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安福系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

导语:北洋军阀三大派系安徽、直系、奉系的兴衰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众所周知,北洋军阀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以段为首的皖系军阀,二是以冯为首,后被曹锟、吴继承的直系军阀,三是张的冯系军阀。这三个派别的实力发生了变化,共同构成了一部复杂的北洋军阀兴衰史。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一的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安徽、直系、奉系的兴衰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众所周知,北洋军阀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以段为首的皖系军阀,二是以冯为首,后被曹锟、吴继承的直系军阀,三是张的冯系军阀。这三个派别的实力发生了变化,共同构成了一部复杂的北洋军阀兴衰史。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一的安徽,于1916年6月去世。袁世凯死后,李出任大总统,段执掌北京政府大权,任宰相兼陆军总长。随着日本和美国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他们的矛盾加剧了。段依仗曹汝霖等亲日官僚,急于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是和大多数国会议员反对开战。1917年5月,李罢免段为宰相。皖系煽动十余省军阀通电“独立”,派兵进逼北京。七月,张勋趁机拥清皇帝溥仪复辟。段率兵讨伐,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击败了张勋,重新掌握了政权。虽然冯,直接领导人,接任北京政府主席,他没有真正的权力。北京政府宣布中华民国法制中断,共和国重新建立,并决定另组国会,重新审议宪法。安徽系不惜出卖国权,向日本借外债,其中仅西原贵三办理的8笔贷款就达1.45亿日元。他们趁机训练“参将部队”,壮大皖系实力,主张武力统一全国。1917年秋,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力量,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收编政客,组织安福社,指示地方军阀操纵选举,重新选举成员,孤立排斥资产阶级温和派。1918年秋,新一届国会成立,称为安福国会。皖系还利用安福大会选举徐世昌接替冯为总统,并打压直系以实行一系列专制。武力统一安徽省的政策引起全国公愤,遭到直系将领的反对。安徽省的军阀正在日益争夺权力。1920年7月,安徽省爆发战争,安徽省被志、丰两军击败。段倒台、皖系重要领导人被通缉,安福大会被解散,北京政府被直接控制。安徽军阀逐渐被消灭。1924年11月,段被国军、奉系等直系推举为“临时执政”,但他不再以皖系首领的身份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段是亲日派,但在日本人烧了侵华战争后,他试图把他拉出大山,组织一个完全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段不同意。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特使钱永明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到天津,请他“南下支援自己”,段立即入驻上海。袁世凯死后,安徽省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威望大增。但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920年7月,安徽省战败,满目疮痍。虽然段出山是为了“掌权”,但他只有工作却没有权利。北方三大派系中,安徽最先兴盛,最先衰落。作为段的心腹谋士和皖系的核心人物,徐树铮的所作所为与皖系的兴衰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皖系的兴盛在于徐,败局在于徐。徐树铮是安徽省萧县人。1901年,他去济南投袁世凯的票,但没有投袁的票。然而,他意外地遇到了段,后者是在“长谈约好,深谈好”后被聘为文员的。1905年,段支持赴日本学习军事,1910年回国担任江北军务委员。他其实是江北太守段的幕僚。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段出任湖广总督,统率第一军,任命徐树铮为参谋总长。1917年11月,段因南方作战陷入僵局,宣布辞去宰相一职。11月18日,直将军曹锟与长江三省总督联合发电,主张停止内战。然而,曹锟很快声明,未经他同意,他不能对消息负责。曹锟在北洋派中实力最大,地盘离北京最近。他的态度很有影响力。徐树铮见有空隙可钻,立即跑到天津大肆勾引曹,说曹儒是倾向主战派,以后连任一定要担任副总统。曹国然21日单独宣布,南军撤出长沙是南北和谈的条件。乍一看,这是一种妥协,但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主战理论。段的野心和徐的霸气最终使得皖皖矛盾公开化。段因缺乏自知之明,派许到奉天劝降入关,以造声势。徐树铮很清楚,不给予一点好处,是不可能邀请“东北王”入关的。正巧陆军部从日本政府购买的一批军械要在秦皇岛上岸,徐便冒昧地将这批军械留下作为礼物送给了。因为做得很巧妙,冯抓不住把柄,连段知道了也说不出话来。得益于徐树铮的指点和积极奔走,皖系势力日益壮大,达到鼎盛时期。为了压倒直系,皖系一直采取拉拢奉系的政策,徐是联络奉军的先锋。冯入关不久,徐与张不和。徐树铮的屡次阴谋触怒了张,张终于撕下了“中立”的外衣。直皖之战中的皖系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冯军加入了直营,导致双方势力立即倾斜。段万万没想到张会不惜一切代价引兵入关,以增加打败直系的砝码,却以被火烧的悲惨结局告终。如果树敌表现在对待其他势力太多,那是不够的。事实上,徐树铮的行为也造成了安徽省的内部分裂,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徐树铮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反皖联盟,到1919年秋冬,形成了以江苏、湖北、江西为主,加上东北七省的反皖联盟。1920年,皖中战争爆发。皖中之战,段苦心经营的西北军、边防军尽失,皖系从此一蹶不振。