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去开荒而是给地主打工 开荒的成本比打工的成本要高

导语:古代开垦荒地和养牛的成本都很高,政府有激励政策但只是短期的,朝廷重视农业但良田会被马上交给中央,农民难以负担铁器和农具,牛的价格很高,养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开垦荒地的负担和失败后的成本太大,人们更愿意选择安全的计划。

你真的了解古代的填海造地吗?边肖为您提供了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最常见的谋生方式是务农。虽然农民在封建社会的排名中仅次于士大夫,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往往并不轻松,平凡的岁月也是美好的。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全家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为地主家打工的普通人,如果遇到不好的雇主,往往会被剥削,工资和收入不成正比。历代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免税和奖励。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给房东打工?开垦自己的土地不是更好吗?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虽然有激励政策,但只是短期的。只要时机一到,收的税就不会少。如果你随意浪费土地,你可能会坐牢。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土地复垦不是一个小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可能不收税不奖励会好一些,但是时间长了,需要交税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交不起。

入不敷出还是很难,养家糊口也很难。各种税都要交,不能半途而废。最后我们会破产坐牢。如果选择在房东家工作,可能会少得一点,憋屈一点,但至少可以吃一口。再说了,没有那么多恶毒的地主。如果你运气好,你会遇到一个对人很好的雇主。与此相比,宁死也不开荒灭家。

二是朝廷一直重视农业,良田开发得早,根本不是老百姓。在古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农业,包括划分种植范围和规定种植内容,当然,他们也四处寻找肥沃的土地。一旦有一个相对好的未开发的地方,他们会马上上报,然后政府会组织人力开发,基本上对普通农民来说什么都没有。

除非你运气好,刚好遇到这么好的地方,或者你有非凡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别人眼中的荒地已经变成了宝地。但是你想想,一个以种地为主的农民,据说是有经验的,不太可能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不然你想从法院的专业部门得到什么?

况且,有经验的人比那些被朝廷派来看各种土地的人更富有,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进入了仕途,或者成为了所谓的“专家顾问”。普通人怎么和他们争论?即使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这片土地也不会落入普通人手中。只要政府知道这样的宝地,马上就交给中央了。好一点的可能会给点补偿,不然直接拿走。毕竟“天下无王之地”是皇帝之地,“民不与官斗”,平头老百姓除了忍气吞声,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垦土地和养牛的工具是普通人难以负担的。要知道,古代的铁器和农具都是被严格管制的,自然要用质量好一点的来开荒。但是作为一个要种地养家糊口的人,哪里来那么多钱买新工具呢?自己做的话,质量真的堪忧,自己打铁的话,可能会被控谋反。

至于牛,就更麻烦了。牛在古代地位很高。《农书》说:“农业是牛,对天下有功。”就连王侯等级的《礼记》也记载:“诸侯不无故杀牛”。如果杀牛,那就更是大罪了。《汉律》云:“大王不准杀牛,违者治罪。”所以,保牛是很麻烦的,不然就是断头罪。

而且牛的价格太高,大部分人根本买不起。以宋朝为例。春华五年,“每牛,官借三千”。虽然价格已经很高了,但并没有就此止步。大观四年,“一头牛的价格只有五七千。”这是增长的两倍。宋徽宗时期,徐景恒在他的《墨牛图》中写了一首诗:“一个牛招值一万元,墨指的是什么。”这远远不是普通农民能承受的数字。如果有那么多闲钱,就没必要开垦荒地谋生了。

即使你真的有一头牛,养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宋代,有这样一段描述,说一头牛每天吃多少。"一头牛和一匹马的花费是五个人的食物."本来一家人只有温饱。再加一头牛也不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连政府养牛压力都很大。南宋学者方婉莉推算,慈禧政府养了八头牛,每头牛每个月要吃平时的草料钱。最后政府穷得买不起,只剩下一头牛。养牛和养大舅基本没什么区别。干旱还没结束,这家人就饿死了。

农业耕作是一门科学,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冲动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开垦荒地的负担和失败后的成本太大。人们更愿意选择安全的计划,所以人们不傻,而是谨慎。毕竟这关乎家庭生计。谁愿意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让全家人赌上一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4722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春秋的诸侯国那么多 真正上的霸主为什么只有齐国和晋国这两个国家下一篇:身为傀儡皇帝的刘协也有所反抗,为何最后失败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