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四时 陶渊明的《四时》诗鉴赏

导语:陶渊明的《四时》诗鉴赏《四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著作的,这是一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变幻的诗歌。陶渊明喜爱大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事,他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变化、季节更替抓捕的非常准确,并借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

陶渊明的《四时》诗鉴赏

《四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著作的,这是一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变幻的诗歌。陶渊明喜爱大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事,他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变化、季节更替抓捕的非常准确,并借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

《四时》诗陶渊明

《四时》原文:“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这首诗把四季的描写的非常美,四季的过渡衔接委婉;特别是“满”、“多”、“扬”,“秀”四个字运用得恰当好处,分别突出了每个季节的特点。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温暖的春水溢满了整片翠绿的田野和水泽;炎炎夏日,暴雨即将来袭,天地间风云变化莫测,那远方的云就像奇骏的山峰豁然起立;秋日炎凉,古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玄月高挂天际,世间的景物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都蒙上了一层缥缈迷离的感伤色彩;“忽如一夜寒风来,万千枝头梅花开”,在寒冷的冬日,梅花傲然绽放,远处的高山峻岭上的青松也无谓严寒,尽情挺立着,任它寒风也刮不走“我”的勃勃生机。陶渊明借助四时景色的描写,赞美歌颂自然,渲染的气氛统领全诗,表达了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炽爱和个人情怀。

《四时》诗的语言自然朴质,让读者感受到真切的美意,勾勒出自然的美好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相冲撞的意境,揭露了对社会黑暗的鄙弃,充分体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作用。

陶渊明的生活时代是什么

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陶渊明时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陶渊明《时运》赏析

《时运》是陶渊明在晋安帝元兴年著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一共分为四个章节,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及万物复苏的大自然,诗人陶醉于大自然中,不仅净化了心灵、开阔了心胸,还在大自然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格。

陶渊明

《时运》诗的大意讲述的是,在暮春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一个人外出郊游,孤单形影。惬意的欣赏着自然中的美景,心情开怀,但只有影子跟自己作伴,不免觉得伤感。前面两个章节描述的是欢欣之情,后两章叙述的是伤感之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了,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让他欣喜。随风而摆的禾苗、秀丽壮美的山峰、自由飞翔的鸟儿……看着此情此景,陶渊明陷入了茫茫的遐想中。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容易满足,为何还要去追逐不属于自身的荣利。于是举杯而饮,自醉自意、自得其乐。

汉魏之后,四言诗已经渐渐消退,随之兴起的是五言诗。但是五言诗的语言节奏结构单调乏味,作诗时还要考虑其节律的完整,常加入无实际意义的语词,全文读起来拖沓累赘,不够简练。陶渊明著作《时运》时,并没有跟随兴起之风采用五言诗,而是有意的选择节奏简单、语言平稳简练的四言诗为主题。《时运》在著作中就以《诗经》的四言体格式为模板,诗歌的题目取自第一句诗的“时运”二字,题目下面还有开序,以此开门见山点明全诗宗旨。《时运》与《诗经》相比较,前者的效果、意蕴更胜一筹。

陶渊明责子诗词欣赏

《责子》是陶渊明在五十多岁左右著作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他那五个不成气候的孩子。陶渊明虽然放弃了仕途生涯,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但是仍他挂虑和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有所作为。

陶渊明《责子》

《责子》原诗:“白发被两鬓……且尽杯中物”。诗中叙述的大意如下。

《责子》诗中开篇,陶渊明感慨自己上了年纪,两鬓斑白,皮肤失去了往日的丰满开始变得松弛,恐怕命不久矣。自己命不久矣不要紧,他现在最担忧的就是五个儿子的前程。可是这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整日碌碌无为,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懒惰”被陶渊明用夸张手法描写,说是世上无人能及,已经到达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境界。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两个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阿拉伯十位数字,数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到头来只会念“梨”、“栗”,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

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陶渊明《责子》一诗便是在如此心境下,借酒挥洒而出。

揭秘陶渊明是哪里人

陶渊明哪里人?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换到现代的地图上,便是江西省九江市的西南方向。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52年,也有记载说是出生于公元365年,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辞赋家。除此之外,陶渊明被流传于世、饱受后人赞扬的还有他的高风亮节。

陶渊明雕像

陶渊明哪里人?陶渊明的故乡实在柴桑,自古以来的柴桑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一直都是商贾云集的兵家必争之地。柴桑又被叫做九江,因为柴桑地界有九条著名的江,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中柴桑的名字也渐渐被九江所取代,也就是如今的九江市。柴桑还是一个经常被兵家争夺的地方,秦朝末年西汉初年的时候,刘邦曾派灌婴在柴桑去追杀九江王英布,之后在三国年代,周瑜操练水师、诸葛亮舌战群儒等许多经典故事都发生在九江境内,这也是柴桑闻名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曾经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官,但是却在这么几年中完全体验了官场的黑暗,由于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十分想在朝堂之上建功立业,也许是时不与他,每个朝代的末尾都有着最为黑暗的官场潜规则,陶渊明一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一次做官是担任彭泽令,仅仅过了八十多天,陶渊明便弃官而走,来到乡下,来到田园,来到自己另一个梦想乡,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揭秘诗人陶渊明身世

陶渊明身世本来是个谜,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学者凌诚沛等人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论证,解开了这个谜团。自此,陶渊明的身世之谜大白于天下。

陶渊明身世图片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东晋杰出的诗人,中国历史上文学上首位田园诗派的创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气节,世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浔阳紫桑人,位于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个官位显赫的大族,自陶渊明父亲去世后,家族就开始衰落。根据凌诚沛的查证,陶渊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渊明当时二十九岁,他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南山的陶家坪,搬迁到浔阳去居住,在浔阳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后来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后,陶渊明在浔阳续弦,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贤惠有礼,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陶渊明的喜爱。翟氏还为陶渊明生下了一个小儿子。

前416年,,陶渊明五十二岁。可能因为上了年纪,陶渊明的思乡情结越加浓厚,他又带着妻子翟氏和五个儿子从浔阳搬回到宜丰县,继续居住在南山的旧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静悠闲的生活了十一年后(前427年),陶渊明在星子栗里去世,死后安葬在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位于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身世自考证后就有了详细完整的叙写,可供世人更加的了解陶渊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弘历的儿子 乾隆皇帝弘历是雍正的儿子吗?下一篇:凡尔纳的作品 凡尔纳的作品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