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最早的纸制品出现在在西汉 战国时期的赵括又是如何纸上谈兵的

导语:本文探讨了“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源和中国造纸术的历史发展,指出研究历史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猜测,同时也介绍了古代文学作品保存的困难和清代文学成就的重要性。

今天,边肖给大家带来了典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肯定是赵括空在纸上典故之前讨论过,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表现。

纸可能在战国时期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何时起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纸制品起源于西汉。很多人误以为蔡伦是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这是错误的。东汉蔡伦只是突破性地改进了造纸术。

到了这里,会有人跳出来。战国既然没有纸,怎么会有“纸上谈兵”的典故呢?根本没有这回事吗?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污蔑赵括的。

研究历史,一定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眼光去猜测历史。比如我们现在认为书肯定是纸做的。既然西汉以后有纸,自然不可能有书。是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存在?

用后人创造的文字来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不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以我个人对文字发展的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大多来自明清以来的文献,其实离现在更近,离战国更远。

很多同学肯定会问,汉字不是自古就有吗,怎么可能都出现在明清?

今天,我会给你一个很好的休息。其实古代留下的文学经典并不多,原因有二。一方面,没有客观载体保存大量文字;另一方面,主观上,人为破坏书籍的情况是严重的。

为什么说没有大量载体客观保存文字?我们都知道纸是文字最好的载体,但在纸产生之前,竹简是最常用的记录方式,不仅尴尬,而且难以保存。在古代,书籍要靠汽车拉,家里收藏了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

即使东汉造纸术改进后,纸张也没有完全投放市场。估计东汉造的纸就像现在电脑里的显示卡1080一样。它出来多少年了,我们还没乖乖用1050。

可以说,东汉虽然对造纸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成本却极其昂贵。蔡伦本人是太监,造纸也被朝廷使用。直到三国时期,人们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直到南北朝时期,纸完全取代了简牍。

当然,造纸术的数量在中晚唐进步很快,因为造纸术虽然已经定型,但成本还是有点高。过去,大多数造纸材料是由大麻、藤、桑等纤维制成的。随着造纸资源的减少,纸张往往很匆忙。比如晋代有个成语叫“洛阳纸贵”,虽然据说晋代作家左思写了一篇好文章,很有名。"所以豪华昂贵的房子竞相转让."也说明当时纸张供应不是很充足。试想左思是人才多,副本多,用纸多少。显然还是纸张太少。

中晚唐时期,由于纸张短缺,大量使用竹子造纸,使纸张得以大量生产。

然而,有纸并不意味着文字可以大量传播。唐朝以前,人们习惯用手保存手稿。其实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之前,全民文化水平有限,抄不了多少。因此,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了发展,大大提高了文字传播的效率。当然,雕版印刷的成本也很高。只有宋代活字印刷术普及,文字才能在民间传播。

客观来说,文字不易保存;主观地说,每一代人经常毁坏书籍。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是毁书事件。经过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乱世,以前的文化很少能保存下来。

所以大部分文学作品只能追溯到唐宋时期,而明清时期是达到顶峰的必经之路。虽然很多人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但其实我想说明的是,清代的文学成就应该是杀了前代的。

比如全唐诗收录的诗就只有四万首。清代乾隆皇帝业余水平写诗,一生创作诗歌4万多首,赶上了整个唐诗。清朝有多少人会写诗词?

有点远。先说纸上的典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这种纸上用典的确有记载。原文是“赵括小时候学过兵法,他讲军事。”没说纸的事。

但到了唐宋,纸上谈兵的雏形逐渐出现,但并没有完全使用,也不是赵括,而是文人用兵自吹。

要真正把这四个字用在一起,现在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书就是《史记》。里面有一句话“最近有个大县城的故事,有些很难做。毕竟学者的观点都是纸上谈兵。"

唐宋以来也明显使用,指学者意见,可能与唐宋以来的语言风格有关。前不久我读《金瓶梅·阿美》时,发现里面经常使用这种类似歇后语的语言风格,相当生动。

《千五千年》一书把赵括和纸上谈兵捆绑在一起,评价赵括是纸上谈兵。此后,《现代汉语词典》将这个成语的出处界定为赵括。

其实这很正常。典故出现的时候,不一定变成成语。后人使用时,可列为典故来源。

我们既可以评价赵括是纸上谈兵,也可以评价马谡等人是纸上谈兵,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些坚持认真的人,一定要说“竹谈”“木谈”,这显然违背了这个成语的本意。

我们知道,纸上谈兵就是说一个喜欢讲军事战术但不联系实际的人,而赵括就是这样一个讲理论空,又不过分把历史复杂化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719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梅氏兄弟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下一篇:陈之佛 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