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清朝时有名的《申报》,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呢?

导语:《申报》是中国历史上一份真正面向大众的成功报纸,曾经对朝廷发的圣旨进行宣传。然而在政治动荡时期,其态度保守,几乎成了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订阅量下降。

即使排除官府报和池塘报,申报也不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从西方新闻纸的角度来看,1872年《申报》成立前,上海租界有两家英文报纸和一家中文报纸。但是,《申报》在国内确实是一份真正的面向大众,比较成功的报纸。

办报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时事,这可能会惹恼当局。神宝虽然位于租界,但如果法院不高兴,它在其他地方的发行和获取信息都会受到限制。所以作为当年国内最大的报纸,在商业利益方面还是尽量保守为好。然而,1897年后,《申报》总编辑黄上任后表现太好,也损害了报纸的利益。

当时,北京和天津之间已经建立了电报,朝廷的大事可以在同一天通过电报传送到上海。申宝相对强大,所以首先建立了京沪电信联系。不像一般的小报,它的京呼是货真价实的,第一时间就能拿到整个朝廷的圣旨。

我不知道黄原本是一个顺从的朝臣,还是考虑到报社的利益,他必须对朝廷俯首帖耳。在甲午战争后的动荡变局中,他对时代脉搏没有把握,而是刻意保守,坚定地站在他认为正在得势的官员一边。

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尊重,黄在国内外开辟了独具特色的“读谕”专栏。只要有朝廷发的圣旨,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做,在圣旨之后写个纸条,无条件的唱,说怎么做才是明智的,及时的,利国利民的,好像在磕头谢恩。

当年朝廷没有宣传部,尽管尊重圣旨,也没有任何机构加以阐述和宣传。如果慈禧知道有人免费为朝廷做宣传,她可能会很高兴。但当时朝廷对媒体一点感觉都没有,就连《申报》这样的所谓大报也只有一万订阅量。所以朝廷不领情,也不领情。

问题是,当时法院正在改革,执政党和反对党的舆论几乎都站在改革派一边。只有申宝稳稳地给谢恩磕头,看不出是否赞同改革。1898年政变后,上海各报普遍对政变表示不满,只有《申报》仍坚决为官方辩护,痛斥康有为和梁启超。

庚子之后,朝廷开新政,申宝对新政心存疑虑。所以在20世纪初,《申报》几乎成了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如果学生读《申报》,会被嘲笑。《申报》的订阅量也直线下降,从一万多份下降到六七千份,落后于竞争对手《新闻》。这时候,老板不干了,和黄不得不离开。清朝就是这样。尽管有退让保护,态度凶的时候容易死,太软的时候容易死。

同样,进入民国后,著名报人薛接手《亚洲日报》,恰逢袁世凯称帝,也劝其成为诸侯,自称“公使记者”。只是《亚洲日报》是政府出资办的报纸,对业主开放,对业主毕恭毕敬,对得起业主。但是“申宝”不是用朝廷的钱跑的。这样巴结是什么原因?其实不管是“部长编辑”还是“部长记者”,那时候只要你是部长,就办不了报纸。即使你做得很努力,读者也可能不会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67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向道力本是一介平民,如何能冒充太守不被发现的呢?下一篇:卢象升功绩可与岳飞相提并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