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收复 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契丹 解读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导语:  阅读历史,会有一片区域被不断提及,它就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致河北和山西北部,这些一丢就是四百多年,直到14世纪徐达常遇春北伐才彻底的收复回来,这其中的是非曲折有哪些呢?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

  阅读历史,会有一片区域被不断提及,它就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致河北和山西北部,这些一丢就是四百多年,直到14世纪徐达常遇春北伐才彻底的收复回来,这其中的是非曲折有哪些呢?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哪些地方地图!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宣和一共有八年。宣和初年宋和金夹攻辽,使辽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随之归入宋的版图了。不过到了宣和末年因为金的大举入侵,燕山府的降将降金,导致燕云十六州又被金人夺取,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过。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保准自己的地位,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乞求增援,并许诺在自己成功坐上皇帝以后,愿意将山西、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一带的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给了契丹。那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于今后的中原王朝意味着什么呢?

  一、燕云地区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心地带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后,燕云地区就成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沿。继承了大秦衣钵的汉帝国更是专心经营燕云地区,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被30多万匈奴大军包围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此次事件被汉朝历代皇帝视为奇耻大辱。汉武帝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一雪前耻。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分路出击匈奴,其中李广在渔阳、右北平一带大破匈奴军,获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唐朝建立初期,一直与突厥进行反复争夺的拉锯战。唐太宗时期,李靖统帅大军出云州攻击突厥,此战最后打败突厥部队,活捉突厥颉利可汗。而东北方的幽州更是重心中的中心,进入中唐以后,契丹族开始大举南下入侵,唐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幽州建立重镇,设立范阳节度使。发动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曾任此职。燕云地区的形势进可出塞外打击游牧民族,退可固守长城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全。

  二、石敬瑭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反对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成功篡位的李从珂为了消除自己的所有威胁,派遣大军征讨坐镇河东的石敬瑭。李从珂的军队成功保卫太原城,但久攻不下。石敬瑭也想做皇帝,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其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并表示在成功登基以后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代价。真是天上掉了大馅饼,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龙颜大悦”,为了使这笔生意能够最后成交,耶律德光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石敬瑭成功攻进开封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在石敬瑭坐上皇帝以后,其直意要讲条约中提到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手下大将刘知远劝道“契丹人只是重利,根本不需要各地,只需要付给契丹大笔金钱即可”。而石敬瑭却特别注重名誉,一定要将这些地区割让给契丹。契丹大军在接收燕云地区时,遭到了当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大同军民宁死不愿投降契丹,耶律德光随后派遣大军攻击大同,大同军民一鼓作气坚守了七个月。大同守将派人向石敬瑭求援,但石敬瑭不但没有派出援军,反而将大同守将调回了东京,经过一系列的折腾,燕云地区最终全部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

  三、失去了燕云地区,北方游牧民族两次马踏黄河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穿过广阔的华北平原,两天以后就到达黄河岸边。最后成功攻入开封,将后晋皇帝石重贵押往东北的苦寒之地黄龙府。11年前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11年后他有亲自毁了它。从这次契丹军队如此迅速的突击,显示了失去了燕云地区以后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有多大。自燕云地区以南无险可守,契丹骑兵从长城一路疾驰到达黄河岸边只需要四天时间,这点时间对于守城部队来说什么也做不了。

  宋朝建立以后,先后进行了两次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的的北伐,但最终两次行动功亏一篑。其后宋朝为了抵抗契丹骑兵的威胁,只能在宋辽边境一带挖水渠、建树林,进一步降低北方骑兵的冲击力。但这样毕竟无法与天然的山地作用相比,30多年后,契丹军队再一次攻入中原,也辛亏当时的宋朝君臣以主战为主,最终宋辽两国达成盟约才使河北地区得到了百年的安宁。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这一带的汉族,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朝统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深的“胡化”,即少数民族化现象,从而和中原汉族产生了巨大差别。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宋、金三个王朝却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朝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朝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朝则在重用部分辽朝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另一方面,辽朝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朝抵抗北宋,眼见辽朝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北宋政权的失望,投奔金朝,并由此导致了金宋间的战争。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地处中国东部的华北平原上,有这么一块土地,北临万里长城,东望苍茫渤海,西接迤逦太行,南眺中原腹地,地势高雄,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战事频仍,为兵家要塞,她就是燕云十六州。

