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导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一直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以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以革命史和政治史为主,觉得有必要拓宽领域,于是人们关注文化领域。然而,在“文化热”中,贬低政治历史的现象再次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表面的、具象的,只有文化的研究进

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一直被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兴起并成为热点。

当时回顾以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以革命史和政治史为主,觉得有必要拓宽领域,于是人们关注文化领域。

然而,在“文化热”中,贬低政治历史的现象再次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表面的、具象的,只有文化的研究进入历史的深层,这是中心。

随后,中国近代史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有一种与“文化热”类似的说法,贬低对政治史的研究,甚至主张用社会史代替历史。

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值得推敲。

虽然我研究的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但我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

在与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我曾经谈到历史的中心是什么。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关于政治的,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然是基础,但必须受到政治的制约,文化也必须受到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成为历史的中心。

话不多,但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几年前发表了《文明的冲突》(Clash of Mensions)一文,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本文认为,未来的国际冲突不是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它以文化为社会的中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都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并不占据中心地位,也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就真正的国际社会而言,经济和政治利益至关重要。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卖给其他国家。

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的基础上撰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为他在文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更为详尽的论证答案。

尽管他在书中仍试图解释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他不得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是由依赖西方军事力量保护自身安全的沙特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和可能性使用石油武器对抗西方的独立反西方政权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但赢得了一场胜利,使海湾国家依赖西方获得安全。

战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争夺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力。

战后,波斯湾成为美国的内湖。人们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世界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后,波斯湾成为美国的内湖”,这些都是本质上的。

有伊斯兰文化的国家可以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政治利益互相争斗,也可以支持和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战争。

这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明间”战争,而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有研究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写的政治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甚至有人指责其为“阶级斗争为纲”。

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

列宁还说:“阶级关系——这是一个根本的、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

至于把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性质不同的混淆。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也是由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侧重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成果众多,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较高,难以前进,需要更大的努力。

然而,这些重大事件并非没有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理解,有些问题需要深化。

也就是说,孙中山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批相关资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和研究;在他的思想和其他评论上,研究人员的意见大相径庭。更何况到现在还没有一本学术价值和分量很高的传记。

重大事件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它们并不等于或者说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容忽视。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拓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

但是,把一方抬高对另一方是不合适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外交都需要研究,都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第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注重综合研究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于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需要具体的、微观的研究,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如果过于细致,就会变得支离破碎。

现代中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和事很多。把所有细节或者小问题一个一个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就算研究了也解释不了什么问题。

详细的研究需要考虑选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不仅要实用、叙述清楚,还要在大的语境中考察,做到小中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重综合研究。

长期以来,对中国近代史的不同类别和专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可能进行全面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有不同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

历史上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和各种专业史。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不同于专门研究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

这种分工过于狭隘和专业化,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优质产品和综合研究。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对经典、历史、佛教、文学等都很熟悉。对它们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方面。

以魏源为例,他的经世思想主要写在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的著作中,尤其注重《海国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

毫无疑问,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代表作和著名的《海国志》,应该得到重点分析。

然而,魏源博览群书。他年轻的时候研究过阳明心学,读过很好的史书。后来跟随父亲进京,向胡请教汉儒,向宋向姚学蜀m: ng @ ①,向刘学公羊,晚年修禅。

他一生写了许多故事,如《曾子章句》、《大学古籍》、《雍夷依桐》、《说文表雅》、《小学古经》、《汉文经学与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笔记》、《董子纯秋笔记》

要对魏源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要谈一些方面,还需要全面的研究。

这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有关,要符合“通识”的要求。

一个学科也有上下沟通和左右沟通的问题,努力改变过于专业化和彼此分离的状态。

3.现实和历史不能混淆

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现象和历史是不能割裂的。

历史的研究者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起研究者对历史的思考。

但现实和历史不能划等号,因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是无需细说的常识,而且似乎很清楚。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

例如,自19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所以有研究者反思历史,解释历史。他们认为,在100多年的现代中国,西方列强倾销商品,投资工厂,开矿修路,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为了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他们应该受到欢迎,而不应该抵制。

这种说法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混淆了历史与现实,混淆了现实中的现代化和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敌入侵。

近代史上所谓的“开放”,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等等,不能和现在的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混为一谈,必须从历史上看。

中国现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特权,支配了中国的金融经济命脉,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是独立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商业和投资活动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可能把现状和思想套用到历史上,平等对待历史和现实。

再比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安定团结,所以有研究者用它来解释历史,确定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和经济;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变坏了。只有进步才能使中国现代化。

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和革命,是否只是破坏,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偏见,也不难公正回答。

用现实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要求历史人物,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研究历史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是把问题带入一定的历史范围。”。

第四,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校内历史教育和校外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或缺的。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和人民”。

如果说历史对提高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素质有作用,那也不能仅限于专门的学术研究。

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仅仅做好提高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好普及工作。

历史工作要改进,要普及,这是两手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很难提高,历史学家注重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和评价职称,提升自己的地位等等都有关系。

普及不重视,视为儿科学,不算知识,不算职称评定。这种思想观念和现实问题影响了历史学家对大众化的关注,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人员做得很好,出版了很多科普书籍和电影,实际效果也很好。

相比之下,历史学家做得还不够。

在学科要求上,历史工作者也要重视历史的普及和教育,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专家的圈子里。

不用说,大部分青少年都不读我们的历史著作,连干部都没怎么接触。

因为这些书和论文太专业,很难理解,所以人们读不进去,也不能引起兴趣。

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科,离开了群众和社会恐怕很难生存。

实际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也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自己的读物或电影。

影视工作者非常重视历史学家忽视的历史普及。

他们编撰了许多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包括戏剧和“戏剧”,吸引了许多观众。

但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捏造历史的问题,不仅给观众扭曲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给观众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是非常有害的,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的历史知识很薄弱。

根据2001年2月对北京、上海、武汉、深圳1065名14-28岁青少年的调查,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平均27.69分,通过率仅为1.5%。

其中一个问题是“1860年中国圆明园是谁烧的”。只有31.8%的人回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回答是八国联军。

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学大纲存在明显的科学问题,如没有写太平天国,而是把太平军的洋枪归于反侵略斗争;现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但没有国资企业,等等。

历史教育薄弱甚至误导,后果堪忧。历史学家有责任加强历史教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冈仁波齐1999神秘事件 揭秘冈仁波齐灵异事件,切莫之谜,登山者中诅咒而死下一篇:玻璃娃娃 景文高中玻璃娃娃事件,下雨楼梯湿滑出意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