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葬礼“瓦罐坟”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哪些地方有这个习俗 葬礼“瓦罐坟”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哪些地方有这个习俗

导语:本文介绍了中国云南某地的丧葬习俗“瓦罐墓”,其是一种将60岁以上的老人送入地下墓穴饿死的残忍习俗。尽管“瓦罐墓”在正史中未见,但考古队近年来发现了类似的古墓,证明其可能存在过。文章认为“瓦罐墓”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和粮食匮乏,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葬礼的习俗是什么“瓦罐坟”?你在哪里有这个习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葬礼的习俗是什么“瓦罐坟”?边肖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看过《皇帝的两位祖父》的人一定对剧中的“瓦罐墓”印象深刻。儿子亲自送一个60岁的老母亲入土为安,他给的每一顿饭都是一砖一瓦,直到坟墓完全封好,而老人只能死在狭窄的坟墓里。每一顿饭都意味着他离死亡更远,他的残忍不亚于活埋,尤其是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他赢了!

很多看过电视剧的人都质疑剧中这一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这么可怕的事情怎么会发生?

那么,“瓦罐墓”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我们来看看。

“瓦罐墓”传说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所有的正史中,都没有与“瓦罐墓”相关的记载,所谓“瓦罐墓”只出现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

根据《民间杂谈》,“瓦罐墓”是云南某地的丧葬习俗。所谓“瓦罐墓”,就是在地下挖一个一个人大小的墓,然后在石砖三面修建,只留下一个出口。因为长得像“瓦罐墓”,所以得名“瓦罐墓”。

与其他墓葬不同,“瓦罐墓”不是被死者埋葬,而是被生者埋葬!

按照当地习俗,60岁以上的老人由子女送到“瓦罐墓”,每天给一顿饭,每顿饭给一个砖砌365天。最后墓被完全封了,里面的老人会饿死的!

此外,如果老人试图逃跑或破坏砖块,坟墓将被提前密封!

整个过程极其残酷,无异于被活埋。而且是孩子自己进行的,违背了伦理,是大自然所不能接受的。

“瓦罐墓”质疑

由于“瓦罐墓”在正史中未见,史学界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封建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主张以“孝”治国。时至今日,仍有孝感动天的故事,如“卧冰寻鲤”、“郭巨葬儿”等。而且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父为子,怎么会有“活埋父母”这种惨事?

第二: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酒债常事,人生难得七十载”。《礼记曲里》中也有相关记载:“890为卒年”。

鉴于此,古代有80-90岁的人,所以说60岁就被送进“瓦罐墓”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但怀疑论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封建社会贫瘠的土地很多,比如当时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贵州在当时被认为是“贫瘠”的土地。

所以在一些封建社会的不文明蛮族中,可能会发生“瓦罐墓”的悲剧!

而且近几年考古队发现了疑似“瓦罐墓”的古墓,很有可能“瓦罐墓”是真的,不是人为发明的。

“瓦罐墓”出现的社会根源

那为什么会有“瓦罐墓”这样的伦理人间悲剧呢?原因有二: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由于生产力低下,因年老难以入村工作的老人,被视为“多余之物”或“无用之人”。为了节约口粮,避免“浪费”资源,有一个要求,就是把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瓦罐坟”。

而且这些生产力低的地方大多不文明,所以他们的“孝”或“孝”的观念很淡薄。

其次,由于封建迷信,一些蛮夷之地认为老人60岁以后还活着,意味着侵占后代的生活。所以在《皇帝的二叔》中,60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为“印石”,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人的一生是为了达到60岁,更多的是为了“偷走”后人的幸福。在这个概念下,“瓦罐墓”也在意料之中。

总结:

“瓦罐墓”是极其罕见的丧葬习俗,只存在于一些蛮族的土地上。事实上,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孝”,尊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但它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力水平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而“瓦罐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粮食匮乏和生产力低下。

管仲曰:“仓颉知礼,实事求是。”人吃饱了才能谈精神上的东西。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先把“蛋糕”放大,再想办法把“蛋糕”做好!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真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28412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 其中谁的文学成就最高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 其中谁的文学成就最高下一篇:多方原因 明明可以南迁避祸的崇祯皇帝最後选择困守北京城 多方原因 明明可以南迁避祸的崇祯皇帝最後选择困守北京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