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杜甫歌咏王昭君的一首七言绝唱 境界之高 后人难以超越

导语:杜甫唱了王昭君的七言绝唱,高到后人难以超越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 世人都云昭君深明大义,以一己之力,换得大汉和匈奴之和平。 可是又有几人能懂她心中的苦闷? 就像杜甫所言「

杜甫唱了王昭君的七言绝唱,高到后人难以超越以下文字材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 世人都云昭君深明大义,以一己之力,换得大汉和匈奴之和平。 可是又有几人能懂她心中的苦闷? 就像杜甫所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两句出自他的《咏怀古迹·其三》,全诗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在路过昭君村时,有感而发所写的。 安史之乱结束后,好友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便离开成都草堂,一路漂泊。 他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武侯祠等地方,怀着对古代先贤的敬意,写下了五首怀古诗。 昭君这首是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还入选中学教科书。 诗歌首联写的是生养昭君的故乡。 远远望去,湍急的江流随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峡谷,奔赴荆门山,那里便是王昭君生长的乡村。 据说杜甫写这首诗时,是站在夔州的白帝城上,那是三峡的西面,地势极高,登高远望,群山万壑尽收眼底。 诗中一个「 ”赴”字,便将三峡山水的奇险生动,奔流不息,写到了极致。 很多人认为开头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像是「 ”生长英雄之处”,可是接着的下句写的却是佳人,似乎有些违和感。 但是昭君她不是普通人,当年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打得匈奴俯首称臣,是西汉的大英雄,而昭君以一介女流之身,和亲塞北,换来几十年的和平,也是大功臣,也担得起「 ”英雄”的称呼。 杜甫之所以开头写得如此「 ”惊天动地”就是为了肯定昭君的功绩,抬高她的地位。 接着的颔联短短两句便道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她从皇宫离开,千里迢迢远赴塞北,最后只留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 ”青冢”指的便是昭君墓,据说塞外遍地白草,只有昭君墓上绿草茵茵,故有此名。 其实关于昭君结局也算是个未解之谜。 她本是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去世后,按匈奴风俗,她要嫁给前阏氏之子,昭君不愿,曾写书求归大汉,却遭拒绝。 后来她忍辱嫁给新单于,而新丈夫去世后,匈奴人竟又要她嫁给名义上的「 ”孙子”,不堪此辱的昭君自尽身亡。 当然这些历史上并没有真实记载,但估计真相也差不多,或者更残忍。 千里远嫁,最后只余一座荒坟,是何等悲凉,杜甫这里并没有具体写昭君出嫁后有多惨,仅是「 ”独留”这一句便道尽了她的凄凉结局,令人无限同情。 接下来的颈联是承接颔联的两句,进一步刻画昭君的悲惨身世。 昏庸的君王只凭画师所绘之图判定后宫女子的美丑,月环佩叮咚,那是昭君魂灵归来。 这里的第五句承接的是第三句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历史都说昭君是自请出塞。 但若非迫不得已,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嫁与异族? 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自是倾国倾城。 然而她却因得罪了画师毛延寿,而使最终到皇帝手中的画像被丑化了。 不想一生埋葬后宫的她最后只能和亲远嫁,倒也赚得了流芳百世的美名。 杜甫这里是讽刺当时的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便葬送了昭君的一生。 不过若昭君成了汉元帝的妃子,也许就不会有「 ”落雁”的美名,也不会跻身「 ”四大美女”,不知对她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说出了昭君心中的怨恨。 她所弹奏的胡音琵琶千古流传,曲中蕴含的分明是她满腔额怨恨啊。 如果说前几句还只是感怀昭君的身世,那么这两句写的便是明晃晃的怨恨之情了。 昭君出塞时,正是悲秋之际,一路马嘶雁鸣,她心绪难平,拿出琵琶,拨动琴弦,哀伤悲壮的琵琶声引来了南飞的大雁,它们看到马上弹奏琵琶的美丽女子,竟忘了抖动翅膀,从空中跌落,于是昭君便有了「 ”落雁”的美名。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这个故事的浪美唯美,但是杜甫却从中读懂的昭君的怨恨。 其实这和他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 此时的他也是不得君王器重,天涯漂泊,流落异乡,他心中的怨恨愤懑一点都不比昭君少。 他这里其实更多的是借昭君的身世,来寄托自己抑郁不得志之情。 也许正是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才能写得如此动人心弦,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不知你怎么看昭君出塞这件事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国时期为何没有游牧民族入侵 孙权:这种好事打着灯笼都难找下一篇:如何从深圳去香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