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江心坡 清朝版图

导语:清朝版图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朝,是由满族祖先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外族入主中国并建立的统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

清朝版图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朝,是由满族祖先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外族入主中国并建立的统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

  满族的始祖来自今东西伯利亚的原始丛林中,根据满族服饰改良的旗袍和唐装与该地区土著服饰有极大的相似性,满族祖先系半渔猎半游牧民族。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努尔哈赤分裂明朝建州卫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兵趁明朝内乱入关全面侵华,经过近40年的战争,于1683年完全占领中国,这期间对华夏文明进行毁灭性的摧残,对反抗的汉族人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为清朝的灭亡敲响丧钟,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但溥仪于1931年勾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逃跑时被苏军俘虏,后押送回国劳改,清朝遗毒才基本肃清。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共十一帝,历268年。

  满族的始祖来自今东西伯利亚的原始丛林中,根据满族服饰改良的旗袍和唐装与该地区土著服饰有极大的相似性,满族祖先系半渔猎半游牧民族。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努尔哈赤分裂明朝建州卫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兵趁明朝内乱入关全面侵华,经过近40年的战争,于1683年完全占领中国,这期间对华夏文明进行毁灭性的摧残,对反抗的汉族人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为清朝的灭亡敲响丧钟,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但溥仪于1931年勾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逃跑时被苏军俘虏,后押送回国劳改,清朝遗毒才基本肃清。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共十一帝,历268年。

  1759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南掌、缅甸、琉球、廓尔喀、哲孟雄、兰芳共和国等则为清朝的藩属国。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明制,但根据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改革,如东北三省、云贵地区、西藏、新疆等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不同。在进入19世纪尤其是近代时期,由于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先后失去了以下领土

  香港

  外兴安岭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新疆极西帕米尔高原

  台湾和澎湖列岛。

  

内地行政区划

  清朝继承元明以来的分省建制,以省为地方上的最大行政区域,下设府、厅、州、县,构成地方上的省、府、县三级基本行政系统组织。

  乾隆八年 定顺天府之地为四路厅、二十四州县,州县隶属于路厅。设官有兼管府尹事大臣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俱各一人。府尹总管京畿及四路的政令条教,“以成首善之化”,比一般府尹权力大,品级高,如升调州县官,可与总督会衔。府丞掌学校政令。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儒学教授,满、汉各一人所辖四路厅同知正五品,各一人;州、县,知州、知县正七品,俱各一人。大兴、宛平二县并与五城兵马司分区而治,比外县高一品级。

  天聪八年设盛京,顺治元年入关,原来盛京的六部俱废。自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三十年又重建户、礼、兵、刑、工五部。均置侍郎以下官,称“盛京五部”。又设盛京内务府,为外地所无。自顺治十年设辽阳府,十四年更名奉天府,至光绪三十三年改行省。奉天府所辖地方为府二,兴京同知一,直隶厅一、厅二,州五,县十四。设官有兼领府事大臣一人,由盛京五部侍郎内特简,后归盛京将军兼辖。府尹,满洲一人;府丞,汉一人,品级同顺天府。属官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府学教授,俱各一人。府尹主府事,小事决之,大事呈报。

  总督为省级的最高长官,全称为总督某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或兼巡抚事。清朝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内地十八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这些省是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为后设。 总督之下设巡抚,其全称为巡抚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或节制各镇,职权很广泛。有的加侍郎衔,为正二品,否则为从二品。巡抚基本上是管一省,也侧重于军事,但比总督管民政更多,为总管一省军事、行政、监察及教育在内的高级长官。清朝所设巡抚共二十一人,其中由总督兼的有奉天、直隶等八人,单独设的有江苏、安徽等十三人。山东、山西等五省巡抚皆兼提督衔,贵州巡抚兼节制兵马衔。

  各省设提督学政一人,由侍郎或科道进士出身的官员中委任,带原品级,掌学校和科学考试之政令。

  各省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或藩司。布政使为从二品,每省一人,但江苏设二人。布政使实际是一省长官,上承朝廷旨令,下帅府、州、县官,但因有督抚之设,渐居次要。其属经历司经历、都事,照磨所照磨,理问所理问,库大使、仓大使等,分掌出纳文书、照刷案卷、审核刑名以及保存档案、财政收支等。

  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使司或臬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比布政使地位略低,掌司法监察,“澄清吏治”,常与布政使并称为“布按”。其下设知事掌勘察刑名,司狱检察囚犯,经历、照磨所掌同藩司。

  各省设道员,正四品,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又有管河道或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金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乾隆、嘉庆时又准其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致有人视道为省下、府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府是省之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知府为一府长官,从四品,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好。三年一考属吏,具其优劣上报。一切要政皆需通过督、抚允准乃行。清朝以知府“为承上接下要职”,故严谕督、抚对其考核。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协助知府,分掌粮盐督捕,江防海防,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众诸职。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

  在府之外,同时还有直隶厅、州和一般厅、州。凡统治地方人多并直隶于布政使司的为直隶厅、州,地位与府大致相同。厅设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设官知州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清朝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直隶州七十三个。其外的厅、州,称为散厅、州,地位略同于县。至清末,全国已设散厅七十八个,散州一百四十五个。散厅、州设官与直隶厅、州相同,而品级差一等。散厅、州属府管辖,个别的隶于将军或道员。

  县是地方基层政权机构。清末全国设一千三百五十八个县。每县设官为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一人,主簿正九品,无定员。知县掌一县治理,主要是决讼断辟,劝农赈贫,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诸职。典史掌稽检狱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国时军事力量那么强大,怎么到了西晋却被胡人吊打?下一篇:《奔腾年代》常汉卿有没有历史原型?《奔腾年代》为何能够好评如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