  时至今日,在地理位置上,燕云十六州仍然是神州大地举足轻重的区域,因为祖国心脏首都北京就坐落在这块土地上,燕云十六州囊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并山西、河北部分地区,这片肥沃的土地,走过历史长河,看遍百代兴衰。

  在今天的北京西北150公里处,有一座河北小县城,地处燕云十六州的中心地带,静静的桑干河川流而过,这座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县城,有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涿鹿,五千多年前,黄帝和炎帝在此大败蚩尤,是为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奠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

  古远的事迹无从考证,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历史源远流长的发祥地,人们迁徙、扩散、渗透,渐渐的使土地变得人丁兴旺,繁华锦盛。人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我们从故乡而来,去往丰饶之处。

  远古的战争,是为拓展生存空间,胜利者占领了土地和资源,而失败者带着已经萌芽的文明和对故土的眷恋远走。黄帝、炎帝和蚩尤,同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前者在故土经营传承,后者带着伊始的文明,将他乡变为故乡。

  公元892年,神州大地兵荒马乱,四分五裂,一个沙陀人出生于太原,200年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著作,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这么评价这个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间,中国稍安。”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司马光对于此人割据一方的统治与政绩,不无肯定,因为此人行之有效的总总举措,使处于乱世中的中国稍安。早于《资治通鉴》的《旧五代史》中对此人的评价也用“旰食宵衣,礼贤从谏”、“以絁为衣,以麻为履”等语来肯定其人的勤政、节俭。但同样在《旧五代史》中,还有一句话被用来点评此人的千古之过,“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这个人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他在位期间政绩如何早已风流云散,被后人时刻铭记不能忘怀是他为求帝位,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甚至以四十五岁之年龄尊仅三十四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贻笑后世,儿皇帝的典故就出自于石敬瑭。后世,尤其是宋朝,多称石敬瑭是汉奸,但这人却是沙陀人,是突厥后裔,在游牧民族的眼中,土地并不是寄托感情的容器,而是可以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五代乱世,父子相杀,兄弟争位,朝称帝而夕国灭,乱世出枭雄,出不了圣人,何为枭雄,有能力,却无道德,不看割让燕云十六州,只看石敬瑭能尊耶律德光为父,就可以显而易见,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在乱世中,他没有离居避世寂寂无闻,可见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无道德有野心的人,想以区区河东节度使之势,去对抗整个后唐,而这时后唐黄帝李从珂已有杀石敬瑭知心,我不先下手为强,就要被你所灭,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石敬瑭何去何从?

  他不想被李从珂割掉项上人头,就只有一条路走,向契丹借兵,但是借兵那么容易吗?两军对垒,非亲非故,契丹凭什么借你兵?而且在后唐,有称帝野心的也非只有石敬瑭一个,契丹凭什么支持石敬瑭而不支持别人?而且后唐为了断绝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也计划与契丹结盟,契丹凭什么放着一个胜券在握的后唐而扶持石敬瑭?

  石敬瑭深知,不给足契丹甜头,契丹是不会把他推上他梦寐以求的帝位,贿赂和称臣是必须的,但是这两个方法不止他一个人用,区区贿赂和称臣是无法使得契丹出兵帮他,他必须用无法抗拒的诱惑来拉拢契丹,就是让他遗臭万年的尊父和割让。

  当石敬瑭想借契丹之兵来反唐称帝之时,左右具不敢言,只有刘知远和桑维翰支持,但是当石敬瑭要尊耶律德光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之时,刘知远也不同意了,成为后汉开国皇帝的刘知远深知此举将遗祸无穷(见《资治通鉴》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但是石敬瑭和桑维翰仍然一意孤行,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搬得动契丹。

  没有天生的汉奸,汉奸都是被利益驱动的,石敬瑭用尊父和割让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在契丹的支持下,当了皇帝,但是却使失去了北方屏障的中原在以后的几百年间都不得安宁。当了皇帝的石敬瑭践行了自己的许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但是能干出尊父这种事的石敬瑭,对于他来说,背信弃义应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他为什么不毁约将燕云十六州扣下呢?