皖豫战争后,徐树铮作为“十大元凶”被北洋政府通缉,逃往日本。段回国执政后,徐回国参加政治活动。他忽略了一点。冯玉祥一直对他怀恨在心,因为他擅自枪杀了冯的叔叔卢。1925年12月29日,徐途经廊坊时被逮捕并枪杀。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直隶冯为首的直系。冯死后,曹锟和吴继任为首领。主要人物有春丽、王占元、肖耀南、陈光远、蔡、孙。主要分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冯是袁世凯的亲信大将。1912年9月任直隶总督。第二年,他被派往南方镇压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革命,攻占了南京。他的部下驻扎在长江下游。1917年7月复辟失败后,冯赴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春丽、陈光远、王占元分别担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隶的基本部队。直系打着反对武力统一安徽的旗号上台。然而,他们上台后,却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实施武力统一的政策。这一政策遭到所有非直系亲属的反对,并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等各种名义进行对抗。首先,与之矛盾的是安徽省的昔日盟友。起初双方共同控制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第一次直接战争爆发,导致奉系直接战败,中央政府垄断。甲午战争失败后,袁世凯在新建的军队中开始大量使用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在新建的军队中,他毕业于武备学堂,可以考籍贯和身份的有65人,其中来自直隶的最多,有27人,占总数的40%。其次是安徽,13人,占总数的20%。袁世凯之所以大量使用直隶毕业生,是为了有意抑制和削弱新建军队中原有淮军势力的影响,但这造就了直系军阀的基因。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总督兼民政厅厅长。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家为袁发动了第二次革命。封为江淮都督,北洋军第二军都督,南下镇压。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第二次革命失败。12月16日,冯出任江苏巡抚,同年升任陆军上将。后来,他被授予宣武将军。袁世凯死后,李继任总统,国会选举冯为副总统。他不想失去自己的领土,所以他在江苏上任,仍然担任江苏省长。1917年7月,复辟,李进入外国使馆。奉为副班长,派人去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冯依法将总统职位交还给李。此时,以段为首的皖系和以冯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1919年12月,冯病逝,直隶天津人曹锟升任北洋直系首领。早在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站训练新军时,曹锟就被任命为右翼步兵乐队,并得到重用。1907年晋升为新军第三镇,将北洋势力扩展到吉林、黑龙江。1912年2月,军队在北京叛变,为袁世凯拒绝在南京就职找借口。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第三镇改为第三师,他是老师。1914年4月,任长江上游警备司令,驻湖南岳州。1916年1月,他奉袁世凯之命入川镇压护国运动。袁世凯6月去世后,曹锟仍然是北洋政府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9月,任直隶督军,驻保定。1920年7月14日,皖中战争爆发,直系与冯部结盟。不到半个月,皖系就被打败了,直系曹锟和吴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这一时期,徐世昌名义上还是大总统,实际上却成了曹锟、吴的摆设。皖皖战争持续了近半个月,以两部军阀直接控制北京政府而告终。曹锟时任鲁豫巡抚。1922年4月第一次直接战争后,李再次被拉出来当总统,但军政大权却掌握在曹和吴手中。1923年6月,李被迫下台。曹坤采用购买会员的方式,在北京赶石桥成立了会员俱乐部。作为选举的活动机构,规定每名出席选举的成员应支付5000元的支票。结果,他在1923年10月5日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受贿丑闻之一。第二次战争爆发时,冯玉祥背水一战,导致直军惨败。曹锟被赶下台并被软禁,1926年被释放。当年5月,曹锟因病辞官,被丞相摄政。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即将到达河南,曹锟逃往天津。从那以后,他在天津住了很长时间。直接台词中,另一个曹锟也是嫉妒吴的。第一次直战后,奉系势力退守关内,直系势力不仅占据了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盘,还控制了北京的政治和权力。曹、吴赶走了徐世昌,拥立李为傀儡总统。吴因其军事工作,在将军府被授予将军。他自己的军队里全是中国的精锐师。有五个师和一个混成旅。吴仍为第三师师长,驻守洛阳。吴虽然住在洛阳,但他实际上操纵了“直接中央政府”的政治。就连他的老上司曹锟也不得不看他的眼色行事。每次丞相改朝换代,曹锟都会派使臣到洛阳向吴讨教。吴也强烈反对段的武力统一政策,称之为“亡国政策”。然而,他在执政期间,也积极推行武力统一的直接政策。吴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军区,将全国军队划分为40个师,并将军政大权置于中央政府之下。1923年3月,吴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统一鲁、豫、晋、陕、甘、苏、皖、赣、鄂十省。在英美的支持下,他在准备攻打张冯喜左林的同时,将势力扩大到南方,与陈炯明勾结,反对孙中山北伐。1924年10月初,直、丰两军在展开决战。正当双方激战正酣之际,早已激化与吴矛盾的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于10月22日晚率部回京,在北京发动政变。吴在前线听了,大吃一惊,直军顿时溃不成军。吴的精锐,几乎被歼灭,只有一万余人突破重围,冲向天津,回到李讨要冯,却在杨村一战中全军覆没。吴傅沛的直系援军,如江苏祁彦远、浙江孙方川、湖北萧耀南、李赫男季晨,中途受阻,无法北上。11月3日,、逼近天津,吴不得不带领该地区2000多人从塘沽乘三艘战船南下,狼狈逃窜。