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了解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史学地位 后汉书与三国志哪个更准确

导语: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两部重要著作,体例严谨,具有很高的史学地位。后汉书与三国志都是东汉时期的史书,后者更为准确。

目录导航:

  1. 了解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史学地位
  2. 史记和中国通史哪个好
  3. 汉书和后汉书孰优孰劣
  4. 大一四史哪个简单
  5.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区别
  6. 文言文哪本书最好
  7. 请教二十四史与资质通鉴先看哪个好
  8. 汉书最出名的名篇
了解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史学地位

《史记》纪传体。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纪传体,

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史学最主要的编纂形式。其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长期地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史学的发展。《汉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

史记和中国通史哪个好

对于高中阶段,不论是哪个版本的,中国通史肯定是好点。

原因一:高中注重通识教育,读完通史,可以对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原因二:史记记载时间截止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以后的朝代记载是没有的。

原因三:史记是古文形式,读起来难度较大。

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读史记也不失为学习的乐趣。

个人观点。

史记是从远古写到汉武帝时期,中国通史是今人对中国历史的一个整理,取其中一些历史故事,所以中国通史会更加全面一些。

具体来说,《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而《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汉书和后汉书孰优孰劣

时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所写。

汉书一百二十卷,虽说由东汉班固所撰,实则非班固一人所成,先是由其父班彪撰后传六十五卷,后来在由班固续上,耗时20余年,班固晚年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后,卷入窦宪谋刺皇帝的政治阴谋中,入狱而死,并没将,八表,和,天文志,完成。

其后固妹班昭奉皇帝之命续写,结果班氏一家共历三、四十年的岁月,才将汉书完成,汉书与史记皆为纪传体,不同处在史记所载为上古至汉初之通史,汉书因限西汉一代,所以为断代史。汉书以后之正史,以断代史为多,汉书可谓是断代史之先驱。

后汉书比三国志稍晚,是在南朝宋年间才开始写的,以后汉时代为记述对象的历史书籍,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了,象,光武帝纪,据说是由汉书的作者班固等人所写的。但是这些史书,在后汉末期到南北朝中期的战乱期间,辗转多次,大多己失传。

而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参照东观汉记等七、八种后汉书编篡而成的,据说在编篡时,范晔引用原始资料删改史书,从此开了删改史书的风气,起初的计划要完成十记、十志、八十列传,但是,由于范晔涉及了宫廷里的叛乱事件,以主谋罪名被处刑,所以,十志,也没能完成,传说后人是引用晋司马彪撰续汉书的,志,来补上的。

多数人认为,汉书,更胜一筹,但我却更喜欢,后汉书,觉的它更生动

就凭: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

这一句,我就更推崇后汉书

历史记载不是写文章,文笔固然重要,但史书还是要以价值来定断,若说文笔,两书皆有特色。

当然以上只是比较克制的说法

以个人观点来看,汉书的成作之前有史记这部无法超越的高山,而汉书的写作体例,模式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司马迁的手法,部分内容有点抄书的嫌疑。

而且读史记时,往往会让你的心境虽文字而变化,如: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读到此处,深感人世的无常且无奈。

但看汉书,则没有这种感觉。

后汉书是前四史中成书最晚的,而且那个时代的文风有了很大的变革。

但就凭: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

这一句,我就更推崇后汉书

《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

汉书和后汉书不能说谁优谁劣,两者各有千秋。两书的作者不同,《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两书的风格不同,《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

大一四史哪个简单

在大一学习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很难说哪个最简单,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然而,相对而言,《史记》可能是最容易入门的一本,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广泛而丰富,涵盖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

此外,《史记》的文笔流畅,故事性强,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但无论选择哪本,都需要耐心和时间来深入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内容。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区别

答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是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四部纪年历史的书是按出现的年代顺序的,正好四部书衔接从西汉到三国的历史;

2书的作者不同,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3记载的年代时间长短不同。其中史记记载的历史最久远,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志的历史最短,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统一近六十年的历史。

文言文哪本书最好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请教二十四史与资质通鉴先看哪个好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你读不过来的,如果想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就够了。

推荐看《资治通鉴》和《史记》。理由:从编年体史书的角度看来,想补完整个中国古代史,最好是《左传》加《资治通鉴》加《续资治通鉴》。《左传》难读,没有《史记》简单易懂,所以资治通鉴没讲的历史,看《史记》就够了。想把《二十四史》读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大师多没能完成这一任务。提醒:其实《资治通鉴》也是部大书,读完也不容易,而且编年记事,长时间的事情被年份割裂开来,看了会头大,我也看不下去。所以推荐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从通鉴里面把事情抽取出来,一件一件地讲,看着舒服。如果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想读读,推荐地摊上卖的《二十四史》或者《资治通鉴》的选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看哪个都无所谓了。还有,通鉴才是标准的斗争学教材。

