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 古代正式行礼时尊者面向哪

导语:中国古代历史中,礼仪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尊者在正式行礼时面向的方向也是有特定规定的。本文将介绍古代正式行礼时尊者面向的方向。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
  2. 中国人见面习俗礼仪图文
  3. 敬天拜醮的意思
  4.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意思
  5. 弟子规前三节是什么
  6. 汉服礼仪动作
  7. 退三步的礼仪是什么
  8. 作揖几种姿势
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礼仪规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很多都是从传统社会中传承发展而来。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四、饮食之礼——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是中国的拱手礼了。

拱手礼是人们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中国人见面习俗礼仪图文

中国见面的基本礼仪

1、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

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敬天拜醮的意思

1.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节。2.指女子嫁人。3.指僧道设坛祭神。

醮是古代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笄者行礼后从正宾手中接过醴酒,轻洒于地面表示祭祀天地,然后象征性地抿一点酒,这叫“醮子”。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意思

摘自《弟子规·出则弟》

解释: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称尊长勿呼名,意思是对于尊敬的人,比如对于自己的老师,对于自己的长辈,不能直接呼叫他们的姓名。对尊长勿见能,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些受尊敬的人和长辈们面前,一定要保持谦虚和恭敬。不要在他们的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更不要炫耀自己有多能干。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句话比较完整的说法是: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意思是: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出自《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此两句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出则弟篇)》。

弟子规前三节是什么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1、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3、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汉服礼仪动作

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

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

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

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

注意:

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

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

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

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

但这个动作应当是

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

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

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

废首低肘曰卑坐。

汉代的跽坐(这在古人就叫坐,

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

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

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

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

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1、正规揖礼:

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

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

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手放下。

用于一般用于祭祀,

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

2、一般揖礼:

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

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

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

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

依据具体情况——,

决定行礼的程度。

3、女子行礼:

本着平等的精神,

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

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4、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

东道固请,

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5、正规拜礼:

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

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

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

然后双膝同时着地,

缓缓下拜,手掌着地,

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

然后直起上身,

同时手随着齐眉

(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

平身或再拜……平身时,

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6、女子立容。

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

依据具体情况——对

方受尊敬的程度,

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

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

不必过分要求,

但拱手应当能做到。

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

当注意问候时

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

决定行礼的程度。

1、 站立:

1) 经立: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士左手压右手,女士右手压左手),掩在袖子里,放在丹田和胸口之间,离胸口有一定的距离。

2) 肃立:在经立的基础上,腰身微微弓曲,低头示敬。

2、 坐行:

1) 正坐(跽坐,雅坐):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腰身挺直。

2) 端坐(胡坐):保持腰身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臀部坐凳子三分之一的面积。

3) 行走:在正规的礼仪场合下,双手如经立,正身、平视,按一定的节奏前行。

3、 行礼:

1) 颔首:正身经立,头微低身体微微弯曲约15度致意。只用于长辈答谢晚辈行礼,以及祭祀礼仪中,手中有物品不便行礼的执事司仪等人员回礼之用。

2) 拱手: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行礼。

3) 士相见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三十度。正规场合,对朋友和平辈。

4) 大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四十五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正规场合,对长辈和答谢宾客。

5) 跪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在地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重大礼仪场合拜见师长和神灵时使用此礼。

退三步的礼仪是什么

不能用屁股对着尊者,那时候被认为是一种不敬。不仅是对皇帝,对长者、上司也一样。如果直接转身用背部对着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后退几步才可以转身,退后三步代表古时严苛的礼仪制度。防止有人刺杀皇帝。三步之外即使有此心意,皇上也有转变手段的时间和空间,何况绝大多数将臣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众多,高手随时准备保护。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首先要明白,并非自古不变的,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大臣叩拜君主的那种突出君权威严的场面,大多是明清时期君臣礼仪的表现。在先秦时期曾有君主礼敬大臣的仪制被广泛使用

在先秦时期,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仪制。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礼”,即后世所说的“作揖”。 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是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