  饮鸩止渴

  在石敬瑭身上,认耶律德光作父,往大往小说,都是他个人的污点,但是割让燕云十六州,贻害无穷,正如刘知远所说,“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石敬瑭想偏安,他不会冒一点点得罪兵强马健的契丹的风险,所以他不遗余力的实行了他对契丹的承诺,实事求是的说,他是一个毫无廉耻、毫无气节、毫无尊严的人,但客观上,也是由于他对契丹这种低到尘埃中的姿态,换得了后晋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使得社会有良好的环境可以修生养息、发展经济,虽然要给契丹进贡大量财物,但是由于生产恢复得好,人民还能维持短暂的小康生活,这就是《资治通鉴》中对石敬瑭政绩的肯定。

  可能作为乱世中的草民,家国大义、民族气节,都虚无不可及,而石敬瑭的七年是不用担心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七年,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犬没有尊严,人有尊严,但是如果能苟活,宁为犬,不为人。

  但不管在石敬瑭称帝的短短七年里,他有如何的政绩,也无法改变他过大于功的事实,因为这短暂的,昙花一现的太平盛景之后,就是燕云十六州地区无休无止持续了几百年的战乱交替。

  历史是可以窥探人性的,历史上的人,他的行为必须在人性的角度上是合理的,历史也是一定程度上重复的,今日发生的事情,在过往的历史中,必然也会寻觅到蛛丝马迹。

  石敬瑭为什么要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因为只有割让燕云十六州才能确定无疑的请动契丹,而以四十五岁之高龄认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作父,不过是添了一把柴而已。在历史上,割地求荣,偏居求安的并不只石敬瑭一个人,在他之前,大有人在,在他之后,也大有人在,而历史的经验常常证明,亡国自割地而开始。

  士为知己

  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但是却坐不稳,他上不敢得罪契丹,下有武将拥兵自重,而这些武将,以刘知远为首,多对契丹大为不满,各藩镇屡发叛乱,石敬瑭是内忧外患,终于在坐上皇帝宝座的七年之后忧郁成疾而死,时年五十一岁。

  石敬瑭死后,短暂的太平瞬间土崩瓦解,石敬瑭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出帝,他是一个有不确定的骨气,盲目的抱负,摸不清局势厉害,掂量不出自身实力的人,他不想像石敬瑭一样屈辱的侍奉契丹,但是他作为一国之君治国任人的才能完全比不上石敬瑭,在权臣景延广的支持和鼓动下,石重贵与契丹开战,但是这时候的后晋,无可用之将,无可守之险,纵使景延广雄心壮志敢对辽太宗耶律德光发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可惜他没有忠臣之忠,没有烈士之烈,更没有能将之能。

  初战二捷之后,后晋兵败如山倒,石重贵在位仅仅四年,后晋立国仅仅十一年,就又为契丹所灭,是谓之成也契丹,亡也契丹。石重贵亡国后,在契丹屈辱度日,苟且偷生,于十七年后死去。

  而后晋石重贵朝中力主对抗契丹的景延广,在契丹虎狼之师南下之时,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耶律德光已来,他的十万口横磨剑却不祭出,这个臂力过人,箭术出众的人,好一时匹夫之勇,临大事犹豫不决,有反契丹的思想,说反契丹的话语,却无真正反契丹的行动,契丹军队用他的话“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在他营前叫嚣,景延广也稳坐不动,以至于文臣武将对他非议纷纷。

  后晋灭国后,耶律德光派出数千人马专找景延广一人,景延广无处可逃,只能自己去找耶律德光投降,对于这个导致两国交战,后晋灭亡的景延广,耶律德光亲自斥责,“南北失欢,皆因尔也!”景延广,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趁着守卫都不在,“引手扼吭而死”,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死法,他要用自己的手捏碎自己的喉咙死去,可能,唯当此时,他过人的臂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景延广,是历史上,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真实写照。乱言祸国,大抵如此。“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多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是后晋亡得又是多么的不忍直视。

