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是怎么通缉犯人的?画像潦草为何还能一抓一个准?

导语:本文介绍了古代如何逮捕罪犯,包括通缉令、身份证、保甲制度和高价悬赏等手段。文章重点介绍了通缉令的作用和传递方式,并对古代人口流动性低的环境进行了分析。

今天,边肖将带你了解如何逮捕古代的罪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官兵在墙上贴通缉令,大声对周围的人喊:“发现嫌疑人及时举报,政府会重金悬赏。”然而,囚犯在通知上的出现被称为抽象。估计大家都认不出站在旁边的犯人了。这样能抓人吗?

古代没有相机,画家只能凭借当事人的印象画出大概的样子,也就是“影子图”,主要出现在唐朝以后。技术好的画师也能刻画出正确的五官,技术差的只有模糊的轮廓。但是,政府总能抓到犯人。其实这是因为政府抓犯人的主要手段不是靠画像。

首先古人出门都要有“身份证”,这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的“照片贴”。此后历代都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以前出门一定要有专门的“指路人”,连和尚都要有“嘟嘟”。

政府发出“捕海文书”后,到处“贴吧”,把犯人的所有信息都写在上面,所以逃犯在逃亡过程中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一旦有了一点讯问,就会立即泄露。商鞅出逃时,由于没有证件,不能行动,被拒绝住宿,无奈返回秦国,结果车祸身亡。

其次,宋以后开始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先,十户为先。一个人犯罪,就要自下而上坐下,大家互相监督。谁要是犯了罪,不需要赶紧抓,司令和司令会自觉的把犯人绑起来送到政府。

而且保甲制度还有窝藏外国犯人罪,所以十家都要倒霉。在古代,人口流动性很低,大多数人永远不会走远。一个外星陌生人进来,很容易被发现,想藏也藏不住。

最后手段是高价悬赏,古代通缉令分为“暗花”和“官价”。“暗花”一般不对普通人开放,相当于请江湖人才提供信息。据说会有勇者,小卒,大篷车护卫,传递消息快,犯人逃不掉。

“官方价格”是通知中规定的金额。虽然比“暗花”低很多,但对于低收入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获得大奖的机会。通缉令一贴出,当地人就互相告状,犯人就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当然,在巨额悬赏下,也有不少冤假错案,比如清朝大兴“文字狱”,一些官僚利用高额悬赏作为诱惑,在全国各地张贴通缉令,以打击异己分子。有了上述三点,驿站的快递员总能抓人,因为他们传递消息的速度比逃犯快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多亡命之徒根本没有匿名逃跑,反而成了亡命之徒,成了山大王。毕竟世界上没有陆地。在现代,遇到外国口音没人会惊讶,但在古代,不同风不同俗的环境下,你能跑到哪里去?

在乱世,很多历史人物都是“逃亡者”。例如,朱元璋因无法躲在袁婷的“海捕”中,被迫继续在黄觉寺出家。所以通缉令上的画像仅供参考,最重要的是调动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的热情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4028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人铸剑为什么要用活人献祭 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下一篇:《破冰行动》林宗辉早知三宝死因?林兰或成关键人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