汉书最出名的名篇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最出名的名篇有《苏武列传》,《霍光列传》。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它的名句有:

1、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释:管:竹筒,竹管。窥:看。蠡(lí离):瓢。这两句大意是:拿竹管子来窥看天,拿瓢来测量海,都是很蠢笨的。此二句形象地比喻视野狭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法,并已概括成“管窥蠡测”的成语,用以形容见识狭窄、短浅。

2、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释:遗:留给。籝(yíng营):筐笼一类盛物的竹器。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这两句大意是: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3、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释:这两句大意是: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

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书·食货志》。释:积贮(zhu助):指积蓄储存粮食。大命:命脉,命根子。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这是贾谊向文帝上疏中的一段话。

5、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 ---《汉书·陈汤传》。释:疵(Cì刺):指责,挑剔。瑕(xiá侠):玉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小过失。大意是:评定人的大功劳,就不必记他的小过错;推举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6、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汉书·晁错传》。释:主:君主。大意是:将领不会指挥自己的士兵,就是把他的君主送给敌人;国君不认真选择称职的将领,就是把他的国家送给敌人。这是晁错上书文帝时引用古《兵法》中的话,阐述了君主、将领、士兵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责。

7、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释:患咎(jiù救):灾祸凶险。大意是: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8、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汉书·枝乘传》。释:溜(1iù六):小水流。单极之绠(gěng耿):单股的细绳。断干:勒断树干。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单股的细绳可以勒断树木。俗语说:水滴石穿。

9、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汉书·赵充国传》。释:兵:军事。计:计谋。算:谋划。大意是:军事行动以计谋为根本,因而谋划全面的将战胜谋划片面的,谋划多的将战胜谋划少的。

10、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释 :其:他,指司马迁。直:直书其事。核:翔实准确。虚美:即溢美,过分夸奖,指美化统治者。隐恶:指隐瞒统治者的恶行。大意是:他的文章能忠实地直书史实,他所记述的历史事件翔实准确,他不虚构统治者的善事,也不隐瞒统治者的恶行。这几句是高度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尊重并忠实于历史的。

11、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汉书·娄敬传》。释:亢(gǎng):咽喉。拊(fú):拍,按。意思是与人争斗,不用力扼住他的咽喉,按住他的后背,就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说明要善于抓关键抓要害。

12、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汉书·谷永传》。释: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13、欲人勿阐,莫若勿言;欲人勿知,墓若勿为。---《汉书·枚乘传》。释:莫若:不如。大意是:想要叫人不听见,不如干脆不说;想要叫人不知道,不如干脆不作。正如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4、福生有基,祸生有胎。---《汉书·枚乘传》。释:基、胎:均指事物的根本。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根本原因的。

1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释:固:本来。发:发生。忽:不注意。大意是: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往往在人们的忽视中产生。

16、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汉书·伍被传》引古语。释:聪者:听力好,此指聪慧的人。明者:视力好,此指明智的人。大意是:听力好的人,在声音未发出之前就预感先觉;视力好的人,在事物未出现之前就预见先知。聪慧明智、思虑通达的人,故能洞察事物的未来,于无声处听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有先见之明。

17、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汉书·隽不疑传》。释:折(shé蛇):折断。废:无用。大意是:过于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弱就没有用处。

18、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 ---《汉书·王嘉传》。释:信:信用。节:节度。大意是:奖惩应该明确而有信用,说一不二,同时还应有节制,不滥施与。对人的功劳不能忘掉,对人的小过失则应宽容。这虽是丞相王嘉称许汉文帝的话,但它言茼意赅地点出刑赏时应持的态度,很值得执法击者借鉴。

19、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汉书·货殖传》。释:贪贾(gu股):贪心的商人。廉贾:廉正不贪的商人。大意是:贪心的商人牟取暴利,反得利少,只能十得其三;廉正的商人薄利多销,反而得利多,可以十得其五。

20、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释:心:思想,愿望,情感。大意是:治理天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此句可用来说明要时时想着人民,为人民着想。

《苏武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史传文。这篇文章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共十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第三部分为最后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入骨三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542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明朝一共经历了多少年?下一篇:杨门女将哪里人 杨继业祖籍是哪里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