  景延广说出这种话来,要是能够辅佐石重贵收复燕云十六州,驱逐契丹于长城之外,那么他的话语和行动足可以交相辉映,彪炳千古,再不济,真能与契丹在疆场之上兵戎相见,拼杀一番,也算言出必行,甚至是,国破之时,自杀以殉国殉主,也称得上是有始有终。只可惜,他以一种近乎笑话的方式在纷繁的历史舞台上一闪而过。

  在后晋的历史舞台上,成也契丹,亡也契丹,除了景延广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臣不可忽略,就是支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桑维翰。

  腐儒之见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曾经写过一篇《桑维翰论》,对桑维翰其人其事大加讨伐,将南宋亡于崖山之事追究到桑维翰头上,“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知道王夫之论桑维翰之时,是不是在倾述着明亡的满腔愤恨,写的桑维翰,指的却是吴三桂之流,在此文中,王夫之对桑维翰大加讨伐,对景延广却大加推崇,说其“正名义于中夏者”,真可谓是腐儒之见略同,而政客的眼光却谬以千里。人生之大事,一生一死,看一个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可略见其人的品性。

  在契丹将灭后晋之前,桑维翰因为功高震主,早被石重贵罢免,但他还是为了能使两国修好免于兵祸而四处奔走,只可惜徒劳无功,契丹攻入开封灭了后晋之后,桑维翰被张彦泽缢杀。

  张彦泽本是后晋大将,为人残暴凶狠,阵前倒戈投降契丹,助契丹灭后晋后,因为行事张狂,民怨沸腾而被耶律德光所杀,可谓是随强风倒来倒去,最后还是不得好死。在《新五代史·晋臣传》中对张彦泽缢杀桑维翰之事的描写不禁令人感叹。

  张彦泽已经攻入后晋都城开封,左右劝说桑维翰逃走避祸,桑维翰说,“我是后晋大臣,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我还至于去逃避躲死吗?”于是,桑维翰任兵荒马乱,安坐府中不动,不多时候,张彦泽带兵器闯入,问道,“桑维翰在哪儿?”桑维翰厉声说道,“我是后晋大臣,自当以死殉国,你凭什么如此无礼!”

  张彦泽吓得浑身发抖,不敢仰视桑维翰,匆忙退下,对旁人说,“我之前不知道桑维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他,都能令我如此惧怕,我可不想再见他了!”

  于是,张彦泽叫人勒死了桑维翰,却报告耶律德光桑维翰是自杀。耶律德光对桑维翰之死心有遗憾,说道,“我本无心杀桑维翰,桑维翰何必自杀呢?”

  关于桑维翰因何而死,不同史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毕竟,史书要有写史者的立场,有成书年代统治者的立场,史书不是小说家之言,但其真实性较之小说家之言也不一定高出多少。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连当事人恐怕都说不清楚,后世又何能笃定历史就是书中所写的样子呢?

  以桑维翰终其一生都始终不渝的贯彻臣侍契丹的方针,耶律德光应该是真的无心杀桑维翰的,而以桑维翰为人臣的才干,耶律德光对于他的死也会是略有遗憾的。如果《新五代史》中关于桑维翰与张彦泽对峙的描述属实,那么他也是一个有硬骨头的人。

  但是,如果桑维翰是一个可以支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尊耶律德光为父的人,他能是一个有硬骨头,有才干的人吗?

  风起云涌

  为什么不能?世界上有才无德者多得是。想当年,曹操选人就重才不重德,天下人才尽为所用,强将能吏环伺周围,所以最后三国鼎立,曹操能够一家独大,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屡辞不就,最后曹操将司马懿抓了回来,时过境迁,当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魏自立的时候,曹操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懊恼自己当初到底抓回来一个什么玩意儿。德才兼备者少,有德无才者庸,有才无德者可怕,因为有才无德者不会安于被秩序束缚,又有颠覆秩序的能力。

  《桑维翰论》中王夫之说,“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他问出一个问题,桑维翰是后唐进士,刀笔小吏出身,为什么一定要灭后唐,为什么一定要拥石敬瑭称帝?

  原因很简单,因为桑维翰虽然是后唐进士,但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是石敬瑭,让他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是石敬瑭,让他位极人臣的是石敬瑭,让他在历史中能留有一席之地的是石敬瑭,即使是千古骂名,所谓是士为知己者死!

