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秦始皇灭赵时,秦赵各有多少兵马 赵括带兵时间地点是哪里

导语:秦始皇灭赵时,秦赵各有多少兵马?赵括带兵时间地点是哪里?这篇文章将为你揭开这个历史谜团。

目录导航:

  1. 秦始皇灭赵时,秦赵各有多少兵马
  2. 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
  3. 纸上谈兵时期秦国将领
  4. 赵括将母
  5. 赵括是王族吗
  6. 赵括杀了40万秦军叫做什么
  7. 纸上谈兵是谁
秦始皇灭赵时,秦赵各有多少兵马

根据《孙子兵法》中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乏,倍则战之"向精神,很多学者认为秦军兵力在五十万到—百万之多,更为大众接受数字是秦军六十万人,赵军四十五万。战场秦军阵亡二三十万,赵军阵亡二十五万人,投降二十佘万人遭坑杀。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因秦军坑杀40万赵国俘虏而闻名。很多近现代的学者都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

但也有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觉得,阵亡赵军加上在外围次要战场的友军,可以达到50万人。同样,秦军也得有50万以上,才能应对这场战役。所以,长平之战是一场古代世界的百万大军之战。

那么,这种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两国才有多少人?

长平之战前的战国七雄

旧史料中关于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的说法,则显然言过其实。以秦赵两国可能拥有的最大兵力,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参战的兵力进行分析可知,赵军最大兵力应不超过20万人。秦军的最大兵力则略多于赵军,但也不过20完出头而已。

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原始史料对长平之战的说法。不难发现,原始史料的行文用语虽有不同,但都一致认定白起残忍地把赵国降卒几乎都坑杀了。而且一坑杀,就是40多万。

据坑杀40万人的规模计算,那么秦军投入的兵力显然应与此相差无几,也有40余万。再加上双方在长平决战前的其他战斗伤亡,如此合计起来就有百万之数。

所谓《战国策》其实就是当时外交场合的嘴炮合集然而,《战国策》、《韩非子》等史料中记载的兵力数字并不准确。所谓秦军“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名师数十百万”都是概数。

赵军“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一说也只是《战国策?赵策》中假托为苏秦的说辞,其余类似的说法也都不足为凭。

战国时期的人口大国也根本养不起百万大军

要想知道两国真正的最大兵力,最科学的方式是从当时两国拥有的总人口数进行推断。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2000万人,而秦地天下三分之一,人众不过什三。也就是说秦国人口占当时天下总人口的30%,约为600万人。赵国的总人口则可以根据西汉时人口的相对增长率进行反推。从战国至西汉末的数百年间,赵国故地的人口自然增长了188%。当地总人口在西汉时为643万人,据此我们可以算,赵国当时的总人口约为223万人。

虽然搞了郡县征兵制 人口基数却限制着战国时代的军队规模

当时的各国,都实行郡县征兵制,凡年满15-60岁的男子都应服兵役。长平之战前,赵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为60万人,秦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为150万人,这就是理论上两国的最大战争潜力。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都同时拉上战场。国内还需要相当人口进行劳作生产和后勤补给的工作。所以,秦赵两国的总兵力显然都要低于此数。

两国在长平之战能投入多少兵员?

相比楚国 同赵国的边境冲突根本不值得孤注一掷长平之战并非双方间的殊死决战,大家也绝不可能在此地投入全国兵力参战。从战争起因来看,战前秦赵两国尚无必战之势。后来,韩国将原定献给秦国的上党郡改献给赵国,招致秦国不满,秦赵之间才因领土问题爆发了战争。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占。赵国名将廉颇领兵救援,从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可见,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争地战争,双方尚无进行全国动员的必要。

后来秦灭楚时,秦王政与老将王翦讨价还价之后,才决心“空秦国甲士”动员60万人伐楚。说明60万人,已经是秦国对外用兵的最高数量了。长平之战的意义,显然不能与秦楚两国的大决战相提并论。如果再排除驻守本国的军队、防备楚国的部队以及劳师远征的因素,秦国能为长平之战投入的军队至多也只有20余万人。

赵国在长平并为全力以赴 精锐的北方军团还在代地驻守

赵国方面,在长平之战前几年, 相国田单对马服君赵奢用兵“必负10万、20万之众”颇有微词。因为这已极大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使民不得耕作。一般认为,如果动员的兵力超过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将难以维持,战争也难以为继。赵国作为位置中央的四战之国,其边防压力远大于秦国。除了防备秦国之外,对魏、燕、齐三国同样需要设防,都城邯郸则更需要守卫。

所以,长平之战虽事关重大,但它不过是秦、赵之间的一次争地之战,并非关乎生死存亡的总决战。赵国没理由将全国兵力都押在这一战上,而放弃其他防线。即使把主场作战的优势算上,长平之战中赵国能投入的总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万人。

司马迁自己的记载也充满了矛盾之处

既然秦赵两国的总兵力加起来至多不超过50万,那么所谓百万大军之说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何况在《史记?白起传》中的“卒四十万人降,尽坑之”与“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

按照《白起传》的记载,秦军虽然胜利,但也付出了“死者过半的惨重代价。既然连以英勇善战著称的秦军都战死过半,作为战败方的赵军又怎么可能只减员10%?赵括在还有90%兵力的情况下,就向损失过半的秦军投降,也显然不合常理。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时,白起只用2.5万人便能切断赵军后路并形成包围圈。另用5000骑兵就能穿插突破赵军的主阵地,困饿赵军46天。

如果赵国军队真的超过50万人 何以被3万人包围与穿插?

