是国民死于瘟疫后灭国的呢?在古代能造成这么大规模死亡的,也只有天花和黑死病了,但是医学专家通过对这些遗骸取样检测后,也否定了这个推测。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金莲山上的古滇国万人坑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古滇国更不可能是凭空消失的,总要有个理由吧!

考古专家们翻遍了所有古滇国仅存的文献和史料,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那就是作为少数民族部落的滇国当时虽然有很多方面都被汉化了,但是依旧保留了和中原其它地区不一样丧葬习俗。那就是古滇国流行二次葬,国民去世后先安葬在自家墓地,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在祖坟上建造一个墓穴充当公墓的,然后把国民的遗骸都收集起来全都安葬在公墓里,葬的多了,自然也就层层叠加了。而且为了节约空间,古滇国民众二次下葬的时候,甚至连棺木都不用。这也说明了,古滇国的消失和这上万具遗骸并没有关系。

至于古滇国的消失之谜,考古专家们在云南地区做进一步深入考察研究的时候,在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发现了一些线索。比如云南红河哈尼族的男巫师祭祀时跳的一种舞蹈,就和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中的舞蹈动作非常的相似。此外,云南很多偏僻少数民族的村庄,也保留了一些古滇国的生活习俗。但是这些无数不多的线索,只能说明古滇国当时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很深,要想证明消失的古滇国人民最后来到了这些少数民族,证据就不够充分了,毕竟这些地方连古滇国最具代表的滇式建筑都没有。

不过,就在考古专家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遥远的苏门答腊岛竟然传来关于连古滇国的消息。在苏门答腊岛中一个叫作莎摩西的小岛上,生活着一群巴达克人,这些巴达克人所住的房屋都是是史料记载中滇式建筑最典型的长脊短檐,左右两边的屋顶都是向上高高翘起的。而据当地的巴达克人说,他们的祖先的确是外来民族,因为一些原因才迁居到此,并且曾经还和古滇国一样拥有残忍的“猎头”习俗和二次葬的丧葬习俗。

虽然巴达克人拥有这么多与古滇国相似的文明习俗,似乎已经足以证明巴达克人的祖先,就是西汉时期为了摆脱西汉朝廷强权统治而被迫偷偷迁居到苏门答腊岛的古滇国人民,但是想要进一步确定,还需要采样进行DNA比对。可遗憾的是,由于生物科学家们在已有的古滇人遗骸当中并没有找到有效DNA信息,所以现在的巴达克人究竟是不是消失的古滇国人民的后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衍生出56个少数民族,而汉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由于汉族人数的庞大使其他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而我国除了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就是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一带聚居着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在以前是受到统一的,那就僰人。

当时汉人看不起这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受到的教育少就会滋生出一些很难改变的恶习,当时僰人统治着这些少数民族,他们经常反抗中央的管控还不断的生事使得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管理很难落实,而且还是个头疼问题。

这种名族矛盾持续到明朝时期,明朝那会重视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为了很好的管理他们就为他们制定一些条文来约束他们,但是“野”惯了的少数民族怎么会适应“笼子”生活,就在万历年间这场矛盾终于达到顶峰,统治阶层的改革引发了一次反明清政府的斗争,中央本想以汉治僰没想到却不断的加剧两边的矛盾,僰人骨子里留着不羁的性格他们誓死都不向中央低头。

说到僰人就应该说说他独特的葬俗了,其实这个民族的葬俗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僰人如此强悍是与他的祖先分不开的,他们曾在西周时期建立僰侯国已经距今两千多年了,由于西北地区地质的影响僰人死后就将尸体放在棺材里然后下放到那些陡峭的山崖璧上,从山崖下面往上看就能清楚的看见那一幅幅棺材好像在空中悬着,这个勇猛的名族葬俗也很是不一般。

当时明仙宗派人去了解僰人当时的情况,但是他们为了让僰人看见中央收服少数民族的态度用错了方法,先是杀了几百个山寨头,之后又于僰人进行了一场战斗,这让不服输的僰人又再一次的反抗中央统治,僰人的武器是落后的,怎能抵得过明朝先进的武器,最终结果无非就是明军将僰人全部杀掉,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经历了四年之久。