  历史上的小细节倒是可以窥见一二,即使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已经贵为后晋皇帝了,桑维翰还想扶持石敬瑭的亲儿子,以至于被石重贵罢免。

  桑维翰为石敬瑭能从契丹借到兵,不遗余力的奔走,面见耶律德光,极力拉拢契丹,甚至,“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这一行为,刨除其后世影响,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庭有惊人的相似,达到的效果也惊人的相似,只可惜,一个是忠贤典范,一个是乱臣贼子。

  春秋时,伍子胥带吴国军攻打楚国,破楚国国都,掘墓鞭尸,申包胥去秦国请救兵,为什么,因为当时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但是外公竟然不救外孙,申包胥在秦庭之上,水米未进,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出兵了,楚昭王复国之后,要封赏申包胥,但是申包胥带着一家老小去深山隐居了,救国于水火之中,却一无所求,如此才能成为忠贤典范。

  什么样的人能够一点非议都没有,就是申包胥这样的,做了极大的贡献,但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桑维翰显然不是申包胥,后晋立国之后,他依然在石敬瑭的重用下,施展着自己无限的政治抱负,他有出色的治国才能,重视农业,发展经济,知人善用,公正严明,石敬瑭一介武夫,后晋短暂的太平盛景功劳多在桑维翰。

  他也比景延广之辈清醒得多,知道内忧外患,与契丹决杀无异于自取灭亡,他是经世致用的人才,若在太平时,绝对可以成为一方良相,只可惜,他没有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力,几代经营,才能有帝国蓝图,在那纷纭的乱世,他桑维翰根本也做不到。

  在后晋覆灭之际,在张彦泽提刀而来之时,桑维翰说,他是后晋大臣,自当以死殉国,他殉的有多少是石敬瑭的知遇之恩,后晋短短十一年,石敬瑭看不到后晋的覆灭,但是他桑维翰亲眼看到了。

  他有没有后悔,他和石敬瑭以充满耻辱而遗祸无穷的方式建立的后晋如此短暂。历史人物的内心我们永远无法揣摩。不管如何,石敬瑭和桑维翰都是历史的罪人。石敬瑭、桑维翰、石重贵、景延广,这些与燕云十六州息息相关的人物,都以不得善终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风起风落,云卷云舒,大地依旧呼吸吐纳,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了,有一个人物仍然不得不提,因为当其他人都风流云散之后,他还贯穿着始终。——这个人就是耶律德光。

  漂泊

  用现在的话来说,石敬瑭和桑维翰这对好基友,一直仰求着耶律德光和耶律德光统领的兵马强健的契丹。耶律德光是一个出色的统治者,经过他的经营,契丹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对燕云十六州的吞并,奠定了契丹随时可问鼎中原的基础,而在北宋,改国号为辽的契丹,的确与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虎视眈眈,不断侵扰。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的大军覆灭了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后晋,但是游牧民族无法固守中原,“打草谷”的陋习让中原人民不堪忍受,纷纷反抗。契丹军队出行打仗不带兵粮,就靠打劫百姓搜刮粮草,被称为打草谷。

  耶律德光是一个非常有眼光和野心的契丹皇帝,他是有意入主中原的,但是中原人民的反抗,让契丹无法立足,只能北反。打了胜仗,却无法久居,让这个有野心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的皇帝静下心来品味得失。作为一个皇帝,还是游牧民族的皇帝,能总结自己的过失,难等可贵,完全可以用英明来形容。耶律德光总结出三失,“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

  打草谷扰民,搜刮百姓的私有财产,没有把节度使打发回去。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耶律德光提出要治理中原,必须做到三点,“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与官员推心置腹,战争上要好好的商量,一定要安抚百姓。契丹能立国二百多年,必然是有原因的。

  只可惜,虽然耶律德光有了问鼎中原并长久统治中原的对策,却没有办法将其化为实践,因为,不管他如何英明神武,如何觊觎四海,他也战胜不了死亡。公元947年5月15日,耶律德光从开封北反的途中患病,死于河北栾城杀胡林。

