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曹植深受曹操的宠爱,为什么却斗不过曹丕?

导语:曹植被迫写诗,在历史上很有名。后人在读此典故时,往往会佩服曹植的才华,进而大大鄙视自己的兄弟曹丕,心想他为何如此残忍,竟不放过自己的兄弟。事实上,如果两人立场颠倒,曹植可能连七步写诗的机会都不给曹丕。

曹植被迫写诗,在历史上很有名。后人在读此典故时,往往会佩服曹植的才华,进而大大鄙视自己的兄弟曹丕,心想他为何如此残忍,竟不放过自己的兄弟。事实上,如果两人立场颠倒,曹植可能连七步写诗的机会都不给曹丕。不是有些说法说曹丕不想杀曹植就让他先写诗,他的兄弟什么都知道吗?曹丕会不知道他哥哥的水平吗?

其实在两兄弟早期的争斗中,比较危险的人是曹丕。古代实行长子继承制,但曹操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曹丕和曹植都不是曹操的长子。真正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为了替曹操挡刀,英年早逝。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曹丕和曹植机会均等。第二,曹操没有过早确定继承人的习惯。按照他制定的规则,所有的儿子在二十岁之前不封任何官职,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起跑线。不过曹丕年纪大了还是有些优势的,因为他率先突破了二十岁的门槛。24岁时,曹操封他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结合他作为曹操之子的身份,这个官职基本是作为接班人培养出来的。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立场和是否确立太子的身份根本不同。因为官职虽然是曹操封的,但实际上是朝廷封的,曹操当时并没有篡位。所以,如果曹操回心转意,准备放弃曹丕,只需要朝廷来操作,比如调整曹丕的位置,让曹植上来,基本上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险?原因很简单,也很致命,因为曹操不喜欢这个儿子曹丕,甚至还有些怨恨。曹操在宛城时,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战死,曹操自己也幸免于难。当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就是曹丕。十岁的曹丕也在南阳城。战斗一开始,曹丕就找到了一匹马,然后偷偷溜走了。

如果把这种东西放在普通人家里或者现代,大家都会夸曹丕即兴,做得好,但在曹操看来,就不是一回事了。在古代,十岁的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况且他们是曹操的枭雄。你的父亲、兄弟和表弟都陷入了困境。你没有想过同甘共苦。反而是你先跑了,给曹操留下了好印象。当然,曹也不能真的因为这种事情责怪曹丕。毕竟这才十岁的孩子。但后来他逐渐发现曹丕并不具备曹昂尊老爱幼的作风。他对弟弟们基本上是无所谓的,对别人也是无所谓的。说白了,这是一个很少人情味的人。

曹操从内心对曹丕更加抵触。但是曹植不一样。像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他是一个年轻的人才,一个头头好,一个文采出众,能讨父亲欢心是因为他能多说话。所以曹操更喜欢曹植。曹丕24岁出道,曹植23岁封侯。后来曹操率军讨伐孙权。留在邺城的不是副丞相曹丕,而是曹植。古代皇帝出征,一般都是留在太子监国。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曹操更倾向于立曹为太子。那么,为什么曹植会成为接班人之战的败方呢?原因主要在三个人。

首先是贾诩。被称为“毒枭”的贾诩,可以说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诡计多端。如果和阴谋相比,恐怕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是贾诩的对手。曹操曾经在继承人问题上征求过贾诩的意见。贾诩刚开始沉默,被曹操推了一把之后才说:“这一刻,我想到了袁绍和刘表”。潜台词是,如果虚度年华,养儿育女,可能会走袁绍刘表的路子。这把刀,对于来说,真的够硬的。第二个是杨修。杨修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者,但与贾诩相比,他的聪明只是一点点小聪明,但这样的人往往很适合学者曹植。因为杨修在争夺储君的战斗中,每次计谋都不如曹丕,结果,曹植在曹操心目中失去越来越多的积分。而杨修本人也深深卷入了你们的纷争,最终被曹操处死。

第三个是曹植本人。曹植文采出众,但政治上很幼稚,相当不如曹丕。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不能因为好恶而放弃更适合继承衣钵的曹丕。所以曹植最后的退出,根本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怨天尤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一代雄主 一代雄主 他若不死 明成祖朱棣未必是对手下一篇:远古 活到现在的远古鱼类?盘点世界上十大古老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