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崆峒岩 岭南文化―摩崖石刻―明民国阳春崆峒岩摩崖石刻

导语:民国时期阳春崆峒岩壁石刻位于杨春城西崆峒洞内,洞内石钟乳奇特,洞穴宽阔。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前来相访,石刻内容包括描绘场景和对象,字体有篆、隶、楷、行、草。1989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阳春崆峒岩石刻位于杨春城西崆峒洞内。原石刻近百处,其中44处因风化、剥落、人为破坏保存完好。从明朝到民国,共有37处摩崖石刻和7处碑刻。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以“黄帝问崆峒”命名。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山东定安崆峒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洞穴宽阔。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前来相访,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自探索胜利。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在各个景点,有铭文、句子、诗词、碑刻。其内容包括描绘场景和对象,字体有篆、隶、楷、行、草。最早的是“崆峒岩”一词及其连词:“洞开重门空,景色真;丹程有点藏,有点变态。”石雕高1.8米,宽1.4米。“崆峒岩”二字,直径0.52米。刻于明代万历五年。作者王,高安县人,万历元年(1900年)受朝廷任命。其次,明代万历十三年,阳春县张文浩的题词,刻在洞后殿右侧岩壁上。清乾隆二十一年,礼部尚书曹秀先游崆峒岩,因姜山重修崆峒岩而被封为“盐亭”。字大小0.47×0.58米,笔墨浑厚。曹秀先还写了《慧诗名》,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洞窟新异、人惊四座等场景。《千石桌》,萧。横书、碑文、碑文刻成楷书,是唐贞元十九年阳山县北朝阳洞旁仿韩愈巨石的碑文。铭文、句子、诗歌等。明清两朝的每一个县令也都保存在山洞里。由于时间长,有些石雕已经风化剥落,字迹难以辨认。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宣布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0139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电白第一坟 岭南文化―碑碣艺术―清电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下一篇:西安名酒 酒文化―中国名酒―陕西西安黄桂稠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