但是之后的某年残存的僰人消失了,但是五百多年后僰人又出现了,就在2004年四川宜宾发现了上万人的僰人不过他们改姓何,他们的姓也是改过两次的,一次是阿,第二次是何,他们的本姓为哈,僰人不仅留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例如竹编,针秀,而且他的葬俗也不断的流传。

古滇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不仅据说拥有南洋三大邪术之一的痋术,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存在了500多年的智慧民族却在一夜之间举国消失了。

1519年天花,当时的阿兹特克王朝总人口是2200万,几十年后却因为天花只剩不到200万;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南美印加部落的身上,据估算,天花在美洲导致约2000万到3000万印第安人死亡,是整个印第安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个少数民族,曾经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它们在短暂的演出后,又匆匆地走下历史的舞台,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一、匈奴:在东汉时期,匈奴的主体基本被汉族消灭,剩余的部分逃往至西亚、东欧一带,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后裔。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匈牙利并不是曾经的匈奴人。

二、东胡:这个民族是活动在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匈奴刚兴起时,曾被东胡欺负。之后东胡渐渐衰落,最终被匈奴所灭。

三、乌桓:也被称作“乌丸”,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曹魏大将张辽所杀,乌桓最终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四、鲜卑:起源于东胡民族,曾在北方建立魏、燕、齐、周等多个政权。北周灭亡之后,以鲜卑为主体的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之后,大部分鲜卑人基本被汉族同化,剩余部分成为柔然。

五、柔然:又被称作“蠕蠕”,来源于东胡、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大败柔然,柔然灭亡。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部,融入到突厥和契丹各部落中。

六、契丹:起源于东胡鲜卑,公元1128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灭亡。之后大部分契丹人被汉族和女真族同化,其余部分逃到了中亚,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亚各国的一部分。

七、突厥:突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都认为突厥起源于匈奴的一个分支。突厥的主体被汉族和回鹘消灭,余部向西逃窜,分布于欧亚大陆,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

八、党项: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逐渐壮大,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与当时的北宋和辽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被蒙古所灭,党项人也被融入到了中国其他民族中。

九、氐族: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是中国少见的农耕少数民族。五胡乱华之一,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仇池、成汉、前秦、后凉等政权。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

十、羯族:其实羯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它只是匈奴的一个分支,而且存在的时间也很短。五胡乱华时期,羯族称霸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后赵政权。冉闵消灭后赵政权,并下令屠胡,几乎杀光了羯族。侯景之乱,羯族被南梁灭族,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在四川的宜宾市,有一项世界之最,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参观。那就是被称为巴蜀一绝的神秘悬棺。

所谓悬棺,是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古代称其为“挂岩子”。

“挂岩子”可是一个技术活。一般的棺木都重达数百公斤,此外还有尸体和随葬物。古人如何把这些重物置于几十米的悬崖峭壁上,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悬棺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省都会,甚至北方的山西也有。而分布最多、最为集中地就是宜宾市的珙县、兴文县境内,竟有悬棺288具,堪称世界之最。

云南地区的悬棺

创造这一世界奇观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僰人(同博音)。

僰人?很多人肯定没听说过。其实,僰人就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人对西南地区的诸民族的统称。

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长达2500的时间里,僰人一直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为什么只提到明朝万历时期呢,因为在此之后僰人就神秘的消失了。以至于现在有的史学家说,如果僰人不消亡的话,可能就称为中国的第57个民族—僰族。

消亡的原因是战争。

僰人英勇善战,难以驯服。在2500年的时间里,一直雄踞云贵川三界的咽喉之地,为历代王朝的心头之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限制僰人的利益。

注意,这里只是限制,从根本上看,还是采取酋长制度,利用僰人加强统治的。然而到了万历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万历强行在西南地区废除酋长制度,任用汉臣进行全面管理。

明朝疆域

这从根本上触动了僰人贵族的利益,引起了僰人的全面对抗和叛乱。朝廷最终派遣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这场战争给僰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争之后,僰人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悬棺昭示他们曾经的文明。

宜宾必去十大古镇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是宜宾市10个著名的古镇:

