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好朋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仇人的

导语:友谊的船翻了。好朋友如何一步步变成敌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自从朋友圈成为人类社交的平台,拉黑、屏蔽、删好友现象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喜欢一个人,可以把他的状态翻到五年前,而当你厌弃一个人,朋友圈对他的可见度,就变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就像一条三八线,隔绝了革命友谊的升华。线外面对你可见的,是头像、名称、个人介绍等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线里面的大千世界,对方日常生活状态,

友谊的船翻了。好朋友如何一步步变成敌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自从朋友圈成为人类社交的平台,拉黑、屏蔽、删好友现象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喜欢一个人,可以把他的状态翻到五年前,而当你厌弃一个人,朋友圈对他的可见度,就变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就像一条三八线,隔绝了革命友谊的升华。线外面对你可见的,是头像、名称、个人介绍等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线里面的大千世界,对方日常生活状态,五彩缤纷的心情,已经对你关上了大门。 ▲心碎一地 >其实,早些年QQ空间也早就有了这些伤感状态,“我对你添加了‘特别关心’,你却对我设置了‘访问权限’”,忧伤的结局,总是以这种模式产生。 >▲看到这个还是心下一凉 >现代社会的绝交,通常都比较温和,只要对方不是特别过分,我们也还能容忍他静静地躺在好友里,一起沉默下去。哪怕对微商、借钱的、发广告的、意见不合的,我们也顶多设置这条鸿沟线,不看他的朋友圈,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不至于删除拉黑,毕竟,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古代的人交往,因为没有微信,没有那么多点赞之交,所谓朋友,都是真正的好友,从管鲍之交,到君子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布衣之交、总角之交、生死之交等等,为我们创造了不少好朋友的模范。然而,正因为交情深,当遇到矛盾时,绝交起来,也就更加决绝。 1.小学生式绝交:我不跟你玩了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则绝交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一被子的好朋友,俩人一起生活,一起读书,你耕田来我锄草,日子过得很惬意。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照例在园子里锄草,翻新的地里忽然露出一片金子,管宁对阿堵物没什么欲望,随口唠叨:“我还以为是啥玩意儿耽搁我干活,原来是个小金块。”说完继续锄草。华歆眼睛一亮,拿起金块看了看,纠结了一下,自己毕竟是个有志向的人,何况身边还有个志向高洁的朋友,就把金块也丢一边不搭理了。 >不过,管宁在旁边偷瞄到华歆对金子依依不舍的眼神,难免有点鄙视,对好友的印象也打了个清仓大折扣。 >心里虽然生了芥蒂,但俩人还是一起吃喝拉撒。 >又有一次,俩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各自看书,本来这该是一副特别美的意境——和知己好友,闺中执经、坐而论道、促膝长谈,多少人羡慕不来。结果,这场景很快就被世俗的声音侵扰。门口一片嘈杂声传来,有马车辗轧的声音,也有人群呼喊聒噪的喧嚣。管宁充耳不闻,继续坐着看书,而华歆被吵得受不了,又想知道到底是哪个富贵款爷这么高调路过,就放下手里的书走出门去围观。 >回来后,华歆本打算把门口的情况跟好友吐个槽,结果,管宁摆出一副性冷淡的表情,抽出40mm小刀,给席子上划了一道,说:“你走吧,我妈不让我和你这种人玩,你以后不是我朋友了。” >▲割席分坐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通常很生活化,也很容易被人记住,这则故事就被取了个“割席分坐”“管宁割席”的典故,成为了历史上好友绝交的经典案例。 >管宁割席的举动,虽然内在原因是看不起华歆向往世俗生活,看透俩人三观不同,不是一路人。但,这事件也确实太简单了点,从那么好的朋友,变成割席断义,只需要这么简单的过程,大抵和现在朋友圈中因为爱豆不同而吵起来的好友一样,属于小学生式绝交。 2.国家绝交:负心汉是你,过错方是你 >历史上的绝交,有个人之间,也有国与国之间。第一代着名的绝交案例,当属春秋时期的《绝秦书》。 >从“秦晋之好”,到《绝秦书》,这之间有近百年的历史。 >起初,晋国把闺女嫁给秦国,让边蛮地区的秦国第一次感受到中原组织的温暖,于是“秦晋之好”这个成语诞生了。 >▲秦晋之好 >秦晋交好的时候,秦国是真正的老实人,一心一意帮助老晋,但晋国却闷声准备坑老秦。 >晋国发生骊姬之乱,身为姐夫的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夷吾回国,夷吾曾答应要送块地方给姐夫,一回国,就把这事儿以国内群臣不同意而搁置了。没多久,晋国闹饥荒,晋惠公盘算着只有姐夫好骗,又觍着脸去找秦国借粮。要是没粮食过年,土地更给不了了。秦穆公考虑到虽然小舅子可恶,但晋国人民无罪,于是“泛舟之役”,给晋国从水路一批批运粮,络绎不绝。第二年,灾荒从山西到了陕西,秦国也颗粒无收,跑去找晋国借粮,晋国却以“这是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为由,要发兵占领秦国地盘。秦穆公气得一口老血喷薄而出,要不是把粮食借给老晋,秦国怎么样也能熬过今年啊。没办法,秦国人民只能自己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熬过了严冬。 >后来,晋惠公生病,在秦国做人质的儿子晋怀公听说消息,马不停蹄地抛下秦国老婆,跑回了晋国当国君,又一次辜负了秦国。 >再过了很多年,这一代的人基本都已经吃完这辈子的粮食名额,领了盒饭。秦国此时是秦康公,晋国,晋襄公刚刚挂了。晋国对立谁当国君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两大巨头的狐射姑支持公子乐,赵盾支持公子雍,俩人互相不肯让。于是,赵盾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把公子乐在路上干掉了。现在,找回公子雍就可以了。 >公子雍在哪里呢?在秦国当人质。赵盾派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秦国,秦康公很开心,就算不能狠敲一笔,趁机弥补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当时就答应派人护送公子雍回国。有了前面几次不友好的经历,秦康公特意多派了人手,就怕路上出岔子。 >万事俱备。可是,岔子还是来了。原来,晋国不是没有太子,只是太子太小,大家不打算立。 >但太子的妈穆嬴不高兴了,前面领导人立的太子,凭啥丢弃他?穆嬴三天两头抱着太子夷皋挨个卿大夫家里去哭,见人就说自己孤儿寡母很可怜,女人的眼泪是万能药水,赵盾被哭得没办法,只好答应还是拥护原先的小太子。 >拥立小太子,那公子雍怎么办?公子雍一行对晋国内部临时反叛完全不知情,还一路唱着陕北民歌向山西进发。 >晋国大夫:“老赵,我有个问题想问问,立夷皋,那公子雍怎么处理?” >赵盾:“当然是打走啊。之前打算立他,他就是我们的国君。现在我们已经确定国君了,那他就是秦国佬派来干涉我们晋国内政的敌人。对敌人,当然要打啊。” >大夫:“我x,我竟无言以对。” >▲赵盾负秦连环画 >就这样,公子雍一行还在愉快地往晋国赶,而晋军已经集结埋伏,准备偷袭秦军了。秦军走到了令狐,忽然一群人冲出来咔嚓就是一顿砍,秦军毫无防备,被切菜似的集体团灭。公子雍也被杀死。 >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么欺负人的。 >见过不讲理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消息传到秦国,秦康公心痛得差点心肌梗塞先走一步。自此以后,秦晋算是世仇了,秦国每一位国君即位之前,都要背诵一遍屈辱历史,都要在列祖列宗牌位面前发誓:总有一天要干死晋国佬。于是,历代秦国国君,只要找着机会,就给晋国捣个乱添个堵。 >日子久了,晋国竟然请出一位文学家,写了一篇千古雄文,历数秦国的不是,把所有的故事颠倒名分,秦国被说成“秦晋之好”的负心汉,晋国则委曲求全,一再示好,是秦国太不要脸,晋国这才没办法,终于决定两国离婚,哦不,是断交。这就是《绝秦书》。 >咱俩绝交,错的也是你,有罪的也是你,这种操作,就像夫妻离婚之后,发条状态把过错方说成是对方,历数这么多年的不平和委屈。是不是一模一样? 3.朋友绝交:从为你死,到要你死 >国家的绝交,一般是为了利益,好朋友的绝交,通常只因为一点小事,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变成仇敌。 >历史上最典型的从生死之交,到不共戴天之仇的一对朋友,是秦末的张耳和陈馀。 >张耳是战国末期的大梁人,曾经在战国顶级流量网红信陵君府内做门客,后来信陵君郁闷自戕,树倒猢狲散,门客也集体成了流浪汉。张耳流浪到外黄县,外黄有户土豪,家里姑娘长得很漂亮,却嫁了个傻大个的老公,姑娘不甘心,自己偷偷跑到老爸曾经的坐下客家里逃婚。这位老叔见侄女想找个如意郎君,就给她推荐了自己比较看好的张耳。姑娘对张耳一见倾心,于是写了封休书给前夫,和张耳名正言顺地结了婚。有了土豪岳丈的帮助,张耳声明逐渐扩散,一股脑就做到了外黄县的县令。 >▲《楚汉传奇》张耳,外貌和史载不匹配 >陈馀和张耳的简历几乎一样,一样是大梁人,喜欢儒家学说,早年穷苦,但遇到一位有钱的大老爷非要把女儿嫁他,就这样,陈馀也靠着老婆的关系,变成了当地年轻有为的“长者”。 >大概由于经历相似,张耳和陈馀一见如故,坐在一起吹牛时也有不少共同话题,俩人相见恨晚,拉着手激动地就要拜把子,结为了刎颈之交。 >所谓刎颈之交,就是为了对方头断血流都可以。张耳比陈馀大很多,陈馀就像侍奉亲爹一样对张耳,俩人可以算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父子。那会儿的人们,提到张耳,必然连带陈馀的名字,说到陈馀,也必定提及张耳,他俩就像手机和手机壳,固定捆绑,形影不离。就连太史公的《史记》里,俩人都在同一个列传。 >▲《楚汉传奇》陈馀 >到秦灭魏国后,听说张耳陈馀都是魏国着名知识分子,秦国悬赏通缉俩人,抓到张耳赏赐一千金,陈馀则五百金。张耳、陈馀瞬间从全县一等一的公知,又变成了通缉犯,可以说是既同甘又共苦。逃难期间,俩人一起扫地、啃大饼,张耳还曾救过年轻气盛的陈馀一命。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吼了一嗓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揭竿而起,张耳陈馀也赶忙跑去投奔。借此,俩人一起被分配到被灭的赵国,在赵国开始创立基业,设立了革命根据地。 >结果,秦国派出章邯攻灭各地造反势力,很快就打到了赵国。 >张耳带着和陈馀一起扶立的赵王歇,逃到巨鹿城,被秦国三将之一的王离围得水泄不通,日暮穷途。陈馀当时赶巧不在,回头收拾了残余部队几万号人,围在巨鹿城外面,就是不敢去救援。没多久,巨鹿城弹尽粮绝,张耳急得不断写信给陈馀让他来救。陈馀担心自己这散兵游勇的几万人羊入虎口,待在原地始终不动,也不离开,这样僵持了几个月。 >张耳对陈馀大失所望,明明说好同生共死,明明答应是刎颈之交,有头一起砍,怎么真的大难一来,陈馀却缩了头?张耳组织了一批批骂战队,偷渡出去骂陈馀,骂完硬要陈馀发兵支援。陈馀没办法,明知道这样没有胜算,还是拨了5000人给使者带走,刚走到前线,这5000人就化为了炮灰,一点水花都没泛起,甚至张耳都毫不知情。 >秦末死灰复燃的六国听说老赵家被围,生怕唇亡齿寒的大家集体赶来救赵,但都只敢陈兵在周围静坐示威,完全没胆量和秦军开战。最后,西楚霸王项羽赶来,这一场破釜沉舟的钜鹿之战,成了项羽的成名战。 >▲电影《鸿门宴》项羽,冯绍峰饰 >赵国解围后,张耳又把陈馀骂了一通,又追问当初派出去求援的使者的下落。陈馀实话实说:“你的使者非要去送死,我也派了5000人陪他们送死,我有什么办法?”有了前面的不抵抗、不救援,张耳完全不信陈馀的话,就觉得是陈馀杀死了自己派去求救的使者,故意让自己等死。 >就是孙子也有脾气,陈馀被批评得心烦气躁:“你竟然这么看我,你早就看不惯我了吧?你对我怨气早就积累已久了吧?”说完就赌气地把将军配印解下来,非要送给张耳。张耳一愣,面子上不好看,也不肯要。推搡谦让了一会儿,陈馀正尿急,心想你先聊,我去趟WC先。结果跑了趟茅房回来,却看见张耳堂堂正正地佩戴上了自己的帅印,气不打一处来的陈馀带着几个关系好的亲信就走了。张耳深刻认识到,大难来临,亲儿子都靠不住,更别说认的,趁机就收编了陈馀的部队。 >刎颈之交,就这样变成了仇人。 >等项羽灭秦给大家分蛋糕的时候,因为陈馀当时已经带人跑路,就没给他大封,只是随便拨了三个县让他当个土财主,而张耳一直坚守在当地,被项羽封了常山王。所谓“民不患寡患不均”,本来就对张耳有气的陈馀更怨愤,俩人明明功劳一样,得到的回报却完全不一样,心里更憋得慌了,连带着项羽的联盟也被连坐——陈馀收拾包袱,跑去联络项羽的对立面。总之,他再也不想和张耳待在一个阵营。 >后来,陈馀打张耳,张耳打陈馀,俩人关系降到冰点。 >刘邦平定天下的途中,知道陈馀对项羽有怨,就想邀请他协助自己。陈馀听了也没啥太大意见,但他有一个条件——杀了张耳,要我干啥都没问题。 >这会儿张耳已经投奔了刘邦,而刘邦曾经又很敬佩张耳,当然不会借他人头一用。惯于用伎俩的刘邦随便找了个和张耳有点像人杀了,化了化妆,就送去给了陈馀。陈馀此时对张耳恨得深入骨髓,都没认出人头并不是张耳的,可见,刘邦找替身也是用了心的。 >▲《楚汉传奇》刘邦,陈道明饰 >不过,后面陈馀很快就听说张耳并没死,气得大骂刘邦,又脱离汉王组织,自己玩去了。 >最后的结局,还是刘邦一统天下,张耳杀了陈馀——你曾以权势趁我病要我命,威胁汉王杀我,那么,我做这些,顶多只是以直报怨,是你们儒家孔老夫子也提倡的处事三观,怪不得别人了。 >两个说好一起白头的好朋友,就这样把另一个的人头取了下来,让他永远定格在了黑发上。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好友变仇敌的历史,例如汉末的曹操和袁绍,魏晋时的王恭和王忱,唐代李白和高适等等。友谊的小船,在时代的大河流里,总是一个浪头说翻就翻。不过,即使秦晋之好的真实历史充满了欺骗和复仇,后代,还是将男女结合习惯性称为秦晋之好,可见,绝交是不好的,友谊翻船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交朋友才是历史性的,应该被永远定格和传承的! 大梁如姬/文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乐词历史版本 乐词历史版本下一篇:舞龙的意义何在 舞龙风俗的由来 舞龙的意义何在 舞龙风俗的由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