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内圣外王 儒家所主张的“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导语:本文介绍了儒家学者提出的个人修养目标“内圣外王”,即讲究内修、达到天人合一的内圣,以及社会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王权和仁政的外王。儒家将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独特的人格理想。

内圣外王”是儒家学者提出的个人修养目标,应该单独说明。所谓“内圣”,就是要讲究内修,从对自己的心真实、对自己的意图真诚、知事、守“清心”,达到“天”赋予的心,即天人合一。“外王”是指做事的能力、手段和修养。

“内圣外王”这句话最早见于《庄子·天下》:“是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惆怅而不发。”不过更适合表达儒家的人生理想。所谓“内圣”,是指主体精神修养的要求,达到仁的限度,表现境界;所谓“外王”,是指社会政治教育的要求,旨在实现王权和仁政。儒家将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独特的人格理想

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中所谓的“三仙”已经暗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身”、“为己之学”,意思是“护人”,然后是“护人”,意思是一样的。孟子的“修身”、“立命”、“浩然之气”和提倡实行仁政,是对孔子“内圣外王”理想的进一步诠释。被宋儒提升为“四书”的“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古人的愿望是先治国家。想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先回家。如果你想让你的家人在一起,你应该先解决它。想修身,先把心摆正。想忠于自己内心的人,首先是对自己的意思真诚。想真诚,先让他知道。知在格子里。”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八道德目标”,是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最完整的概括。

由此可见,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是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以个体的道德意识为修身原则,最终站在天地之间,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内圣主要表现为善之德。善的具体内容是广义的人性,其基本概念是儒家的仁。仁是原始儒学的核心,孔子曾把“敬、宽、信、敏、利”作为仁的具体内容,从小的方面表现出内在神圣的品格。后来的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也算是人格的内在调节。

克己与仁的积极确立有关,仁在另一种意义上体现为:“克己即仁。”内圣除了仁与德之外,还表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仁与知的统一。智慧是理性的性格。没有这种性格,主体往往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难达到健全的状态。因此,从先秦原始儒学到宋明理学,理性自觉一直被视为实现内在神圣的必要条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002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儒家所主张的“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下一篇:内圣外王什么意思 儒家所主张的“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