1. 罗城古镇:位于宜宾市筠连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2. 江安古镇:位于宜宾市江安县,是长江上游的著名古镇之一,以石板路和古街为特色。

3. 南溪古镇:位于宜宾市南溪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4. 千佛古镇:位于宜宾市南溪区,因其拥有众多佛像而得名,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

5. 兴文古镇:位于宜宾市兴文县,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著名。

6. 罗汉古镇:位于宜宾市翠屏区,以其罗汉寺为主要景点,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

7. 石海古镇:位于宜宾市屏山县,是一处融山水、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古镇。

8. 东溪古镇:位于宜宾市筠连县,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受到游客喜爱。

9. 白岩古镇:位于宜宾市高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以白岩寺、古街道和河滩景观为特色。

10. 简阳古镇:位于宜宾市江安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以古街、古建筑和人文景观为特色。

这些古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游览宜宾的这些古镇,可以更好地了解宜宾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1 李庄古镇

李庄,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这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能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古镇位于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

李庄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这些街巷道路皆由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而成,两边一般留有一米宽的石阶。席子巷是李庄古街巷的代表。同时有建筑四绝:文昌宫、奎星阁、禹王庙、张家祠。

宁静悠远的古街古巷、青砖灰瓦的旧时建筑、肥而不腻的白肉、工艺醇厚的酒窖、绵软爽口的白糕、热情悠闲的居民……都是李庄的特色之所在。

2 井口古镇

江安藏着的一个古镇,很多宜宾人都没去过。低调又美丽的井口古镇,古街、庙宇、江河…有太多惊喜。

这里可以饱览无边春色,可以品尝甘甜美味的甘蔗,可以脚踏明代永乐古街的青石板,造访始建于明代的毗卢寺……怎么样,是不是一个绝佳的旅游小圣地?这个小镇就是滨临长江的江安县井口镇。

井口镇,是昔日十分繁华的长江码头古镇。相比于其他的古镇,这里要少了一份喧嚣与浮华,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感觉。这里保存着一条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永乐古街。古街长约七八百米,至今仍有几百人居住于此。每逢赶集天,这里一改往日的宁静,茶馆里悠闲的老人喝茶聊天,小酒坊里三五几个朋友就着花生米,喝上一壶老酒,街上人来人往,恍然又回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踏着沉沉的青石板,轻抚着街道两边的红墙青砖,感叹时光流转,岁月静好!在古街转角处,还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毗卢寺。

井口镇,还有一个武侯祠,在古街的另外一头,建于清代,是供奉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这有江安境内唯一供奉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3 龙华古镇

宜宾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县屏山镇南37公里处,始建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形成现在规模,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镇上建筑多为木制结构的古屋,多为平房或者一楼一底式。相比其他古镇已经被钢筋水泥翻修痕迹严重的建筑,这里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的风格;

空空的小巷,商业气息完全没有,只有当地人开的小店,由于过客不多,小巷子里面静悄悄的,仿佛是一个人包揽了这里的美景与恬静的生活。

穿梭在每条小巷的石板路,都带着年代的痕迹,青苔遍布。有人曾说龙华古镇,苍老又孤独,有些残败却质朴自然,毫无一丝商业气息。

漫步古镇,古风浓郁。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条街,名曰顺河街、新街、长街,皆是石板铺路,岁月在石板路上留下了道道凹印。

此外,古镇一侧海拔891米的山峰上,一尊神秘的大佛尤其出名。据了解,自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两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无情摧毁后,这尊32米高的八仙山大佛,就从世界第三立佛变成了世界第一立佛。

4 安边古镇

安边位于宜宾县西部,是金沙江末段北岸的一个乡镇。当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曾是中原入滇的必经之路的重要渡口。

安边古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当初的繁华集市到如今清静的街道,在它身上沉淀下了许多令人感触令人寻觅的故事。邱家大院,是曾经大户人家的房子,据说建于1880年左右。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现在这个古镇显得有些破旧了。久经风雨的青石板,石块堆砌的古城墙,如今行走在安边的街道上,时光尤其清净。

