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揭秘你绝对不知道的资治通鉴记载的惊人真相

导语:隋帝国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食物。通过这段记载,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关系不大,任何人都会在这么小的人口基础上享受“贞观之治”的社会福利。“贞观之治”是一个让中国人永远思考的伟大时代。资治通鉴这个时代,百姓安居乐业,载歌载舞,皇帝温良宽厚

隋帝国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食物。通过这段记载,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关系不大,任何人都会在这么小的人口基础上享受“贞观之治”的社会福利。

“贞观之治”是一个让中国人永远思考的伟大时代。

资治通鉴

这个时代,百姓安居乐业,载歌载舞,皇帝温良宽厚,官员各司其职,米缸盛满取之不尽的小米,田地里种满了青菜...简而言之,这样一个接近传说的美好时代,是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中国皇帝名单的第一位。但这一切都只是一场骗局。

隋文帝初登王位时,全国人口为400万,杨迪皇帝即位时,全国人口已达890万。以六口之家来说,全国人口不下五千万,直到唐朝才达到。隋九年共耕种土地1944万公顷,大业中期耕种土地5585万公顷。而唐天宝十四年只耕种了1430万公顷土地。杨迪登基时有890万户,唐太宗直到去世才拥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想而知。

隋朝时期,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最著名的有罗兴仓、罗惠仓、长平仓、溧阳仓和广通仓。储存的谷物超过一百万石。贞观十一年,监工马周对说:“隋家储洛口,由负责;西京国库也是国家用的,还没用完。”隋朝灭了20年,隋文帝亡了33年,但是当时粮食、布匹、丝绸都没有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隋朝的一个粮仓,包括甲仓遗址。占地45万多平方米,有259个粮坑。其中一个粮坑还有50万斤碳化小米。这说明隋朝的繁荣昌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隋唐发生了变化,两朝之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了2000多万。战争结束后,人少人多,人心平和,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和科举,大运河的劳作导致了隋的灭亡,但这些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修建大运河在当时是有益的,而且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理论上就算有什么“贞观之治”,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突然有一天,李治突发奇想,让《尚书高》表演: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

高诗诗回答:去年人口增长和往年一样是15万。

李志又问:我们国家现在人口是多少?

高守道:380万户。

李志指出: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统治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23年人口增长360万...不对。贞观统治初期,总人口只有20万?

资治通鉴

高守实说: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悟:隋炀帝统治时期有多少人?

高履答:当时户口总数870万。

李治惊呆了: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的时候,几乎杀光了全部人口?李治想了半天,问道:隋朝开门的时候生产了多少粮食?

高士说:当时有足够870万户吃50年的粮食。

李志惊呆了: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理解贞观的规矩是拿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吃50年人吃饱的饭...

至于这段对话,显然是写在《子·同治鉴》里的。即使把这段话打八折,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极其恐怖——太阳底下的人几乎被赶尽杀绝,剩下的人口还不到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十分之一。隋朝抓革命促生产,生产的粮食足够全民吃五十年,构成了李世民贞观统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大唐贞观时期的人口没有那么恐怖,隋皇帝统治时期也不可能达到50%,也就是说隋帝国已经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粮食。

综上所述,历史学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关系不大,任何让杨迪皇帝回来的人,也将在如此稀缺的人口基础上享受“贞观之治”的社会福利。

唐太宗重视臣服是事实。但是封建地主阶级对“贞观之治”的美化完全是夸大其词。

《旧唐书》、《唐太宗史》、《子·同治鉴》都说,贞观四年,从东边的大海到南边的武陵,全世界被判死刑的人只有29人,晚上也不关户。出去的人不用带吃的,可以“给路”。《贞观政要》比较具体,说的是“商旅无贼,常被囚禁空,牛马在野外,洋人不关”。至于旅行者的吃货问题,“进入山东村落,旅行者就要等着,或者被送的时候会有礼物,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乌托邦!

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实。贞观元年,关中饥荒;世界蝗灾两年;三年后,又发生了一次洪水。在过去的几年里,老百姓太穷了,他们卖掉孩子,流亡国外。贞观四年,世道成熟,流亡农民不得不回乡。这是呼吸的时候,怎么会突然变得极其富有?两年后,魏徵也描述了中原的萧条。他说:从沂水、洛水往东,烟花撒到泰山、黄海。就你所见,到处都是野草。贞观六年如是,四年可想而知。

资治通鉴

还要注意的是,唐太宗的节制徭役是勉强做的,所以经常违反这个政策。下面按时间顺序举几个例子。武德九年初即位,成年的未成年人当兵很重要,这是魏徵争取的。贞观四年,洛阳宫修,张谏曰:“今财力不及隋朝。”陛下的破落之人会比杨迪的更有劣势!”当时,他听了不免心惊,暂时停职。但明年,不仅洛阳官员,连仁寿宫也要修建。六年,魏徵指出:“徭役比来上班还多”,说明当时的徭役并不轻。十一年马周疏,说当时营寨多,百姓埋怨、批评太宗不像贞观初年那样“俭以利民”。贞观十三年,魏徵发表《十渐不能除困局》,引用唐太宗自己的话“人无所为而骄,苦役易犯”,指出“民之力自年前已轻用”。16年,唐太宗下令,今后凡有自己残疾的手脚,为免苦役的,都要“依法加罪,但仍当仆役”。据说这种风始于隋末,贞观仍有一些习俗,所以是禁止的。以上两个言行最能暴露唐太宗的阶级性,说明徭役往往较重,但没有隋朝后期严重。贞观末年,人民的税收和服务负担继续加重。二十二年,修雨花宫,“费用以十亿计”。目睹多年战乱、战乱、修缮,宫廷风俗颇为奢华的徐晖说“劳为乱源”,虽然雇人干活,但“不无扰民之弊”。至于建南的人民,因为为侵略朝鲜造船的重担,那一年已经发展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贞观的实际情况是:农民劳役尤其是徭役的负担,时而轻时而重,但重了又没有达到使再生产不可能的程度;唐太宗怕农民造反,实行了不疲不捞的政策。然而,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本性,剥削有时会加剧。他的优点是愿意接受意见,注意改正。这在封建时代是可以做到的,哪怕是政治明确,“治国”也好;一个皇帝愿意这样做,就被视为“君主”。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但是没有必要去赞美他,因为他毕竟只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没有隋末农民的轰轰烈烈的斗争,就不会有这样的局面,也就不会有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观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揭秘古代神医华陀竟然是个印度或伊朗人?下一篇:东周种稻 苏秦是如何让敌国西周放水浇灌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