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中西仪节之争 中西仪节之争 清政府如何破解觐见之礼难题

导语:清政府如何解决中西仪式之争中的皇位仪式问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861年3月之后,西方各国公使陆续进入北京,但觐见皇帝之礼一直未能进行。清朝的理由,最初是咸丰帝依旧制“北狩”热河,不便举行,后因咸丰帝去世,称皇帝年岁太小,太后因中国礼仪不见外人。驻京的各国公使也未将国书亲递,一些公使仅将录副本交总理衙门,还有一些公使赴任后甚至不提此事。 1865年7月5日,法国

清政府如何解决中西仪式之争中的皇位仪式问题?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861年3月之后,西方各国公使陆续进入北京,但觐见皇帝之礼一直未能进行。清朝的理由,最初是咸丰帝依旧制“北狩”热河,不便举行,后因咸丰帝去世,称皇帝年岁太小,太后因中国礼仪不见外人。驻京的各国公使也未将国书亲递,一些公使仅将录副本交总理衙门,还有一些公使赴任后甚至不提此事。 1865年7月5日,法国代理公使伯洛内照会总理衙门,对当时频频发生的教案不满,言辞中多有威胁之意。尽管英国参赞威妥玛曾作《新议略论》、总税务司赫德亦作《局外旁观论》,呈递总理衙门,但都以个人身份婉言告劝。如伯洛内以正式照会提出,且锋芒直露,对清朝说来尚属首次。奕对此极为不满,复照中对伯洛内的指责处处驳斥,然对觐见一事却细心地不置一词。法方的照会也提醒了奕,随着同治帝年岁增长,亲政时间的到来,外国公使若再提出觐见,又将何以处之? 总税务司赫德 1867年9月30日,距《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的期限已近,为早作准备,奕等总理衙门大臣请两宫皇太后下旨,命沿海疆吏及曾办过对外事务的大臣18人,共抒意见,以备在修约谈判中采择。同时发下奕等人的信函,提出了近年中外交涉中的6项事务,作为此次大讨论的纲要,其中第一项就是觐见,在讨论中,奕等人说出了中国旧有传统与近代国际社会衔接中的无奈,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但究应行何礼,却没有明说,却隐隐露出可不行“中华仪节”。 慈禧太后 由于湘、淮系的崛起,清朝权力下移。手掌重兵的各省大吏对朝廷政治有了一些发言权。然他们收到此谕后,大多数人沉默了很久。作为沿海疆吏,他们清楚敌手的强盛,作为“天朝”臣子,他们理应奉礼教为先。12月13日,总理衙门仅收到3份回折,不得不再次催促,当日下发的谕旨一一点名,让未表态的各大员迅速回奏。也恰在此时,奕派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为清朝出访缔约各国的使节,并派总理衙门章京志刚、孙家榖为随员。他为此专门指示蒲安臣,到各国时,“无庸相见”各国君主,“或偶尔相遇”,“彼此概免行礼”,以免为今后的觐见仪节之争落下口实。 蒲安臣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兰台说史·蒋介石敛财有术 为何还是败退台湾 兰台说史·蒋介石敛财有术 为何还是败退台湾下一篇:张幼仪为儿媳做了一个决定 张幼仪为儿媳做了一个决定 避免儿媳重蹈自己覆辙 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