5 南广古镇

哪吒故里、陈塘关、僰道、盐码头、南丝绸之路……一个边陲小镇的这些传说和历史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这里是川南著名古镇南广。南广古镇距宜宾城区四五公里,位于长江边上,古镇依山傍水,风景迷人。踩着光亮的青石板,在静谧的小巷里漫步,让人十分惬意。

老街里有部分建筑还保持着原样。坑洼不平的青石板记载着小镇的兴衰和历史。

6 横江古镇

横江古镇有大街7条,小巷10条,历史建筑规模13500平方米,历史建筑完好比率90%。从宋至今,这里一直是宜宾县西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横江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油房坝、打渔岩、黄鳝沟、石城山先后发掘东汉墓群40余座。北宋时于横江设水寨,元代于横江设巡检司,清代于横江张窝设京铜专运局。

横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著名的商贸集镇,镇内有朱家大院、肖公馆等众多文物遗址。悠久的横江镇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石城书画院”一度成为宜宾县书画爱好者云集之地,有“书画之乡”美誉。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看着那些古老的大树、古韵浓郁的门窗以及城墙上遗留下来的字迹斑驳的标语,听着路边摊贩吆喝卖着“眉毛酥”,仿佛古今世界在这里被打开了一道门,穿越了千年。

7 隆兴古街

在南丝绸之路上却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古街——隆兴乡古街,在宜宾县。

小青瓦、石板路、风化的石基、古朴的木屋、雕刻的木窗木阳台、还有那红灯笼,不禁让人想起电影里的一些场景。

这片古街在越溪河畔,漫步在古朴的街道上,让人感到惬意。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几代人的记忆,时光冲刷下的古街,总是藏有许多故事。

作为曾是南丝绸之路的要道;作为曾是西南佛都所在地,隆兴有太多的辉煌值得我们去追寻。传说,华夏黄帝元妃嫘祖,曾经陪同黄帝到越溪河流域推广栽桑养蚕技术,从此,这里丝绸业兴盛不衰。太平公主曾到这里烧香还愿,建文帝在这里隐居圆寂。一时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成为了内地连接东南亚各国的要领之地。

8 冠英古街

宜宾城区戎州大桥北桥头右侧,有一条青石路。穿过青石路,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便跃然眼前,这就是宜宾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清末古街——冠英街。

冠英古街保留了川南传统民居风格,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整个冠英街民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狭长的古街,抬头仰望,千年不变的天空下,是斑驳陆离的灰墙和古老的雕花屋檐,在娓娓诉说着这里悠悠的历史:据说以前这里有个观音阁,因之得名“观音街”,1940年,以谐音取名冠英街,旧时,此街多为富家“公馆”所在,大体为砖木结构平房或一楼一底楼房,均有石柱大门,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门窗雕刻十分精致。在冠英街的两端,还有明代的古城墙和千年放生池的唐朝石刻,与这条清代古街相互辉映。

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宜宾市翠屏山景区、李庄古镇、夕佳山民居、大观楼、老君山风景名胜区、宜宾三江游船有限公司、僰人悬棺、宜宾野生动物世界、四川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

宜宾东楼赋原文

宜宾东楼赋全文如下:长江之首,宜宾独占鳌头;东楼雄踞,大唐奠定基础。融入当代思维;尽显古人智慧。吞吐千古江流,波澜壮阔方显英雄本色;背靠云贵高原,宜主宜宾还看今日戎州。巴蜀大地,沃野千里;西南半壁,漫道雄关。金江奔泻,彰显雪域风采;岷水蜿蜒,不失大河气派。巍巍五指要冲扼守;滚滚大江三川并流。中华传统可圈点;高屋建瓴又一楼。杜甫宴客诗犹在,风云际会写春秋。

脚踏三江水,怀古思幽情;凭栏倚高楼,壮怀抒胸臆。襟连巴山蜀水,独享黔雨滇云。大秦明月照僰道,汉时关隘有戎州。一路艰辛五尺栈道;几多秘密僰人悬棺。绿水青山甘泉汇聚;一杯清酒僚人祖先。蒟酱酒野果酒窖藏乡人秘技;稻谷香高粱红酝酿五粮琼浆。蜀南竹海诗人叹壮哉;山珍菜肴食客思美味。溪河纵横延续文化根脉;大浪淘沙孕育码头文明。僰道香茗弥漫三千载;金沙号子贯穿古今情。群贤毕至大江两岸;人文风韵薪火相传。

