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帝王诛心 帝王诛心 文祸横行 四朝权臣崔浩出来领死吧

导语:皇帝心中充满了烦恼,于是四朝权臣崔浩出来送死。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古人曾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历史上的昭昭血肉早就证实了这个真理,贵如李唐皇孙李重润,大宋名相寇准,小如平头百姓张三阿四之流,皆因一时不慎,无端口祸,以致大难临头。其实,说话随便而致大祸,有人口才了得,也尚可辩解,倘若写成了文字,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如此则更是难逃法网,葚至连辩解的余地都没有了。

皇帝心中充满了烦恼,于是四朝权臣崔浩出来送死。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古人曾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历史上的昭昭血肉早就证实了这个真理,贵如李唐皇孙李重润,大宋名相寇准,小如平头百姓张三阿四之流,皆因一时不慎,无端口祸,以致大难临头。其实,说话随便而致大祸,有人口才了得,也尚可辩解,倘若写成了文字,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如此则更是难逃法网,葚至连辩解的余地都没有了。因此,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作品。要么在文字上精雕细琢,要么在内容上歌功颂德。如若不是某种境况很特殊,如遭贬、流放,长处民间,退休等,一般来说,都是字斟句酌,然后才写成文字,流布世间。 但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够安全的好作品,百姓说得算?历史来衡量?全都不是,封建时代,你的辞章是否华丽吹捧?不重要。谏言是否得体无私?也不重要。甚至提议是否可行有实效?都不重要。重要的时,作品是否有问题,决定权掌握在作贼心虚的独夫——帝王手中。而这些帝王们用来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而与政治标准和帝王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帝王们认为可以流行的好作品,其实未必就好。因为他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衡量。所谓政治的标准,以是否符合王朝意识和王权意识为主。而王朝或王权意识又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个巨大的软件。它可以囊括一切矛盾,包括思想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政策矛盾,派系斗争等等。就如捕风捉影,适时而需,更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今是而明非的事随时发生,今天还高高兴兴的,为你的文采喝彩,明天哪里不对时,你的文采又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由虚变实,酿成文祸、令人防不胜防。至于帝王的心理、则它的不可捉摸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反正爱怎么玩,帝王说的算。 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十一年,一位年近70的死囚在临刑前,数十卫士一齐朝他撒尿,烈日灼头,恶臭难忍,临死了还遭受奇耻大辱。而围观之人数不胜数,因为大家都想看看平时一向自重,品貌俱佳的当朝宰相是如何的斯文扫地。「 ”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没错,他是崔浩,他惨遭屠戮也不是诛灭九族的大罪,但当时的名门望族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亦同时被牵连,同时服诛。其实他只是主编了一本书,而这书也是皇帝钦命的,写好之后,皇帝也认可了他的质量,并也及时给了嘉奖令。正所谓,朝令夕改,天威难测,你今天因此受到了多少的赞美,明天你就有可能受到多少诽谤。如果是其它人也就算了,这个人偏偏是崔浩。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乡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精研经义,时人没有赶得上他的,未成年就已誉满天下了。北魏三代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都让他亲随左右,恩宠有加。他本人长得面容清秀,皮肤细腻白皙,貌如妇人,可是他绝不是像如今一些小鲜肉们只会搔首弄姿,人家可是有真本事的旷世之才,他自比张良,官高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史书说他「 ”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甚至还参与了简单的来说,就是名门之后、天纵英才、帝师恩遇,位极人臣,甚至太子见了,也是恭敬有加。就这样的一个人,就因一本书,他的人生他的家族就全毁了。 正所谓,天之骄子,天必妒之。北魏太武帝曾对崔浩说:「 ”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着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为此还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 ”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可是这是这位对崔浩如此要好的的皇帝也亲手送他上了刑场。这位太武帝就是那位给佛教几乎带来灭顶之灾的「 ”三武一宗”的着名皇帝。 中国有重史传统,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设置史官。所谓「 ”左记言,或记事”。封建王朝但凡政权稍稳定下来,就必要修史,以用来歌功颂德,追思前鉴,以化后人。公元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他信任的崔浩以宰相身份修史,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着作事。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着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太武帝本来也没什么意见。 由于长期掌握权力,崔浩逐渐有些忘乎所以,对于一些犯忌讳的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太子早就对崔浩有所不满了,位高权重后,往往专断独行,在任命郡守等地方官的时候固执己见,树敌太多,常与太子争执。连太子家臣高允都直接说了,你这样做,不为以后担忧吗?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树碑立传的事情继续做。在祭天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据说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这哪里是鲜卑贵族的赞歌,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批判书,那些年的血泪发家史被揭露得体无完肤,关键还明目张胆的大肆宣传,人人尽知,人家的遮羞布被拿开,还让人家如何面对自己的子民,都不要面子的吗?何况是皇家。那些皇族们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一些曾经被崔浩整过的人们纷纷一哄而上,落井下石。随后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竟惶惑不能应对。他不明白,他对皇家威严的冒犯,他不明白他的存在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他必须得死。 不管怎么样,崔浩还是被夷族了。他的死,不管是不是出于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矛盾的对立,还是佛道之争的结果,还是自己作死的节奏。这个被宠信50年的大臣,瞬间就被怒不可遏的皇帝以屈辱的方面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欧蓝德历史车型 欧蓝德历史车型下一篇:纯妃深受乾隆宠爱 纯妃深受乾隆宠爱 为何裕陵地宫中 却没有她的棺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