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导语:史可法在扬州城孤城坚守,向南明求援,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最终城破,史可法被杀。内斗、权臣当道、皇帝昏庸、散沙,导致南明政权无法救援史可法。史可法的义举却在后世受到敬仰。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人。你听过史可法的故事吗?今天边肖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公元1645年,清朝和河南省的太子多铎率军包围扬州城。当时守卫扬州城的是明末反清将军史可法。史可法在坚守孤城的同时,千方百计向南明求助,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

后来清军狂轰滥炸,史可法别无选择,只能给南京写血书,但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扬州城最终被清军攻破,史可法不肯投降,43岁被杀。

史可法坚守自己的寂寞之城,不肯清场。他的义举在后世受到很多人的敬仰,但他却因为没有援兵而被杀,实在令人遗憾。然后,南明督军史可法将军被清军围困时,连连求救,为什么没有援军来救他?

首先,得罪斧王

崇祯皇帝上吊殉难后,数百名南京官员拥斧王朱由松登基,为洪光皇帝建立南明政权。洪光皇帝本应该出兵支持史可法,但在此之前,史可法已经得罪了他。怎么回事?

当初确定人选的时候,朝中大臣是有分歧的。林东党主张建立朱常芳,鲁王,但也有将领主张建立朱友松,。林东党的理由是,斧王虽然是明神宗的孙子,但他有七个缺点:贪婪、淫荡、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学习和干涉官员。虽然王陆是明神宗的侄子,但他贤惠聪明,应该成为国王。

后来,林东党员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上报给时任南京兵部部长的史可法。史可法本人是林东党成员,自然赞同文件中的意见。

凤阳总督马士英支持斧王。他也来问史可法的意见。于是,史可法告诉他斧王的七大缺点,并说斧王:“不忠不孝,天下难治。”

然而,在江北四镇和马士英的支持下,斧王成功登基。由于他的成功,马士英成为南明政权的第一任侍郎。我没想到的是,马士英竟然把史可法之前的话以文件的形式上报给了洪光皇帝,所以我可以想象洪光皇帝有多生气。

洪光皇帝担心如何报复史可法,但他主动要求外出驻京监督军队,守卫淮阳。洪光皇帝自然欣然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洪光皇帝怎么能救史可法呢?

第二,明朝的内斗

即使洪光皇帝不想救史可法,南明政权的其他军事力量也不应该眼睁睁看着扬州沦陷。都怪他们只关心内斗,看不清形势。

洪光在江北四镇,即高杰、黄德公、刘亮佐、刘泽清的帮助下登上皇位。其中,高杰驻泗州,黄德公驻泸州,刘亮佐驻临淮,刘泽清驻淮安。同时在武昌也有左良玉率领的军队。

本来他们是组成江淮防线阻止清军南下的,但是当清军真正南下的时候,他们却忙着自相残杀。左良玉与马士英对立,他甚至发起了反对马士英的运动。后者立即抽调江北三镇的兵力保卫南京。三镇部队一走,江淮防线打开,清军趁机南下包围扬州。

然后左良玉突发疾病去世,南京的危险解除。当时明明可以联合起来出兵救援扬州,但将领们却各怀鬼胎。黄德公因为要保卫南京,拒绝出兵救援。当刘泽清和刘亮佐看到清军来势汹汹,他们决定放弃敌人。

第三,散沙

这个松沙指的是南明政权,因为当时不仅内斗严重,而且皇帝昏庸,统治者当权。洪光帝听马士英首辅,马士英欺上瞒下,视军务为儿戏。

然而,洪光皇帝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想到了扩建后宫和修建宫殿。可以说,林东党列举的七大缺点,比洪光皇帝列举的还要糟糕。至于马士英,他既然一开始会向史可法汇报,现在自然不会想救他了。

在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内斗的情况下,南明就像一团乱麻。即使史可法坚持了很久,他也不会看到一个救命恩人。

史可法生前写过四篇遗书,其中一篇是写给大清禹亲王多铎的,上面写道:“败军不勇;如果我是一个消极国家的部长,我就不能忠诚。死不仅仅是恨。我得以在中山边埋骨,求太祖高皇帝学此心。许愿就够了。”

可见史可法早就看到了现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等待援军的情况下接受了现实,但他可以为国牺牲而不后悔。然而,洪光皇帝和马士英并不认为是史可法在他们享乐时为他们提供了保护。

史可法死后不到一个月,弘光政权就结束了,洪光皇帝和马士英最终死在了清军手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237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你是我的答案》李校和周子墨的结局是什么 李校和周子墨最后在一起了吗下一篇:饥饿骑士 贝尔森集中营:没有毒气室战犯多死于饥饿劳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