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曾国藩谈教育:做人做到这6点 曾国藩谈教育:做人做到这6点 任何事都不怕

导语:曾国藩谈教育:做人能做到这六点,什么都不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是中国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着名学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清统治者推崇他「 ”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

曾国藩谈教育:做人能做到这六点,什么都不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是中国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着名学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清统治者推崇他「 ”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一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思想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那么,这么一位历史名臣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他又是如何具体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请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历史名臣曾国藩谈教育:做人做到这6点,任何事都不怕! 1,立志 做人当从立志开始。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教导后辈"君子之立志……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之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他认为从小树立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自强不息,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曾国藩告诫子女:人如果能立志,哪怕做圣贤豪杰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有了志向,哪怕是在「 ”旷野之地,热闹之场”,都能精心读书,静心做事。 2,以身作则 曾国藩特别重视教育者本人的榜样作用,认为「 ”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好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曾国藩对于古训「 ”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解十分深刻。他从亲身体会出发,以商量的口吻,中肯地向儿子提出一些建议。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给儿子曾纪泽的信是这样写的:「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歌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3,勤俭节约 曾国藩认为懒惰和骄奢是一个很糟糕的品质,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一旦养成他就会一事无成,整日沉迷其中。人生的路有很长,并非是一路坦途,处处高歌,再成功的人都会有低谷失意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勤俭和节约,珍惜他所拥有的一切。 想想曾国藩,再看看现在。孩子们大都被娇惯坏了,父母长辈事事包办,什么都迁就孩子,明明做错了,还无限包容和讨好孩子,放任孩子养成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恶习。其实这是对孩子好吗?当孩子某天长大,走入社会,进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就会记恨父母。最近正热播的影视剧《都挺好》中的老二苏明成不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吗? 4,看淡名利,读书做人 1842年,曾国藩尚为京官,在正月十八他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认为弟弟们只要能够「 ”发愤自立”,即使没有在科考场上得志,但也能成为他的帮手,「 ”虽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帮手”。曾国藩甚至举例说老家湘乡有哪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照样怡然自乐,乡里闻名。既然不以功名为念,那么曾国藩对于弟弟和子孙的期许是什么呢?在1856年写给儿子曾纪鸿的信里,他这样说:「 ”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说得很清楚,就是成为「 ”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通过自我的一生告诉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考不考取功名倒在其次。 5,谦虚,不自满 曾国藩说,为人切忌一个「 ”傲”字。 「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历来信奉的做人原则,说到底就是做人不能太傲,曾国藩的家书里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一点,而且都把「 ”傲”作为重点防范对象来告诫子弟。他认为不傲是做人的基础。 在道光二十四年写给弟弟们的信中,他语重心长地说:「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曾国藩见过一些颇有才华却不得志者,原因何在?就在于傲慢蒙蔽了他们的眼光,阻碍了他们的进步。曾国藩亲眼看到这些人的傲慢姿态,自己文章「 ”实亦无过人之处”,但却心高气傲,乡试的时候骂乡试题目一窍不通,会试的时候骂会试题目一窍不通,骂了同学骂考官,一路骂下去,因为傲慢,不肯谦虚求学,最后把自己的前途也骂没了。 6,德才并重 曾国藩一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特别强调德才并重。他曾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才不可偏重。”在他看来,德才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现在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的品德。其实,这是因小失大。因为道德品行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指引,即便有再好的成绩,将来也未必成才,甚至还会做出有违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和学习。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父母在教育上与子女的关系,是引导者,是辅助者,而非是发布施令和决策者。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必定同样站着一位优秀的父母。莫言说,只有最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这种言传身教中,润化他们的心灵,树立他们的三观,培育好他们健康的未来。 ---------------------------------------------- 公众号:六弦商道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万磁王黑历史 万磁王黑历史下一篇:福建名茶的一些起源有关福建名茶的历史渊源 福建名茶的一些起源有关福建名茶的历史渊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