川南大地屹高楼,红色丘陵艳阳天。大好山河添锦绣,千年酒都起绿风。楼高五十米,极目万里云。连天碧瓦接玉宇,翅角飞檐指长空。雕梁画栋异彩纷呈;巍峨楼阁浮想联翩。平坐出挑以利登临眺望;龙吻吞脊祈祷幸福吉祥。昔日墨客骚人吟诗作赋;今朝黎民百姓赏景登台。一楼撑起城市盛景;明月遥寄游子乡愁。喜看竹波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蜀南胜地,星分参井;叙府东楼,鸟瞰滇黔。北瞭天府路,南俯七星山。西迎雪域水,东挈长江源。物华天宝,千秋史鉴;人杰地灵,百代文传。

记秦汉以来,系军政边陲要塞;唐宋迄今,领西南半壁雄关。凭水陆交通,物流集散,僰道蔚成枢纽;扼丝绸南路,商贾往还,市廛广纳俊贤。因缘际遇,世需优渥客;应运而生,唐建兴会坛。人称杨使楼,位矗岷江岸;光耀戎州境,名扬诗圣篇。其八面迴风,花窗翼瓦;九霄垂露,凤角龙檐。促阆苑宜宾,更宜山宜水;芳华醉月,堪醉酒醉仙。登楼纵览九宇八荒,倾情遂愿;赏景漫寻三江六岸,尽兴酬缘。引风雅文人,书香门第,庶民骚客,显贵达官。皆常入阁听琴,倚栏品茗;举杯斟酒,围席开筵。逢绿漫红娇,佐食荔枝鲜果;仗绣堆锦簇,效颦妃子笑颜。接风洗尘,时期虽异;贺喜添寿,风俗未迁。故高朋满座,乐飞楼外;雅客如云,伎鼓樽前。任历代名家,唾珠漱玉;各朝胜迹,下笔留笺。

人世沧桑,涝灾卷地;风云变幻,洪水滔天。记唐代马湖荡圮,城遭灭顶;惟旧州古寺尚存,楼获重妍(1)。数朝赓建名楼,图承宿志;谁料难防劫运,仍化灰烟(2)。

青史时空,星移斗转;宜宾风貌,地覆天翻。万里长江第一城,扬今挹古;中华诗酒无双郡,迪后承先。独地标建筑,尚须卓荦;文脉丰啤,尤应昌延。问少陵诗,山谷咏,五粮液,荔果盘。对妙吟佳酿美果,频思三绝;宝塔岷流金沙,欲畅一瞻。趁繁华盛世,政通人和;复岌嶪东楼,意定情坚。故辟坡选址,南广镇畔;铸石奠基,大溪口边。

看七层楼宇,江滨耸立;四下云衢,蛛网互联。楼阁恢宏,具大唐风韵;亭廊对称,成巨构标杆。层殿轩窗,明光敞亮;回栏斗拱,古朴庄严。框架嶔奇,丰姿雄阔;蕴涵厚重,雅致高端。环顾周遭,辉映宜宾八景(3);并收四野,信酬名胜五山(4)。青云紫气,径囊怀抱;白鹭银鸥,遥入眼帘。喜东西南北,百族名流接踵;春夏秋冬,四时游客休闲。近睹东楼风采,琼阁声蜚华夏;远迎四海朋俦,酒都誉播瀛寰。藉叙府无垠神韵,长歌缱绻;与长江三大名楼,联袂翩跹(5)。(刊载于四川经济日报)

注:(1)指唐代会昌三年,东楼遭水灾毁殁,后于原址重建。(2)指东楼于1949年毁于火灾。(3)宜宾八景,指郁姑仙踪、双江秋涨、水帘奇观、翠屏晚钟、江楼秋月、大小漏天、曲水流杯及天池晚照。(4)五山,指翠屏山、真武山、登高山、少娥山及石城山。(5)长江三大名楼,指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24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人为何想出防盗墓的办法,至今无人能解?下一篇:穆桂英和美猴王是否真的有姐弟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