周王天子无论是对诸侯,还是对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级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礼,都属于君臣之礼的范畴,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礼,并且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礼,而大伙只要对周王行一次礼就行了。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在先秦时期,国君为表示对一些大臣的尊敬,也往往称字而不称名。

再看跪拜礼。。先秦时的人席地而坐,正规的坐姿是双膝跪席,臀部压在脚后跟,若对同坐的对方表示敬意,则臀部抬起离开双脚,上身挺直。君对臣还礼的跪拜礼是“空首” ,动作是把两手放于地上,把头磕到手上而不触地。

除了跪拜礼外,还有一些礼节也体现出君对臣的敬重。如:降阶,下台阶相迎或行礼。 秦汉君臣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宴席上。有离席和兴席。所谓离席,不是离开宴席的意思。意思是本来跪着的,然后起立作揖或者行拜礼,这就叫做离席。还有一种是兴席,就是对要离开宴席的臣子送别的一种礼仪。君王原先是坐着的,然后要直接站立起来,作为相送的礼节,这就是兴席。

在秦朝以后,已称皇帝的君主在礼制方面提高与维护其至尊的身份地位,礼敬大臣的仪制与行为减少,皇帝只向极个别的大臣主要是自己的老师行礼。 汉代,最高级的官员为三公:即丞相(东汉称司徒)、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称司空),皇帝对他们的礼节,是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相比先秦时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礼、空首礼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汉代丞相进见时,皇帝要起立以表示尊敬:皇帝在车上时,若路上遇到丞相求见,就要下车以示敬礼。

意思如下:

凡事需要学会礼让或者谦让别人,给自己和对方保留余地。

“凡事后退三步人,皆有余力”出处不明,但与“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如下: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切忌冲动,有时候遇到了一些哪怕让自己利益受到折损事情也需要怀着对人“礼让三分”的态度对待,以免给自己和对方带来难堪。这亦是一种处世哲学。

那是古人的一种礼仪方式,一直言语也用支持。一直沿用到现在。

社交与商业鞠躬:

1、行礼时要立正,保持身体挺直;

2、面对收件人,距离为两到三步;

3、以腰为轴,整个肩膀向前倾斜15度以上(一般为60度,根据敬礼对受礼人的尊重程度而定),同时问候"您好"、"早上好"、"欢迎光临"等等;

4、朋友初次见面,同志之间,主人与客人之间,下级与上级与下级与长辈之间,都可以鞠躬行礼,以示尊敬。

作揖几种姿势

揖礼的由来

早在记录周朝制度的《周礼》中便对如何行礼做了明确的规定,按姿态动作可分为“长揖”、“天揖”、“时揖”、“土揖”四类。

其中,“长揖”是指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礼,行礼时须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向内,高举至额,鞠躬90度以上,直至手及地,幅度上由最上方的前额至最下方的地面,恰似一人的高度。

(长揖)

“天揖”又称作“上揖”,是在冠礼、婚礼、丧礼、祭典等重大场合中向长辈、同族所行之礼。行礼时须肃立,双手抱拳,手心朝内,鞠躬约60度,手微向上举高齐额,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

(天揖)

“时揖”又称“中揖”,是平辈日常见面、辞别的礼节。行礼时须肃立,双手抱拳,手心朝下,由胸前往外平行推出,鞠躬约3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

(时揖)

“土揖” 又称“下揖”,是长辈对晚辈、上司对属下还礼时所用。行礼时须肃立,双手抱拳,手心往内,鞠躬约30度,手往外推时稍微向下,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

(土揖)

除此之外,在人数众多的场合,若按行礼方式分类,又可分为“特揖”、“旅揖”、“旁三揖”三种。

其中,“特揖”是指向在场众人逐一作揖;“旅揖”是将在场人士做区分,一次向同一等级的人作揖;“旁三揖”则是一次对众人作揖三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6077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桓温北伐失败?下一篇:魏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他们的治理成就如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