如果按照上面的最大估计值20万计算,秦赵双方在决战时的兵力均只剩10万左右。再减去决战阶段饿死、战死和逃亡者的数量,长平之战后被俘虏的赵军至多不过几万人,距40万之数相去甚远。

如果真的如史料所言,秦军将40万赵军包围了46天,令其无法突围的话。至少需要100万军队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但这一数字就纯属天方夜谭了。

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赵国和秦国。

在周赧王五十五年的农历四月,长平之战正式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发动进攻,赵将廉颇应战。不久,王龁击败廉颇,攻占赵国城池。

在赵军连败后,廉颇在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而赵孝成王对于廉颇不应战的行为十分不满。在秦国丞相范雎的反间计下,赵王用赵括换下廉颇。秦昭王在得知赵括担任主将后,暗自调白起为上将。周赧王五十五年的农历九月,赵括带兵强行突围被秦军射死,秦军获得胜利。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赵国和秦国。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周赧王九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富国强兵。秦国是在秦穆公时,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战役后,秦国成为当时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想要借赵国来攻打秦国。赵国在一番准备后,接受了上党的城池。于是,秦国派兵攻赵。在周赧王五十五年的农历四月,长平之战正式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发动进攻,赵将廉颇应战。不久,王龁击败廉颇,攻占赵国城池。

纸上谈兵时期秦国将领

纸上谈兵对应的秦国将领是号称“人屠”的白起。当年白起领兵攻打赵国,赵国开始派出大将李牧对战。李牧采取防守策略,按兵不动消耗秦军。白起天天骂战也不没用。

后来他使用了离间计,让人到赵国散步谣言,说,李牧不敢打仗,秦国最怕赵国少年将军赵括,其他人都不怕。

赵王轻信别人,换上赵括打仗,结果发生了长平之战,国力损耗巨大。

赵括,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赵括饱读兵书,但是不会灵活使用。长平之战的后期,赵括代替廉颇变成了赵军的主帅,因为指挥的错误,导致全军覆没。最后连自己也战死,总共四十万的人全部被秦军活埋。

长平之战背景: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纸上谈兵出自赵国大将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从小喜欢兵法,善于人谈论,其父也说不过他。

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赵括言过其实,难堪大用,临终嘱托妻子一定不要让赵国以赵括为将。可惜,中了秦国离间计的赵王不听良言,执意以赵括为将,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击败。赵括战死,四十多万大军被杀。

赵括将母

赵将括母

原文 注释 译文 -选自《列女传》

原文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①,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②。将行,括母上书 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③?”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 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⑤,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⑦,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 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 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⑧?”王曰:“不也⑨。”括既行,代廉 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⑩不加诛(11)。

注释

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大将。“马服君”是他的封号。 ②孝成王:赵国的国君。 ③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④身:自身,指赵奢。数(shǔ):计算。 ⑤宗室:王室贵族。币帛(bó)。 ⑥受命:接受任务。 ⑦朝:使朝拜。 ⑧随坐:受到连诛。 ⑨不(fǒu):同“不”。 ⑩卒:最终 。 (11)诛:杀死。 (12)日:每天。

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赵括是王族吗

赵括不是王族。

赵括,嬴姓,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廉颇,改守为攻,最终兵败,赵括也被秦军射杀而死。赵括英勇善战,虽死犹荣。

赵括是王族。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

赵括,王族血统,赵奢之子。赵奢乃赵国名将,著有兵书。赵括熟读兵书,其父与其谈论兵法亦不能胜。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杀了40万秦军叫做什么

白起率领的秦国军队,于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消灭了赵括带领的四十多万赵国军队。

赵括纸上谈兵,没有杀40万行军。

不是赵括,是白起坑杀40万赵军。长平之战赵国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

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秦国范雎获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然而,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就这样,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想带兵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是谁

纸上谈兵应是指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大将军赵奢之子赵括,据传此人熟读兵法战策,说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用兵打仗之类滔滔不绝。有人说是大才有人说是纸上谈兵不堪大用,赵括有次领兵出战由于他只会空谈而缺少实战经验又不切合实际而惨败。

纸上谈兵是指赵国的赵括。赵括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将军,从小就熟读兵书,年纪轻轻就被赵国君主拜为大将军,同时赵国君主对赵括的军事学识深信不已。

不久秦国大将军白起攻打赵国,赵国君主让深谱兵书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进行抵抗,结果战死,后来就有了纸上谈兵说法。

纸上谈兵是:赵括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到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意识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讲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对兵法非常精通,善于谈论兵法。每当谈论起兵法他的父亲都谈不过他。于是他被赵国人称为天才。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命赵括为元帅,带兵抵挡秦军。赵括只知道按兵法用兵,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最后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能生搬硬套。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赵括。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只会纸上谈兵,最终打了败仗的故事。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

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结果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6543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谢安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地位和贡献?下一篇:历史上薛仁贵和李道宗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李世民说李道宗是坏人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