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朝吴又可简介:《大明劫》再现几百年前的瘟疫

导语:吴有科是明代医学家,从事中医传染病研究,创立了“戾气”理论,提出了一套辩证的治疗规律,区别于伤寒的辨证论治。他的经历被写进了《鼠疫论》一书,丰富了中医传染病的内容。

简介:吴有科,公元1582年至1652年明朝江苏吴县人。明代医学家,从事中医传染病研究,著有《鼠疫》一书,阐述了传染病理论。

明末清初,连年战乱、灾害、疫病。他59岁时,疫情在江苏、河北、山东、浙江等省非常流行,他的家乡吴县也不例外。根据《吴江县志》,“当时鼠疫年年流行,一巷百余户,无一只免;一门几十口,一个也不剩。”

这种“千村立历失,千户白唱”的悲情景象,让他感触颇深,愤然冲破了习惯势力的束缚,放弃了仕途,不再科举,走上学医之路。他遇到的第一要务是“流行病”。

他刻苦学习前人和乡亲治疗传染病的经验,不怕传染。他不厌其烦地在病房和病人身上治病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他逐渐认识到用钟敬之的伤寒理论治疗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效果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于是他想出了另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提高疗效。

他推理了疾病的起源,创立了“戾气”理论,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案,提高了疗效。而这些经历,经过整理,被写进了《鼠疫论》一书。从此,不仅瘟疫可以按证治,而且温情和瘟疫也逐渐合二为一,丰富了中医传染病的内容。

《大明劫》吴有科剧照

吴有科一生治愈了很多传染病患者,包括一些疑难重症,往往都是出奇的成功。有一次,他治疗了一个传染病患者,便秘,腹胀,疼痛难忍,四肢僵硬,塑料躺着,闭着眼睛,舌头强壮,不能回答问题,脉搏有力,长满了带刺的青苔。按证候来说,是一种实热,病情危急。

根据患者儿子的主诉,这三天吃了三剂承气汤,每剂大黄都用了一两次左右,但病情依然有增无减。一般医师,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考虑另设治疗。然而,吴有科却不是。他仔细掂量了病人的脉搏,认为“药轻但病重”。他没有换药方,而是把药方里大黄的量增加到一两五块钱,吃了半个月就好了。吴用药之美可见一斑。

《论瘟疫》写于公元1642年,由两条车道组成,说明瘟疫是由“戾气”发生的,从鼻口侵入人体,蹲伏于太初,其恶在半表半里之间,传变九。还提出了一套辩证的治疗规律,区别于伤寒的辨证论治。

吴还认为瘟疫是一种无形的“戾气”,从鼻口侵入人体。戾气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是“特殊”和“局部”的,即不同的戾气具有侵入某些器官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的敏感性也不同。提出了“一个人能知以物制气,一药才能治病”的原则。

戾气的侵入途径可分为“从天而降”和“感染性感染”,既可形成流行,也可形成散发性流行。提出“达本”、“除三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1276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益州 刘备想得天下,益州和荆州哪个更重要一些?下一篇:元朝有奇皇后吗 历史上元顺帝的皇后是高丽人

文章评论