继冯、曹、吴之后,又有孙,非直属。他可以算是直系军阀的“后起之秀”。在第二次直接战争后的岁月里,他以足智多谋逐渐扩大势力,一度称霸东南五省。然而,在孙“崛起”之时,直系军阀已经衰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09年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主政,奉天军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张升为中、前两路之首。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张及其部改组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张晋升为军衔。当时奉天冯除二十七师外,尚有二十八师,都督奉天。张早就想称霸奉天。作为第一步,他必须想办法除掉军阀段。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段是帝制的积极支持者。张和冯密切合作,用恐吓手段将段赶走。冯晚上让军队在城中举枪射击,然后张亲自跑到督军府,告诉段,冯带了第二十八师来惩治君主的罪魁祸首。段吓得浑身发抖,求张想办法。张劝他逃跑。段立即打电话通知中央到天津养病,并从银行取出200万公款和部分军属,调专车离职。张立即致电冯,要他派兵拦截段的专车,并没收其公款和军火。段进京后,大骂冯是土匪,立即向袁世凯请辞,并推荐张为奉天总督。于是,袁世凯下令任命张为奉天太守,冯为军务监。张独揽奉天大权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更加信任,与段勾结。1918年9月,段任命张为东三省巡抚,使他的权力更上一层楼。吉林省省长孟恩远与张意见相左。为了达到以制度服务整个东北的目的,张想尽一切办法敦促段政府罢黜孟恩远。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命令孟恩远到北京工作。孟恩远拒绝服从调动。张以武力相威胁,派兵分四路进攻吉林。孟恩远部、吉林省监察长办公厅主任、第一师师长高世贞等军官坚决抵制张左林奉北京政府之命发动的军事进攻,带领吉林军一万余人集结长春、农安、伊通等地与冯军对峙。7月19日,日本驻军在吉尔吉斯军队驻扎的宽城子故意挑起武装冲突。双方都有伤亡。事发后,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求吉尔吉斯军队离开30里外的长春。季峻被迫撤出长春。随后,日本大臣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段立即下令清除孟恩远和高世贞。高适尼本想继续抵抗,但吉尔吉斯军中不少官兵已被奉系收买,全军处于崩溃状态。孟恩远和高诗怡不得不离职,离开吉林。宽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诸侯军阀张称霸东北的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张不战而胜,赶走了孟恩远,夺取了吉林政权,进而控制了黑龙江,完成了称霸东北的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虽然张已经成为东三省的霸主,但他仍然不满足于自己的内心。他也想在中原奋进,入主北京。但当时两大军阀,即直军阀和皖系军阀,战事激烈,以他为首的军阀暂时只能充当配角。张曾跟随安徽段,后来安徽臭名昭著,张也加入了反皖的行列。特别是1919年6月,徐树铮出任西北边防使、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并控制西北地区后,对奉系构成直接威胁。于是,从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张和曹锟在北方八省组织了一个反皖联盟。1920年7月,皖中战争爆发。看到皖系臭名昭著,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了皖系,大力支持奉系,并指示奉系打倒皖系。7月13日,张以张景惠为关内军司令,亲率大军入关,发布《讨伐段》一文,指责段“排除异己,攫取政权”,“玩弄权术,背叛国家,破坏人民军权”,“穷凶极恶”。7月14日,战争正式爆发。7月17日,直军吴在涿州西路大获全胜,活捉了西路司令瞿同峰。同一天,张指挥第二十七、二十八师配合马厂、军粮城一带的直军,万军东路司令徐树铮不战而逃。7月19日,段被电逼辞职。7月23日,两军进入京都。张终于实现了进京的愿望,与直系曹锟一起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张在直皖之战中加入安徽,派兵入关,势力扩大到京山铁路沿线和内蒙古等地。安徽战争结束后,这两个部门共同控制了北京的政权。然而,这个北京政权实际上是英美日共同的侵略工具。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很快导致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了争夺更多的势力范围,双方没有让步。长江流域的省份是两个部门竞争的焦点。由于竞争,凤溪的扩张计划屡屡失败,其直接势力日益扩大。1928年6月4日5时30分,张的专车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吴当场毙命。重伤的张被紧急送回帅府,于上午9时30分死亡。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在北京与南京政府代表举行和谈。接到“立即回国服役”的电报后,他化装骑马回沈阳。6月19日,张学良在冯军老兵的赞助下被任命为奉天军务监。7月4日,张学良成为东三省保安司令,同时也是东三省巡防大使。27岁的陆军上将张学良从此执掌东北,人称“少帅”。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在同一天通电全球,坚决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四面旗改为东北南京国民政府的蓝天白旗,并宣布支持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震惊中外。此后,奉系军阀名存实亡。以上内容整理出版,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大军阀之新中华 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军事航空建设下一篇: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的由来及实质 美日在府院之争中的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