  后晋亡了,成败都起于耶律德光,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皇帝,死于异乡,契丹人为了将这位皇帝运回草原安葬,采用了一种令中原人感到无比诧异的方式,看上去野蛮而残酷。

  回草原故土的路途遥远,契丹人为了防止耶律德光的尸体腐烂,将他开膛破肚,摘除肠胃,用十几公斤的盐将他的尸体腌制起来,带着这具处理过的尸体北归而去。

  汉人将这具尸体称为帝羓,羓是大块干肉的意思。不管民族习惯如何,耶律德光最终归于故土,而燕云十六州,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漂泊无依。

  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王朝失去这片北方屏障达四百多年之久。燕云十六州多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由于失去这段屏障,游牧民族铁骑随时而下,对此后中国政治版图产生深远影响。400多年后,朱元璋在南京誓师北伐,由大将军徐达经略华北。徐达采取朱元璋拟定的“断其羽翼”的战略,先是攻克山东、河北等地,再挥师元大都(北京),元顺帝无兵可支,抵挡不住,北窜蒙古草原。自此,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王朝怀抱。

  阅读历史,会有一片区域被不断提及,它就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致河北和山西北部,这些一丢就是四百多年,直到14世纪徐达常遇春北伐才彻底的收复回来,这其中的是非曲折有哪些呢?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哪些地方地图!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宣和一共有八年。宣和初年宋和金夹攻辽,使辽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随之归入宋的版图了。不过到了宣和末年因为金的大举入侵,燕山府的降将降金,导致燕云十六州又被金人夺取,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过。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保准自己的地位,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乞求增援,并许诺在自己成功坐上皇帝以后,愿意将山西、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一带的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给了契丹。那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于今后的中原王朝意味着什么呢?

  一、燕云地区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心地带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之后,燕云地区就成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沿。继承了大秦衣钵的汉帝国更是专心经营燕云地区,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被30多万匈奴大军包围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此次事件被汉朝历代皇帝视为奇耻大辱。汉武帝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一雪前耻。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分路出击匈奴,其中李广在渔阳、右北平一带大破匈奴军,获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唐朝建立初期,一直与突厥进行反复争夺的拉锯战。唐太宗时期,李靖统帅大军出云州攻击突厥,此战最后打败突厥部队,活捉突厥颉利可汗。而东北方的幽州更是重心中的中心,进入中唐以后,契丹族开始大举南下入侵,唐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幽州建立重镇,设立范阳节度使。发动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曾任此职。燕云地区的形势进可出塞外打击游牧民族,退可固守长城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全。

  二、石敬瑭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反对割让了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成功篡位的李从珂为了消除自己的所有威胁,派遣大军征讨坐镇河东的石敬瑭。李从珂的军队成功保卫太原城,但久攻不下。石敬瑭也想做皇帝,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其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并表示在成功登基以后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代价。真是天上掉了大馅饼,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龙颜大悦”,为了使这笔生意能够最后成交,耶律德光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石敬瑭成功攻进开封城,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在石敬瑭坐上皇帝以后,其直意要讲条约中提到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手下大将刘知远劝道“契丹人只是重利,根本不需要各地,只需要付给契丹大笔金钱即可”。而石敬瑭却特别注重名誉,一定要将这些地区割让给契丹。契丹大军在接收燕云地区时,遭到了当地军民的强烈抵抗。大同军民宁死不愿投降契丹,耶律德光随后派遣大军攻击大同,大同军民一鼓作气坚守了七个月。大同守将派人向石敬瑭求援,但石敬瑭不但没有派出援军,反而将大同守将调回了东京,经过一系列的折腾,燕云地区最终全部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

  三、失去了燕云地区,北方游牧民族两次马踏黄河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穿过广阔的华北平原,两天以后就到达黄河岸边。最后成功攻入开封,将后晋皇帝石重贵押往东北的苦寒之地黄龙府。11年前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11年后他有亲自毁了它。从这次契丹军队如此迅速的突击,显示了失去了燕云地区以后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有多大。自燕云地区以南无险可守,契丹骑兵从长城一路疾驰到达黄河岸边只需要四天时间,这点时间对于守城部队来说什么也做不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柚的品种有哪些 柚的品种有哪些下一篇:2011年长宁二模历史 2011年长宁二模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