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顾颉刚 顾颉刚

导语:顾颉刚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顾颉刚 顾颉刚是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研究者。中国现代民俗学和现代民间文学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在整理和研究民歌、传说、神话和民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生于江苏苏州,卒于北京。4年私立学校,13年小学。1908年进入苏州公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文科哲学。1920年毕业后,他留下来当助教。此后,他先后在北京

顾颉刚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顾颉刚

顾颉刚是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研究者。中国现代民俗学和现代民间文学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在整理和研究民歌、传说、神话和民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生于江苏苏州,卒于北京。4年私立学校,13年小学。1908年进入苏州公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文科哲学。1920年毕业后,他留下来当助教。此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54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任研究员。他于1980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五四运动前夕,顾颉刚在北大读书时,深受新思潮和北大一些文科教授的影响,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7年以来,苏州民歌被收集整理。1920年加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参与编辑《歌谣周刊》。1926年,他出版了专门的民歌专辑《吴歌家记》,其中收录了吴歌和张文的大量作品,他本人和其他学者从语言、文学、社会、历史、风俗和心理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论述。此后,他撰写了《简史》、《苏州曲》等散文,论述了吴民歌的演变历史和艺术特色。此外,他将《诗经》作为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图揭示民歌的真实特征及其社会意义。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编辑了失传300多年的明代民歌,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文学。

在传说和故事研究方面,顾颉刚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收集关于中国著名传说孟姜女的资料,并从“历史体系”和“地域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孟姜女的传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变化,表现出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先后著有《孟姜女故事沿革》、《孟姜女故事研究》等论文,后主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孟姜女故事曲》三卷。他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艺术史上最早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当时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寅恪

就神话而言,顾颉刚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源于他在封建史学体系中的辨伪工作,并成为其学术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夏、商、周以前的古代史,基本上都是传奇性的材料,即“神话”。神话之所以融入历史,是因为封建历史学家把它变成了历史。

我们应该从史实的角度看史实,从传说的角度看传说,所以我们应该区分历史和神话,还原神话的本来面目。

虽然神话看似荒诞,但它却是民间文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50年代以后,他对大禹神话、黄三神话、山海经神话、楚辞神话等进行了辨析。他的主要论文被收入《古史辨》第一卷和第七卷。此外,还有《庄子》、《楚辞》、《昆仑与蓬莱神话系统整合》、《龚宇昆仑》等重要理论。

顾颉刚热衷于研究民间艺术和民俗。他论述了滦州皮影戏的历史和现状,并写了许多文章呼吁保护民间雕塑家杨惠芝的雕像作品。五卅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倡写鼓词,印通俗读物,为民族解放斗争服务。在民俗方面,他考察了北京的东岳庙和苗丰山、泉州的土地庙、广东的城隍庙和苏州的婚丧习俗,写了许多考察报告。

顾颉刚是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1927-1929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发起成立民俗学会,主持编辑《民俗周刊》,出版《民俗学会丛书》,主持民俗传播班,将民间文艺活动扩展到华南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继续参加北京恢复的歌谣研究会,同时成立了歌谣学会。20世纪40年代,他继续致力于民俗活动,前往西北调查民族和民俗。在此期间,他编辑或支持编辑的报刊专栏和出版物包括《民俗》、《民俗》、《民俗》、《风物志》等。建国后,顾颉刚积极参加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的活动。主张大力抢救传统民间文学遗产,科学记录、整理、研究,使之成为青少年文化思想教育的教材。重要笔记有《苗丰山》、《江粤婚丧》、《顾颉刚通俗随笔》等。

“顾颉刚255808” 5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界十大邮轮 世界十大邮轮排名,全球第一吨位22.6万下一篇:古希腊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他们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